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波红外光谱矿物测量技术在普朗斑岩铜矿区热液蚀变矿物填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1
作者 连长云 章革 元春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1-637,共17页
利用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仪(PIMA)在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区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数据采集,获得了研究区蚀变矿物组合及主要蚀变矿物的分布,并建立了普朗斑岩铜矿区蚀变矿物分带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斑岩铜矿床... 利用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仪(PIMA)在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区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数据采集,获得了研究区蚀变矿物组合及主要蚀变矿物的分布,并建立了普朗斑岩铜矿区蚀变矿物分带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斑岩铜矿床找矿模型,该模型对普朗铜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短波红外光谱矿物测量技术 PIMA 蚀变矿物 普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红外光谱矿物测量技术在热液蚀变矿物填图中的应用——以土屋斑岩铜矿床为例 被引量:59
2
作者 连长云 章革 +1 位作者 元春华 杨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83-495,共13页
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仪(PIMA)是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测量技术,对肉眼难以识别的层状硅酸盐、粘土、碳酸盐以及部分硫酸盐矿物进行快速识别的实用仪器。通过不同地质环境的光谱参考数据库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辅之野外观察和必要的岩石学分... 便携式短波红外光谱仪(PIMA)是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测量技术,对肉眼难以识别的层状硅酸盐、粘土、碳酸盐以及部分硫酸盐矿物进行快速识别的实用仪器。通过不同地质环境的光谱参考数据库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辅之野外观察和必要的岩石学分析,可以从PIMA测量获得的谱线中得出研究区蚀变矿物组合的信息。应用蚀变矿物组合,结合其他勘探数据,有利于确定钻孔的位置,指导区域勘探工作。PIMA可应用于许多成矿环境中,包括高硫化物、低硫化物热液成矿系统、斑岩成矿系统、中温热液成矿系统、沉积岩中的金-铜矿床、铀矿床、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和金伯利岩矿床。已有的研究表明,PIMA可以快速获得和处理短波红外光谱数据并形成蚀变矿物钻孔柱状分布图或平面分布图,这些信息对找矿靶区的确定至关重要。应用PIMA在新疆土屋斑岩铜矿区开展了系统的蚀变矿物填图工作,有效地识别出镁绿泥石、铁绿泥石、蒙脱石、白云母、黑云母等蚀变矿物,这些蚀变矿物的类型和丰度与岩石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屋斑岩铜矿区蚀变矿物组合及其分带模式,并与传统的分带模式进行了对比。最后总结了土屋斑岩铜矿区PIMA找矿模型,该模型对土屋斑岩铜矿区及未知地区矿产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谱矿物测量技术 PIMA 蚀变矿物 土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音乌拉钨锡矿床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铍矿化的发现
3
作者 任美桥 李真真 +7 位作者 许健 徐文坦 孙珍军 任鹏 赵永春 张世昕 赵俊兴 张昕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3-1047,共15页
【研究目的】内蒙古白音乌拉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锡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找矿前景,但在找矿勘查过程中,一直存在热液矿化中心不明、矿床成因认识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找矿效果。【研究方法】运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对该矿... 【研究目的】内蒙古白音乌拉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锡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找矿前景,但在找矿勘查过程中,一直存在热液矿化中心不明、矿床成因认识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找矿效果。【研究方法】运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对该矿区内13个钻孔的蚀变矿物类型和相对含量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矿区的主要蚀变矿物包括白云母族矿物(白云母、多硅白云母、伊利石)、绿泥石族矿物(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镁绿泥石)、黑云母、黄玉和电气石,同时含有少量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和方解石。根据蚀变矿物填图,矿区的围岩蚀变总体可分为2个带:中深部的强云英岩化带(石英-多硅白云母-黄玉-绿泥石-萤石±黑云母±电气石)和浅部及外围的白云母-绿泥石蚀变带(石英-绿泥石-白云母±黑云母±电气石),强云英岩带与深部黑云母花岗岩的空间关系表明,成矿流体来自于黑云母花岗岩,该带也代表了本矿区的热液矿化中心。白云母族矿物的特征光谱参数显示,强云英岩化带内Pos2200和IC值均较高,远离该带则变低,Pos2200的增大受成矿流体成分、pH值、围岩性质及温度共同影响,而IC值主要与热液活动的温度相关。【结论】白云母高IC值(>2)可作为白音乌拉矿区的找矿标志。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富F且发育云英岩化的花岗质岩浆-热液系统中是非常有效的勘查方法,富F矿物黄玉的快速识别,也可能暗示良好的锂、铍找矿潜力。该矿床以绿柱石为主的岩浆热液型铍矿化的发现,证明短波红外光谱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揭示了大兴安岭地区铍成矿类型的多样性,暗示区域上良好的铍找矿潜力,对区内稀有金属未来勘查目标和方向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音乌拉 短波红外光 白云母族矿物 云英岩化 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珠勒矿化点的发现与勘查——来自短波红外蚀变矿物填图的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白龙洋 代晶晶 +3 位作者 刘治博 宋扬 王楠 陈伟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9,共9页
西藏珠勒地区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南段陆相火山岩地区新发现的矿化点,地表发育蚀变岩帽与找矿线索,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基于短波红外技术对珠勒地区蚀变岩帽开展精细解剖研究,在查明区域围岩蚀变类型的基础上厘定蚀变矿物组合,... 西藏珠勒地区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南段陆相火山岩地区新发现的矿化点,地表发育蚀变岩帽与找矿线索,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基于短波红外技术对珠勒地区蚀变岩帽开展精细解剖研究,在查明区域围岩蚀变类型的基础上厘定蚀变矿物组合,分析典型蚀变矿物波谱特征,建立指针矿物光谱勘查标识并预测热液中心位置。研究发现:珠勒地区地表以强烈的硅化、绢云母化为主,蚀变矿物组合主要表现为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绢云母±蒙脱石±黄钾铁矾、绢云母±伊利石±碳酸盐、绢云母±绿泥石、明矾石、叶蜡石±高岭石±地开石±水铝石等6个类别。结合蚀变矿物组合及标型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机理性认识,揭示了绢云母高SWIR-IC(>2.4)、明矾石高Pos1480(>1483nm)及高Pos1430(>1433nm)能够作为推测热液中心的光谱依据缩小找矿靶区。本次基于珠勒地区地表蚀变矿物短波红外研究圈定出1处热源寻找潜力区,可为后续深部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 蚀变矿物 找矿勘查 珠勒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南矿段地质特征及短波红外光谱的勘查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汤立伟 王艺云 +5 位作者 陈文庆 陈斌 吴志山 缪恒毅 吴波 陈龙照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2-943,共12页
西藏努日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带上找矿潜力较大,成果丰硕。随着区带成矿理论和矿区研究程度的深入,亟需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满足区内深部找矿的需要。本次研究利用短波... 西藏努日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带上找矿潜力较大,成果丰硕。随着区带成矿理论和矿区研究程度的深入,亟需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满足区内深部找矿的需要。本次研究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SWIR(Short wave infrared),对努日铜多金属矿床南矿段中典型蚀变矿物进行研究,根据其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以及光谱分析结果,总结了矿区典型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值分布规律,进而确定其勘查标志。研究认为白云母的吸收峰位值Pos2200>2208 nm、伊利石的吸收峰位值Pos2200>2203 nm、绿泥石的吸收峰位值Pos2250>2249 nm的大量或连续出现,可以作为努日矿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有效的蚀变矿物勘查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努日南矿段地质特征分析、蚀变矿物分布规律分析,对矿区深部斑岩型铜矿进行成矿预测,认为南矿段45线东侧深部的石英闪长(玢)岩具有斑岩型铜矿找矿的潜力,为矿区下一步的找矿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 蚀变矿物 铜多金属 努日南矿段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成嘉伟 刘新星 张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经济、高效等特点,是现阶段国内外地质找矿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的一项高新技术。通过研究矿物在红外波段上的差异性吸收特征,开展红外光谱填图和波谱参数分析工作,进而确定矿化区域内的特征矿物组合以及指向矿化热... 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经济、高效等特点,是现阶段国内外地质找矿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的一项高新技术。通过研究矿物在红外波段上的差异性吸收特征,开展红外光谱填图和波谱参数分析工作,进而确定矿化区域内的特征矿物组合以及指向矿化热液中心的矿物波谱参数变化范围。近年来,随着光谱分辨率的提高和解混算法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波段被应用于岩矿信息提取工作,其中发展成熟的短波红外技术(SWIR, 1 100~2 500 nm),对于绢云母、高岭石、明矾石和绿泥石等中低温黏土矿物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这些矿物的波谱参数变化规律成功在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 VMS型等矿床中建立了找矿勘查模型;热红外技术(TIR, 6~15μm)主要针对长石、石英、石榴子石和辉石等中高温矿物有更好的探测能力,近几年在矽卡岩型矿床中有着出色的表现;中红外技术(MIR, 3~6μn)在地学领域找矿勘查工作中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矿物信息提取方法。对红外光谱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对各个波段引起波形变化的原因、常用的波谱参数及其表征的含义、四类测试仪器进行了总结,描述了常作为找矿指标的四种矿物——绢云母、绿泥石、石榴子石和碳酸盐类矿物的波谱特征。说明了红外光谱技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两大核心内容以及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红外光谱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加强规律验证工作,建立多波段、多平台综合光谱勘查模型和建立矿区的波谱库与参数提取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技术 矿物 矿产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赣南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张柯凡 郭娜 +1 位作者 李伟 姚艺欣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58,共20页
江西赣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潜力大,随着矿产勘查进入深部找矿的新阶段,传统勘查手段难以支撑,亟需新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来指导找矿工作。文章以江西赣南地区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为例,采用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 江西赣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潜力大,随着矿产勘查进入深部找矿的新阶段,传统勘查手段难以支撑,亟需新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来指导找矿工作。文章以江西赣南地区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为例,采用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矿物学和矿物地球化学手段,厘定了矿区蚀变矿物组合及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光谱特征与矿化品位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铜岭下矿床中典型蚀变矿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构建出铜岭下矿床的光谱勘查模型。研究发现,矿区北部Cu-Mo矿化分布于花岗岩体顶部,以绢云母族矿物为找矿标志;矿区中部Cu-Zn矿化处于花岗岩体侵入的地层接触带,以绿泥石低Pos2250值(<2243nm)以及蛇纹石和断裂特征分布为找矿标志;矿区南部W-Sn-Cu矿化与石英细脉相关,总体与蚀变矿物关系不大,主要以岩石裂隙为找矿标志。北部钻孔ZK9-3和ZK9-4伊利石波谱IC值反映出岩体侵入深度大,推测其位置距离热源中心更近;绢云母2200nm波长变化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矿区北部;矿区中部绿泥石以富镁(铁)绿泥石为主,Pos2250值从致矿岩体到接触带附近呈由高变低的趋势。研究区成矿环境复杂,由北向南形成了蚀变花岗岩型(Cu-Mo)-构造控制下的弱矽卡岩型(Cu-Zn)-石英脉型(W-Sn-Cu)的复合成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 红外光 蚀变矿物 铜岭下铜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床绢云母族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对勘查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田成华 杨立强 +3 位作者 和文言 张少颖 刘申态 吴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 玉龙斑岩铜矿晚期绢云母化、黏土化蚀变强烈叠加在早期的钾硅酸盐化带内,模糊了蚀变分带特征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短波红外光谱(SWIR)可快速识别斑岩铜矿床内含羟基蚀变矿物,根据该类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化的对应关系,指导找矿勘查工作。本文对玉龙铜矿床靠近斑岩体中心的三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蚀变-矿化编录和SWIR分析,在识别出高岭石、蒙脱石、绢云母族矿物(绢云母、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等蚀变矿物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绢云母族矿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铜矿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深部富铜矿体(Cu>0.6%)紧贴斑岩体侵位中心产出,与绢云母族矿物在空间上紧密伴生,且靠近岩体中心多硅白云母相对发育,绢云母族矿物Al-OH吸收峰值较大(Pos2200>2207 nm)、结晶度较高(IC>2.0);靠近岩体中心外围矿体时,绢云母族矿物Pos2200值相对较小(2206~2207 nm)、IC值相对较低(1.0~2.0)。因此,绢云母族矿物高Pos2200值(>2207 nm)和高IC值(>2.0)以及多硅白云母的出现可作为紧贴斑岩体外围矿体产出的底界线,而绢云母族矿物相对低的Pos2200值(2206~2207 nm)和较低的IC值(1.0~2.0)可作为深部富铜矿体出现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斑岩铜矿床 短波红外光 绢云母族矿物 深部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技术的江苏茶园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固存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欢 胡振民 杨亦扬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342,共9页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茶区土壤结构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养分管理途径,为全省实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表征江苏代表性茶园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特征结构,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切片进行化学成...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茶区土壤结构的差异,寻求差异化的养分管理途径,为全省实施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表征江苏代表性茶园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特征结构,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切片进行化学成像,从而获得特定组分的空间分布,进而从原位上表征样品中矿物和有机官能团的分布特征,探索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结果】江苏省茶园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以脂肪碳(2881 cm^(-1))、芳香碳(1620 cm^(-1))和多糖碳(1100 cm^(-1))等形态存在,同时还有矿质元素氧化物Fe-O、Al-O、Si-O等存在。茶园土壤微团聚体中各元素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甲基和亚甲基C-H等脂肪碳较集中地吸附在土壤微团聚体边缘(也有少量的矿物存在),而铁铝矿物的Al-O、Fe-O等官能团聚集在微团聚体内部核心位置,同时表面也吸附少量有机质;87.5%茶园土壤中黏土矿物(3620 cm^(-1))与脂肪碳相关性最高,施肥措施和植茶年限影响矿物—有机官能团相关性排序;75.0%茶园土壤铁氧化物与多糖碳相关性最高,各茶园土壤中铁铝矿物与有机官能团的亲和性排序规律受海拔、pH和植茶年限等影响而存在差异。【结论】江苏不同茶区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壤团聚体通过矿物—有机复合体将有机质留存于土壤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产中宜依据不同茶区养分具体管理方式、茶叶栽培特点及土壤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茶园养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矿物—有机复合体 同步辐射红外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短波红外光谱研究及其成矿和找矿意义
10
作者 刘嘉成 李建威 +1 位作者 靳晓野 赵少瑞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30-,共1页
短波红外反射光谱(SWIR)技术具有快速、经济、操作简便的优点,可以很好地识别大多数含OH和CO32-的细粒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反射光谱的特征吸收峰峰位变化可以表征伊利石、碳酸盐矿物、绿泥石、明矾石等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Swayze et al... 短波红外反射光谱(SWIR)技术具有快速、经济、操作简便的优点,可以很好地识别大多数含OH和CO32-的细粒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反射光谱的特征吸收峰峰位变化可以表征伊利石、碳酸盐矿物、绿泥石、明矾石等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Swayze et al.,1992;Scott and Yang et al.,1997;Thompson et al.,1999)。水银洞金矿位于我国黔西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短波红外 银洞 红外光研究 找矿意义 化学成分变化 蚀变矿物 特征吸收峰 铁白云石 黔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对深部找矿的启示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英昕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7年第3期54-60,共7页
通过对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矿化蚀变岩(矿)石的短波红外光谱进行测量,识别出10种蚀变矿物,即白云母(绢云母)、锂云母、伊利石、锂辉石、绿帘石、高岭石、角闪石、白云石、方解石和蒙脱石。其中,绢云母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金品位与绢云... 通过对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矿化蚀变岩(矿)石的短波红外光谱进行测量,识别出10种蚀变矿物,即白云母(绢云母)、锂云母、伊利石、锂辉石、绿帘石、高岭石、角闪石、白云石、方解石和蒙脱石。其中,绢云母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金品位与绢云母的光谱学特征峰强度、峰强比和峰对称呈正相关关系,贫铝绢云母具有热源中心的指示意义。贫铝绢云母分布于钻孔深部,且向更深部仍有稳定分布的趋势,指示成矿热源深度较深,说明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技术 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 贫铝绢云母 白云母Al-OH吸收峰位 成矿热源 深部找矿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上金矿床蚀变带短波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赵利青 邓军 +1 位作者 原海涛 李晓英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3,共6页
绢云母是胶东西北部金矿的主要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可以提供云母类AlOH波长、结晶度、云母(蚀变)强度、云母层间水强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可以用来研究蚀变特征、预测金矿化。为确定招平断裂带内已知金矿化的蚀变矿物特征,为在区域... 绢云母是胶东西北部金矿的主要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可以提供云母类AlOH波长、结晶度、云母(蚀变)强度、云母层间水强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可以用来研究蚀变特征、预测金矿化。为确定招平断裂带内已知金矿化的蚀变矿物特征,为在区域上寻找类似特征地段提供类比依据,在台上特大型金矿上下盘围岩1km之内采集岩石样品,利用便携式红外矿物分析仪(PIMA)进行短波红外光谱测量。结果表明上盘含更多的白云母、具有更高的云母水强度,多硅白云母发育在下盘。高结晶度的云母和更多的多硅白云母是金矿化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测量(SWIR) PIMA测量 多硅白云母 台上金矿床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果实坚实度的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曾一凡 刘春生 +2 位作者 孙旭东 陈兴苗 刘燕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0-252,共3页
该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可见/近红外光谱与梨果实坚实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评价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测量梨果实坚实度的应用价值。在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域(350~1800 nm),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测量部位、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校正建模算... 该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可见/近红外光谱与梨果实坚实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评价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测量梨果实坚实度的应用价值。在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域(350~1800 nm),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测量部位、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校正建模算法的梨果实坚实度校正模型。结果表明:赤道部位吸光度一阶微分光谱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所建梨果实坚实度校正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优,其校正和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8779和0.8087,校正和预测均方误差分别为1.0804 N和1.4455 N。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梨果实坚实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技术 无损检测 测量部位 预处理方法 校正建模算法 果实坚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羊精料补充料养分含量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艳丽 王涛 +5 位作者 孙旭春 李飞 刘保仓 邓晓裕 张兆才 翁秀秀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8-8099,共12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建立牛、羊精料补充料中7种常规营养成分[水分、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和5种矿物元素(钾、磷、钠...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建立牛、羊精料补充料中7种常规营养成分[水分、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和5种矿物元素(钾、磷、钠、镁和铁)含量的快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常规营养成分中,Ash含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R_(P)^(2))和相对预测偏差(RPD)分别为0.74和1.96,仅能用于快速筛选分析;水分、OM、CP、NDF、ADF和EE含量预测模型的R_(P)^(2)和RPD分别为0.90~0.98和2.95~6.66,均可用于实际定量分析。2)矿物元素中,钾和铁含量预测模型的R_(P)^(2)分别为0.70和0.73,RPD分别为1.84和1.83,可用于快速筛选分析;磷、钠和镁含量预测模型的R_(P)^(2)分别为0.56、0.31和0.63,RPD分别为1.50、1.12和1.65,需进一步调整优化才能用于实际生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牛、羊精料补充料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含量的NIRS快速预测模型,多数成分预测准确性高,部分矿物元素模型需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技术 精料补充料 常规养分 矿物元素 快速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红外光谱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聂凤军 江思宏 赵省民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42,共5页
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和研制的皮马(PIMA)为地质学家多快好省地进行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撑.这种便携式红外光谱分析仪能够高效地和准确地完成层状硅酸盐、黏土、碳酸盐和部分硫盐矿物的无损测量.
关键词 红外光技术 矿产资源评价 找矿 矿物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近红外光谱结合ν-SVM法快速无损鉴别淀粉种类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婷婷 窦英 +4 位作者 王莹 宋焕禄 庞小一 陶菲菲 张秋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选用不同厂家的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共112个样品,利用短波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淀粉种类进行鉴别。分别采用马氏距离判别法、C-支持向量机(C-SVM)、ν-支持向量机(ν-SVM)建立淀粉种类鉴别的短波近红外光谱模型;并对比多元散射... 选用不同厂家的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共112个样品,利用短波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淀粉种类进行鉴别。分别采用马氏距离判别法、C-支持向量机(C-SVM)、ν-支持向量机(ν-SVM)建立淀粉种类鉴别的短波近红外光谱模型;并对比多元散射矫正、平滑、一阶微分、二阶微分等多种预处理方法后的建模结果。结果表明:同时使用平滑、多元散射矫正、一阶微分3种预处理方法后,ν-SVM分类模型的效果最佳;训练集交叉验证正确率为100%,测试集正确率也达到100%。该模型快速准确无损的鉴别淀粉种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技术 淀粉 马氏距离判别 ν-支持向量机(ν-SVM) 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监测与补充成像的绘画清洁技术:三维形态学测量和反射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17
作者 松田康夫 小野信介 +3 位作者 水池隆治 真田纱英 美加片桐 韩知佑(译)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60-65,共6页
在清洗绘画作品时,为避免对原画造成损害,有必要对准备清洁的绘画作品上的污垢等无用材料进行把控。如果保护工作者能够在清洗过程中获得在线分析信息,那么清洗带来的相关风险就会降低。原位监测清洗过程,直观地评估残留材料是优化清洗... 在清洗绘画作品时,为避免对原画造成损害,有必要对准备清洁的绘画作品上的污垢等无用材料进行把控。如果保护工作者能够在清洗过程中获得在线分析信息,那么清洗带来的相关风险就会降低。原位监测清洗过程,直观地评估残留材料是优化清洗的一种方式。本文探讨了将两种互补的成像技术,即多光谱投影的三维形态学测量和多变量分析的反射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用于绘画真迹表面监测的可能性。在清洗过程中,形态学分析显示污垢随着表面形态的变化而减少,而光谱分析确定了表面材料的去除程度,为停止清洗提供了判断依据。成像技术与物理化学方法的配合使用,被证明是清洁绘画表面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清洁技术 无损方法 三维形态学测量 反射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便携式水体浊度检测仪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琴 郑立华 +3 位作者 李民赞 孙红 张瑶 糜修尘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36-240,235,共6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探测水产养殖中水体浊度,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散射/透射综合测量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便携式水体浊度光学检测仪。浊度仪使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由发光单元、探测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其中发光单元包括2组860 n... 为了快速准确地探测水产养殖中水体浊度,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散射/透射综合测量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便携式水体浊度光学检测仪。浊度仪使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由发光单元、探测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其中发光单元包括2组860 nm的LED光源及对应的准直透镜;探测单元包括2个光电传感器;控制单元包括公共的光源驱动电路、两级放大电路和A/D转换电路。对水体浊度检测仪进行了实验室标定试验、性能试验以及现场采样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体浊度检测仪达到了较高测定精度,其标定决定系数R2c为0.994,验证决定系数R2v为0.999,分辨率为0.01 NTU,误差为±2%,达到实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体浊度 红外光技术 便携式检测仪 散射/透射综合测量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西藏多不杂斑岩型Cu-Au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以钻孔ZK3112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成嘉伟 刘新星 +3 位作者 张娟 王瑛雪 卢克轩 王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多不杂斑岩型Cu-Au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的三大矿床之一,随着该区找矿工作逐渐向深部及外围展开,需要较新的技术方法与勘查理念。本文通过短波红外(SWIR)技术对矿区内ZK3112钻孔开展光谱填图工作,在厘清钻孔内蚀变矿物类型、空间分布... 多不杂斑岩型Cu-Au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的三大矿床之一,随着该区找矿工作逐渐向深部及外围展开,需要较新的技术方法与勘查理念。本文通过短波红外(SWIR)技术对矿区内ZK3112钻孔开展光谱填图工作,在厘清钻孔内蚀变矿物类型、空间分布及矿物组合分带的基础上,对主要蚀变矿物的波谱特征参数变化规律进行统计。研究发现绢云母Al-OH2200Pos的低值(<2200 nm)和绿泥石Fe-OH2250Pos的高值(>2254 nm)均可以指示钻孔内蚀变较强的区域,可快速定位热液矿化中心,是有效的找矿勘查标识。利用ASTER数据提取区域上羟基蚀变信息,发现在多个矿区范围内均出现了与多不杂同样的羟基异常,这说明针对蚀变矿物波谱特征所建立的找矿勘查标志可能同样适用于本区域其他同类型矿床。该研究成果可为多不杂矿床及区域内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新方法、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技术 斑岩型铜矿 蚀变矿物 ASTER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表面羟基的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袁鹏 吴大清 +3 位作者 林种玉 刁桂仪 彭金莲 魏俊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3-786,共4页
运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 (DRIFT)及氘化技术 ,研究了硅藻土的表面羟基结构及其在热处理中的变化。
关键词 硅藻土 表面羟基 混反射红外光 结构 氘化技术 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