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在新疆白杨河铀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志新 徐清俊 +2 位作者 白小虎 叶发旺 张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7,共6页
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是云母族矿物的重要光谱参数,与矿物的形成温度密切相关,通常用来指示可能的矿化/热液中心。使用 Field Spec4 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新疆白杨河铀矿床地表进行光谱测试与分析,发现矿床主要蚀变矿物伊... 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是云母族矿物的重要光谱参数,与矿物的形成温度密切相关,通常用来指示可能的矿化/热液中心。使用 Field Spec4 可见光-短波红外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新疆白杨河铀矿床地表进行光谱测试与分析,发现矿床主要蚀变矿物伊利石结晶度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矿床北缘接触带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 7~2. 0,大部分伊利石结晶度大于1. 0,少部分小于1. 0;矿床南缘接触带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 3~1. 0,多数伊利石结晶度小于0. 7,矿床北缘接触带伊利石结晶度明显大于南缘接触带,同时矿床北缘接触带为铀矿化富集部位,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可以推断北缘接触带为矿床可能的矿化/热液中心,这可以为白杨河铀矿床铀矿勘探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伊利石结晶度 白杨河铀矿床 接触带 矿化/热液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2
作者 徐清俊 张志新 +5 位作者 叶发旺 张川 王艺龙 李瑞炜 田程 李新春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5,共14页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找矿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持,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蚀变矿物勘查标识体系。【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整理、总结了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剖析了白色云母化学组分和含量,热液流体温度、酸碱性、压力等地质因素与其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其结构中主要的两种含氢基团Al-OH和H_(2)O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的两个特征吸收峰位分别位于2200 nm(主要吸收峰)和2350 nm(次要吸收峰)附近。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受到热液流体温度、压力、酸碱性等地质因素影响,主要发生Tschermak(契尔马克)替换^(Ⅵ)Al^(3+)+^(Ⅳ)Al^(3+)ν^(Ⅳ)Si^(4+)+^(Ⅵ)(Fe^(2+),Mg^(2+),Mn^(2+)),Si、Al、Fe、Mg、K、Na等离子含量产生变化,致使其Al-OH特征吸收峰位在2180 nm和2230 nm之间发生漂移变化。原岩组分、其他蚀变矿物、流体组分、岩石渗透率和水/岩比值等地质因素也会影响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波长的变化。【结论】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与矿化的关系会因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在利用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变化规律圈定矿床热液矿化中心时需要综合考虑矿床地质特征。白色云母的伊利石成熟度或结晶度(ISM或SWIR-IC)在不同的热液矿床系统中则呈现出一致性,即靠近矿床热液矿化中心,伊利石成熟度值相对较大,远离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则相对较小。未来应加强白色云母光谱特征的精细、定量化星空(卫星和航空)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建立典型热液矿床成矿热液特征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应用示范,以推进星空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地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云母 短波红外光谱 Al-OH特征吸收峰 伊利石成熟度 矿产勘查工程 热液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浅剥蚀斑岩铜矿区勘查中的应用——以西藏念村矿区为例 被引量:92
3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3 位作者 杨竹森 曲焕春 李振清 刘云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9-717,共19页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矿床类型,斑岩铜矿一直是工业界勘查的首选。对此类矿床的勘查,在中-深剥蚀程度的矿区相对简单,而在浅剥蚀的矿区则变得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浅剥蚀的矿区,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很难快速有效定位。近年来,在矿产勘查...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矿床类型,斑岩铜矿一直是工业界勘查的首选。对此类矿床的勘查,在中-深剥蚀程度的矿区相对简单,而在浅剥蚀的矿区则变得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浅剥蚀的矿区,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很难快速有效定位。近年来,在矿产勘查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通过特定蚀变矿物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系统变化的规律来厘定热液/矿化中心,在块状硫化物及浅成低温矿床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为浅剥蚀斑岩铜矿热液/矿化中心的快速、有效厘定提供了一种途径。为此,文章选择了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剥蚀较弱的念村(即夏玛日)矿区,拟通过矿区样品短波红外光谱的系统测量,寻找出蚀变矿物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系统变化的规律,进而约束矿床热液/矿化中心。本次研究在念村矿区共识别出7种蚀变矿物,按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为伊利石、绿泥石、蛋白石、叶蜡石、高岭石、绿帘石及多硅白云母;而且,矿区外围以伊利石-绿泥石±绿帘石蚀变矿物组合为主,向内逐渐过渡为伊利石±蛋白石、伊利石-叶蜡石±高岭石组合。通过对伊利石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的计算发现,伊利石结晶度及Al-OH吸收峰位,这些通常被认为与伊利石形成温度有关的光谱学参数,在该矿区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在矿区东北部,伊利石结晶度较大(>1.6),Al-OH吸收峰位较小(<2203nm),而该区域的外围,伊利石结晶度变小,Al-OH吸收峰位变大。这表明矿区东北部伊利石的形成温度更高,暗示该区域可能为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因此,建议在本次研究所圈定的热液/矿化中心范围内,在适当开展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布置勘查工程进行验证,以实现矿床的尽快查找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 短波红外光谱 伊利石结晶度 Al-OH吸收峰位 念村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铁帽山钼矿床围岩蚀变的短波红外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鹤 马宇 +1 位作者 任宏 刘碧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8,共8页
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研究方法。铁帽山斑岩型钼矿床的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钾化、硅化、伊利石化、蒙脱石化等,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征。其中,伊利石-蒙脱石类蚀变与斑... 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研究方法。铁帽山斑岩型钼矿床的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钾化、硅化、伊利石化、蒙脱石化等,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特征。其中,伊利石-蒙脱石类蚀变与斑岩型钼矿化作用密切相关。经过对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划分了蚀变带,并且根据短波红外光谱测量结果计算了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SWIR-IC),定量地研究了伊利石化蚀变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在伊利石-蒙脱石化作用范围内,伊利石结晶度越高钼矿化作用越强,但在强硅化蚀变带内,伊利石含量会有所降低,而在钾化带内,伊利石结晶度与钼矿化作用无关。在斑岩型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系统地开展短波红外光谱测量,一方面可以准确鉴别蚀变矿物的类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伊利石结晶度的指标来判断含矿热液活动中心,指导勘查工程的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谱学 伊利石结晶度 斑岩型钼矿 围岩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遂昌金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短波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炎 段士刚 +3 位作者 刘汉仑 杨成栋 陈升立 陈宰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8-996,共19页
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的遂昌金多金属矿床(简称“遂昌金矿”)可采储量逐渐枯竭,随着找矿的深入,亟需新的找矿思路或技术手段来取得找矿突破。遂昌金矿区发育明显的热液蚀变,根据热液蚀变来指导找矿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利用短波红外光... 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的遂昌金多金属矿床(简称“遂昌金矿”)可采储量逐渐枯竭,随着找矿的深入,亟需新的找矿思路或技术手段来取得找矿突破。遂昌金矿区发育明显的热液蚀变,根据热液蚀变来指导找矿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来解剖蚀变晕的矿物组成、组合、参数等信息,进而评估与成矿有关的关键信息。通过对地表蚀变岩、穿切金矿体的井下巷道及现存的穿切金矿体的一个钻孔和穿切钼矿体的两个钻孔进行采样和测试分析,提取出绢云母类、绿泥石类、高岭石类、蒙脱石类和碳酸盐类等蚀变矿物,其中绢云母类矿物最为发育,绿泥石类次之。结果表明:绢云母类矿物和绿泥石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绢云母Al—OH吸收峰位(Pos2200)越小、吸收峰深度越深时,伊利石结晶度越高;同时,越靠近矿体伊利石结晶度越大,Al—OH吸收峰位(Pos2200)越小,绿泥石Fe—OH吸收峰位(Pos2250)越大。这一规律表明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有助于查明矿床蚀变分带,为遂昌金矿的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短波红外技术可以作为覆盖区同类型矿床的一种勘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多金属矿床 热液蚀变 短波红外光谱分析 绢云母 绿泥石 伊利石结晶度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干珠尔善德银铅锌矿床的短波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碧洪 刘鹤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3-711,共9页
内蒙古干珠尔善德银铅锌矿床是一处构造裂隙充填型脉状矿床,其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伊利石-绢云母类蚀变矿物广泛发育于围岩中,与银铅锌矿化作用密切相关。对围岩开展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可以计算蒙脱石-伊利石-绢云母类矿物的伊利石结... 内蒙古干珠尔善德银铅锌矿床是一处构造裂隙充填型脉状矿床,其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伊利石-绢云母类蚀变矿物广泛发育于围岩中,与银铅锌矿化作用密切相关。对围岩开展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可以计算蒙脱石-伊利石-绢云母类矿物的伊利石结晶度(SWIR—IC),从而定量地确定该类蚀变作用的强度。该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表明,SWIR—IC与(Pb+Zn)%的品位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即围岩的伊利石-绢云母化蚀变作用越强,铅锌矿化作用也越强。通过对干珠尔善德详查区进一步开展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在地表圈出了5处规模较大的SWIR—IC异常(IC1~IC5),其中IC1和IC4异常与银铅锌矿化带的位置相一致,IC5则可以作为下一步找矿的靶区。在热液脉状银铅锌矿床的勘查工作中,对围岩开展系统的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工作,可以定量地显示伊利石-绢云母化蚀变的强度,指示热液活动中心,从而寻找银铅锌矿体的所在,但需同时确认绢云母是否为热液蚀变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谱 围岩蚀变 脉状银铅锌矿床 伊利石结晶度 干珠尔善德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外岗银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短波红外光谱分析及找矿指示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旭辉 段士刚 +2 位作者 孙鹏 翟世达 张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4-188,共15页
中国东南沿海浙闽交界地区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以石英脉状矿化为主,并伴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关于其成因和控矿因素尚不清楚。文章以其中的外岗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SWIR),提取蚀变矿物种类、组... 中国东南沿海浙闽交界地区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以石英脉状矿化为主,并伴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关于其成因和控矿因素尚不清楚。文章以其中的外岗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SWIR),提取蚀变矿物种类、组合信息,划分蚀变矿物分带,分析矿化强度与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的关系。短波红外光谱测量识别出的蚀变矿物主要有多硅白云母、伊利石、白云母、高岭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这些矿物及其组合在水平方向上,自矿体由内而外形成了硅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的分带。通过对伊利石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的计算发现,伊利石结晶度(Illite crystallinity value,简称"IC值")和Al-OH 2200 nm特征峰吸收峰位值(Pos2200)在矿区内出现系统性的变化规律,即越靠近热液/矿化中心,IC值逐渐增大(>1.5),Al-OH 2200 nm吸收峰位值有减小的趋势(Pos2200≈2208 nm),将二者叠加的区域即可作为外岗地区勘查该类矿床的找矿重点区域。作者认为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矿产勘查评价、降低勘查成本,在未来同类矿床找矿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短波红外 热液蚀变 绢云母 伊利石 外岗银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成矿带陆相火山岩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蚀变分带模型——以西藏斯弄多矿床为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郭娜 郭文铂 +3 位作者 刘栋 黄一入 郑龙 郭亚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3-848,共16页
斯弄多银铅锌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个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采用短波红外技术对矿区进行了精细蚀变矿物分带划分,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对不同蚀变带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斯弄多矿区的短波红外勘查模型。... 斯弄多银铅锌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首个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采用短波红外技术对矿区进行了精细蚀变矿物分带划分,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对不同蚀变带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斯弄多矿区的短波红外勘查模型。研究发现:(1) Al-OH波长值的无序排列变化说明斯弄多矿床中存在不同岩浆热液流体的混合作用;(2)不同矿物组合形成了明显的蚀变分带,垂向上(由内向外)形成了绢云母化带→绢云母-钠云母-蒙脱石带→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带→绢云母-伊利石带;(3)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中成矿元素Ag-Pb-Zn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中,Ag主要赋存在绢云母-伊利石带,Pb-Zn则主要赋存在绢云母-伊利石-蒙脱石带;(4)热液脉型Ag-Pb-Zn矿体品位与伊利石结晶度指数IC关系密切,矿体主要赋存于0. 6≤IC≤1. 2的范畴;(5)以钻孔BZK0301(3号勘探线)为界,斯弄多矿床成矿性优劣存在一条明显界线,NE向由于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成矿性较好,SW向因为流体较为单一成矿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弄多 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蚀变分带 伊利石 短波红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矿田西南铜钼矿段蚀变矿化特征及SWIR勘查应用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许超 陈华勇 +4 位作者 Noel WHITE 祁进平 张乐骏 张爽 段甘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3-1038,共26页
西南铜钼矿段位于中国著名的福建上杭县紫金山矿田内,是该矿田最新发现的另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白垩纪,矿化(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与成矿同期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围岩蚀变由深到浅分别为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高级... 西南铜钼矿段位于中国著名的福建上杭县紫金山矿田内,是该矿田最新发现的另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白垩纪,矿化(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与成矿同期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围岩蚀变由深到浅分别为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高级泥化-泥化蚀变带和氧化带。蚀变矿化期次可划分为:(早期)绢英岩化期、斑岩矿化期、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期、成矿后期脉和表生期。其中,斑岩矿化期又可分为钾硅酸盐化阶段、青磐岩化阶段和(晚期)绢英岩化阶段;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期主要为泥化-高级泥化蚀变。对比研究发现,西南矿段具有与典型斑岩矿床相似的矿化蚀变特征,但缺失钾化带且矿化规模小,成矿斑岩以岩枝状(非岩株状)水平侵位,产生非对称蚀变分带,据此推测西南矿段深部可能存在真正的成矿斑岩岩株和大储量及高品位的矿化中心。通过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从矿化中心到外围,伊利石结晶度值(IC)和伊利石2200 nm吸收峰位值(Pos2200)均有明显的从高值到低值的变化趋势。此外,研究发现高IC值(>2.1)和高Pos2200值(>2203 nm)可作为紫金山地区勘查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本研究可以为紫金山地区斑岩矿床的成矿规律认识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分带 蚀变矿化期次 短波红外光谱 伊利石结晶度 西南铜钼矿段 紫金山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岗岔-克莫地区蚀变岩特征与找矿预测
10
作者 王书豪 申俊峰 +6 位作者 彭自栋 徐立为 牛刚 刘海明 李金春 杜佰松 刘家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9-588,共10页
岗岔—克莫金矿区位于西秦岭北缘夏河—合作成矿带,具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特征,初步显示深部可能具有斑岩成矿系统存在。利用短波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对岗岔—克莫金矿区蚀变岩特征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白云母、伊利... 岗岔—克莫金矿区位于西秦岭北缘夏河—合作成矿带,具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特征,初步显示深部可能具有斑岩成矿系统存在。利用短波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对岗岔—克莫金矿区蚀变岩特征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白云母、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地开石、绿泥石、绿帘石和次生石英等。近矿蚀变类型主要为绢英岩化。矿区内以下家门沟口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了中心带(绢英岩化带)、过渡带(泥化带)和外围带(青磐岩化带)。此外,伊利石结晶度以下家门沟口为中心向外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研究结果指示下家门沟口可能是矿区的热液活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谱 蚀变矿物 伊利石结晶度 找矿预测 岗岔—克莫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