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建芳 白延欣 +4 位作者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黄悦勤 于东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4周末HAMD、HAMA以及8周末HAMA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在4周末、8周末时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基线得分(均P<0.001),在基线、4周末、8周末,联合治疗组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均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更好,且对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 被引量:42
2
作者 闫煜蕾 王珊珊 +2 位作者 唐淼 王建平 谢秋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青少年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高颖 陶筱琴 +2 位作者 武静 刘希凌 陈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3期68-69,88,共3页
目的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 目的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应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调节异常者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的编制及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卢勤 张岚 +5 位作者 李旭 李晓靖 陈蒂丝 廖红 宫飙 孙学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8-813,共6页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另外,对团体治疗组进行连续6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通过血糖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两组在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治疗前[(5.8±0.7)mmol/L vs.(6.6±1.1)mmol/L,(8.9±2.3)mmol/L vs.(11.0±3.1)mmol/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0.8)mmol/L vs.(6.2±0.7)mmol/L,(9.2±2.8)mmol/L vs.(9.1±2.2)mmol/L;均P>0.05];团体治疗组治疗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40.2±5.4)vs.(45.3±9.6),(32.5±4.2)vs.(37.9±8.3),均P<0.05],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升[(41.0±8.0)vs.(39.5±8.0),(22.8±3.9)vs.(19.6±3.9);P<0.05或0.001],而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血糖水平及抑郁、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具有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调节异常 认知行为团体治疗 方案编制 疗效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及疗效因子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宇 苑成梅 +8 位作者 孙霞 曹岚 卢卫红 陈涵 叶尘宇 陈华 薛莉莉 张亚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评估自主编制的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比较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其抑郁... 目的评估自主编制的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比较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其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这种改变在随访的24、36和48周仍持续存在。生活质量是预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重要变量(β=-0.436,Wals=4.246,P=0.039)。结论自主编制的结构式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疗效肯定、持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症抑郁 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生活质量 领悟社会支持 早年创伤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文娟 季建林 +1 位作者 叶尘宇 陈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14-818,共5页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最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诊断取向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障碍 开放性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徐莲莲 薛闯 +5 位作者 胡霖霖 徐悠 尹岩 余正和 唐文新 毛洪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71-976,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失眠患者94例,随机分为GCBT组(n=48)和非GCBT对照组(n=46)。GCBT组开展为期12周的GCBT(每周1次,每次2 h),对照组每周1次心理健康讲座。在基线与12周后对2组进行匹...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失眠患者94例,随机分为GCBT组(n=48)和非GCBT对照组(n=46)。GCBT组开展为期12周的GCBT(每周1次,每次2 h),对照组每周1次心理健康讲座。在基线与12周后对2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测评。结果:12周治疗后,除催眠药物因子外, GCBT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基线期(均P<0.05);GCBT组在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Ⅲ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均高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NREMⅠ期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及基线期(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缓解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疗效 多导睡眠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初探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娜 李霞 +4 位作者 史琰琛 盛梅青 仇琦 房圆 林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Hamilton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GDS)进行评估。同时比较治疗完成组和脱落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结果·完成12次GCBT的患者20例。12周末完成治疗组HAMD、HAMA、GDS评分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基线时完成治疗组(20例)与脱落组(17例)在年龄、性别、工作类别、疾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完成治疗组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脱落组。结论·GCBT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更适合作为GCBT治疗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华华 蒋红 +1 位作者 丁晓芸 沈晓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术后拟进行4个疗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信视频群聊的方式开展6次...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术后拟进行4个疗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信视频群聊的方式开展6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每次化疗结束时调查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结果干预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减轻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焦虑 抑郁 网络 认知行为治疗 团体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迪 马冉 王建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9-954,共6页
目的:探索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及负性自动思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高职新生招募有社交焦虑80人[交往焦虑量表(IAS)得分>48分],随机分配进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组(CBGT组)和等待对照组。CBGT组接受为期8周... 目的:探索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及负性自动思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高职新生招募有社交焦虑80人[交往焦虑量表(IAS)得分>48分],随机分配进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组(CBGT组)和等待对照组。CBGT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等待对照组在此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在基线、4周干预后、8周干预后、3个月追踪时,使用IAS、负性评价恐惧量表(FNE)、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自动思维问卷(ATQ)进行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组别和测量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CBGT组从干预4周干预后量开始各指标得分均低于等待对照组(均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负性自动思维的改善在组别与负性评价恐惧症状的即时及长期改变之间起中介作用(IE=-0.81,95%CI=-1.33~-0.12)。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的社交焦虑症状有改善作用,其中负性自动思维在干预减少负性评价恐惧症状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高职新生 社交焦虑 团体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抑郁患者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的病耻感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卢静芳 畅临亚 +12 位作者 王宇 丁菲 卢卫红 叶尘宇 薛莉莉 宋蕊 王琰 陶华 周慧鸣 葛方梅 李静茹 方贻儒 苑成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7-813,共7页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组(线上视频组)与线下面对面团体干预组(线下对照组),每组均给予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12次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治疗4周、8周和12周末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C)评估。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基线后至少一次随访(线上视频组50例,线下对照组27例)。两组的基线HAMD-17总分、SSMI-C总分及3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12周治疗后,两组的SSMIC总分及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均降低(均P<0.01),线下对照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4周末时出现降低(P<0.05或P<0.01),线上视频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12周末时出现降低(均P<0.01)。结论: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线下干预形式可较早改善患者的被歧视感和病情掩饰,线上干预形式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轻症抑郁 病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庆玲 乐发国 +4 位作者 蒋成刚 张婷 雷莉 王延江 高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睡眠参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分值差异。结果在治疗第4周时,GCBT组的入睡潜伏期(SOL)、总睡眠时间(TST)、卧床时间(TIB)、入睡后觉醒次数(NOA)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效率(SE)、HAMA及HAMD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GCBT组SOL、SE、NOA、HAMA、HAMD及ISI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T、TI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T及药物对睡眠参数、焦虑水平及失眠严重程度均有改善,且GCBT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尽管GCBT起效慢于药物,但疗效优于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空巢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贺美玲 隆春玲 +4 位作者 安凤荣 马云 郭志华 李占江 程湘梅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调查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空巢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141例空巢老年人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干预前空巢老年人抑郁得分为(39.49±10.16)分,干预后抑郁得分为(36.43&#... 目的 :调查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空巢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141例空巢老年人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干预前空巢老年人抑郁得分为(39.49±10.16)分,干预后抑郁得分为(36.43±11.23)分。干预前空巢老年人轻度抑郁检出率为22.7%,中度及以上抑郁检出率为29.8%;干预后空巢老年人轻度抑郁检出率为23.4%,中度及以上抑郁检出率为23.4%。干预后空巢老年人抑郁得分和抑郁检出率均降低(P<0.001)。结论 :空巢老年人抑郁等情绪是常见的负性情绪,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其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治疗 老年人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12周开放试验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晓丽 曲姗 +1 位作者 蔡太生 王玉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1-806,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我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核心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试验设计,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成人ADHD患者58例(18~39岁),进行每周1次... 目的:初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我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核心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试验设计,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成人ADHD患者58例(18~39岁),进行每周1次、为期12周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培训方案翻译自Safren的ADHD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并根据文化差异做适当修改.使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自评问卷(BRIEF-A)、自尊量表(SES)分别于基线和第12次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用ADHD评定量表于每次治疗结束后对ADHD的核心症状进行评估.结果:12周的治疗过程中ADHD-RS总分逐步减低,在第3周治疗结束后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9) vs.(24.8±0.9),P<0.05],到第12周治疗结束后[(15.0±0.8)vs.(24.8±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12周治疗结束后,BRIEF-A总分[(133.0±22.7) vs.(155.5±25.4)],行为管理指数[(53.8±9.8) vs.(59.0±11.9)],元认知指数得分[(73.6±15.0) vs.(85.0±16.0)]均低于基线(均P<0.01),SES总分高于基线[(29.7±6.4)vs.(27.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成人 认知行为治疗 团体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巩树梅 颜婷婷 刘晓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2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情境下,认知行为干预对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的效用。方法在南京某社区康复医院内实施干预,将因车祸、工伤等意外创伤导致入院且伴肢体残缺的37例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n=17)和常规组(n=20)。常规组仅发放资... 目的探讨团体情境下,认知行为干预对意外创伤者创伤后成长的效用。方法在南京某社区康复医院内实施干预,将因车祸、工伤等意外创伤导致入院且伴肢体残缺的37例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n=17)和常规组(n=20)。常规组仅发放资料,干预组实施为期6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创伤后成长总分、人生感悟、与他人关系分量表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创伤后成长除个人力量外总分及4个分量表得分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伤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为临床医护人员促进意外创伤者积极心理调适提供较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外创伤者 认知行为干预 团体治疗 创伤后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社交焦虑的疗效 被引量:39
16
作者 黄慧兰 刘新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比较团体人际心理干预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1314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进行测试,筛取IAS总分≥49分(高焦虑者)275人。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 目的:比较团体人际心理干预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1314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进行测试,筛取IAS总分≥49分(高焦虑者)275人。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关于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症状学描述,根据自愿的原则,选取社交焦虑程度较重的大学生45名,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人:IPT组,采用团体人际心理干预,每周1次,共8周;CBT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实验过程中不予干预。各组在干预前测定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S),干预后再进行IAS和SADS的测定,比较IPT组、CBT组干预前后的疗效及其差别。结果:干预前3组间IAS总分、SADS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IPT组与CBT组的社交焦虑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IPT组与CBT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T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干预前;CBT组干预后SADS总分、回避因子分、苦恼因子分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各项指标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均能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水平,人际心理干预可作为治疗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心理 认知行为 社交焦虑 团体治疗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认知行为理论解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晨璐 房君 +5 位作者 刘雪寒 蔡祎晴 裴涛 廖艳辉 纳贡毕力格 刘建平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4-58,共5页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自然疗法,特色性融合了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技术在非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创新。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对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两...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自然疗法,特色性融合了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技术在非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创新。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对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者在核心理论、治疗技术、治疗模式、应用领域等多方面上的异同。通过阐述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中认知行为治疗的特色应用,总结其目前的优势与局限性,进一步探讨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技术在非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并为民族医学整合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治疗 整合医学 团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的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丽 刘晓丹 +4 位作者 薛炘 金雪明 朱锦杰 陶然 胡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的团体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试验组(n=2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接受团体认知作业训练,每周3次,共12... 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的团体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试验组(n=2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接受团体认知作业训练,每周3次,共12次。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MoCA总分、MBI评分和SF-36平均分均提高(t>2.275,P<0.05),试验组各项评分干预前后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835,P<0.01)。结论团体作业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团体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作业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高一社交焦虑学生干预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4
19
作者 龙卿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0-460,464,共2页
关键词 社交焦虑 认知行为治疗 团体疗法 高一学生 干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6
20
作者 彭纯子 燕良轼 +1 位作者 马晓虹 吴文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9-231,234,共4页
目的 :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认知与行为疗法的团体治疗 ,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 2 2人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约 1 6小时团体的认知与行为疗法的治疗 ,用 SAD、 IAS、EPQ、ATQ、SCL- 90五个量表 ,结合临床... 目的 :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认知与行为疗法的团体治疗 ,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 2 2人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约 1 6小时团体的认知与行为疗法的治疗 ,用 SAD、 IAS、EPQ、ATQ、SCL- 90五个量表 ,结合临床评估与自我报告等对干预疗效全面评估。结果 :两组被试干预后在社交焦虑的主观感受、回避行为、自评症状、认知以及人格的 N与 E维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认知疗法对于改善被试的消极自动思维稍优于行为疗法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两组效果改善在所有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都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由于两组都采用团体治疗的方式、治疗师相同以及共存认知与行为因素 ,故两种方法疗效差异不显著。采用团体的方式干预社交焦虑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焦虑 团体治疗 比较研究 干预研究 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