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
基金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202302AE090017)
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2101AS070009、2018FG001-010)
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青年拔尖人才”(YNWR-QNBJ-2018-131)。
-
文摘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
Keywords
Tomicus brevipilosus
larval head
sensill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钱路兵
张梦蝶
杨斌
李宗波
-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院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西南山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9-336,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213,31760210)
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2101AS070009)
+1 种基金
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重点项目(2018FG001-010)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YNWR-QNBJ-2018-131)。
-
文摘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于上颚、内颚叶、外颚叶上部及上唇;刺形感器则位于茎节、内颚叶、下唇、下颚须与下唇须的节间处;锥形感器1仅分布于下唇内侧,而锥形感器2和末梢锥形感器则呈聚集分布于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且感器末端均有微孔;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仅着生于下颚须第3节侧面,但没有感器分布于舌表面。口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没有性二型现象,但末梢锥形感器3和指形感器的数量存在种内变异,前者有9~13个,后者有4~6个。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短毛切梢小蠹的寄主选择、取食与求偶行为提供参考。
-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成虫
口器感器
超微形态
扫描电镜
-
Keywords
Tomicus brevipilosus
adult
mouthpart sensilla
ultramorpholog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分类号
S763.38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短毛切梢小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曹荟
朱家颖
杨璞
赵宁
杨斌
-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
出处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62-65,共4页
-
基金
西南林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111128)资助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67)资助
-
文摘
采用生物素-磁珠富集法,构建短毛切梢小蠹微卫星富集文库。在该文库中随机挑选100个克隆作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具微卫星位点的克隆占91%;具有10次以上碱基重复次数的微卫星序列占36%,其中最高碱基重复次数为63次;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完美型占47.3%,非完美型占24.2%,混合型占16.5%。表明获得的微卫星文库是高质量的文库,完美型的比例高于不完美型和混合型,与真核生物微卫星序列特征相符。
-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微卫星
文库构建
序列分析
-
Keywords
Tomicus brevipilosus
microsatellite
library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alysis
-
分类号
S718.7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发生及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 4
-
-
作者
贾平
李俊忠
童清
戴永军
万岭梅
刘悦
-
机构
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宁洱县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
-
出处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70-74,共5页
-
基金
云南省普洱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012kj010)资助
-
文摘
通过采集野外数据,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及回归分析法对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普洱市宁洱县短毛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环境因子中,坡位、树木长势及树龄未被引入方程,说明其对虫口密度影响不显著,坡向、受害梢直径及林分郁闭度为影响短毛切梢小蠹虫口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在宁洱县思茅松枝梢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现象是由其本身的特性与环境的异质性两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
-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蛀梢期成虫
环境因子
空间分布格局
普洱市
-
Keywords
Tomicus brevipilosus
adult in treetop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Puer city
-
分类号
S763.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短毛切梢小蠹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 5
-
-
作者
崔雅洁
赵宁
李宗波
杨斌
-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中国森林病虫》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川滇桤木气味对云南切梢小蠹繁殖机能的影响与评价”(31560213,31760210)
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云南松切梢小蠹繁殖声信号及其控虫应用”(202101AS070009)
+1 种基金
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重点项目“云南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与求偶声信号协调繁殖行为的潜在机制”(2018FG001-010)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项目“青年拔尖人才”(YNWRQNBJ-2018-131)。
-
文摘
为明确短毛切梢小蠹Tomicus brevipilosus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短毛切梢小蠹肠道和残体的细菌DNA测序,分析细菌群落的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结果发现:共鉴定出23门53纲119目188科221属458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肠道和残体菌群的优势门,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64.14%和61.21%、26.58%和24.78%、8.79%和12.08%;分枝菌酸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肠道和残体菌群优势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7.60%和16.67%、 13.89%和10.01%、 10.27%和5.82%、10.90%和18.89%;肠道和残体的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明显不同。这些结果将为深入探究短毛切梢小蠹的肠道菌群功能及其灾变机制提供新的视野和理论依据。
-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消化道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宏基因组技术
-
Keywords
Tomicus brevipilosus
gut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metagenomic technology
-
分类号
S763.38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成虫空间分布型
被引量:1
- 6
-
-
作者
万岭梅
罗凤敏
童清
戴永军
贾平
刘悦
-
机构
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宁洱县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
-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14年第5期49-53,共5页
-
基金
"思茅松小蠹虫成灾机制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12kj010)"资助
-
文摘
对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期成虫在思茅松树干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聚集度指标测定值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期成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建立了树干各方位虫口密度与样地平均虫口密度回归方程,确定了最适抽样部位为树干南面;建立了最适抽样表并制定了序贯抽样方案,确定了不同允许误差时的最大抽样量。
-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蛀干期成虫
空间分布型
普洱市宁洱县
-
Keywords
Tomicus brevipilosus ( Eggers), Adults in trunk,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Ninger County of Puer city
-
分类号
S763.38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一种区分三种切梢小蠹性别的新方法
被引量:7
- 7
-
-
作者
王平彦
张真
袁素蓉
王继军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玉溪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局
山东省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
出处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0,共4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林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2012BAD19B07)
国际科技合作与研究项目"欧亚蛀干害虫信息素管理技术研究(2006DFA31790)
-
文摘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横坑切梢小蠹T.minor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是云南松的重要害虫。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作者对上述3种切梢小蠹雌雄虫腹部末端可见背板(即雌虫第7节背板和雄虫第8节背板)的长和宽分别观察、测量和比较,研究快速准确区分两性成虫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两性之间,长度和宽度均存在明显差异。这3种小蠹雌虫腹部末端背板呈半圆形、宽大,长×宽分别为(590±17)μm×(827±31)μm,(619±25)μm×(780±16)μm和(594±29)μm×(815±21)μm;而雄虫腹部末端可见背板近似长方形、窄小,长×宽分别为(365±30)μm×(608±24)μm,(237±41)μm×(580±33)μm和(296±36)μm×(593±25)μm。该方法能在数秒内将雌雄虫分开,且不会伤害活虫,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标本的完整性。
-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横坑切梢小蠹
短毛切梢小蠹
性别区分
-
Keywords
Tomicus yunnanensis
T.minor
T.brevipilosus
sexing
-
分类号
S76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