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重症患者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与护理
1
作者 章海慈 欧阳庆 吴丹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8期178-179,共2页
目的:研究治疗骨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及置管使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骨科重症患者80例,按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置管;试验组进行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目的:研究治疗骨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及置管使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骨科重症患者80例,按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置管;试验组进行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配合相应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输液状况、护理中预防感染效果及穿刺情况。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每日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预防感染效果和穿刺操作整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重症患者使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施以针对性护理,不仅能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还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重症患者 骨科护理 穿刺情况 预防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研究
2
作者 王春立 丁亚光 +5 位作者 陈芳娇 王莉 武莹 曲京霞 甄玉荣 段颖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目的了解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确定导致PICC非计划拔管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连续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心... 目的了解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确定导致PICC非计划拔管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连续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室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39例患儿,置入1339根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4.19%(190例次)。占前3位的分别为导管脱出75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57例次,疑似导管感染20例次,发生率分别为5.60%、4.26%、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型号、置管肢体、并发皮疹、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CRBSI、疑似导管感染、并发症、并发症数量、季节、拔管地点、拔管时间、年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皮疹、导管相关血栓、CRBSI、并发症及导管留置时间是非计划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拔管原因具有儿童特异性,PICC导管管理及使用的医务工作者应重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针对非计划拔管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非计划拔管 发生率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高危人群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陈焕伟 王帝娣 +2 位作者 王博 周小珍 李晟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5期159-161,共3页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高危人群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40例,研究组采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对照组则选择常规措施预...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高危人群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40例,研究组采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对照组则选择常规措施预防,比较2组血栓发生率、PICC拔管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腋下血流速度、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血栓发生率、PICC拔管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2组凝血指标无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高出对照组,但FIB、D-D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2组腋下血流速度无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平均静脉血液流速、最大血流速度均高出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7.50%与对照组15.00%无差别(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预防PICC相关血栓中效果显著,不仅能够降低PICC拔管率及血栓发生率,同时可改善高危人群的凝血指标及腋下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人群 利伐沙班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证据总结
4
作者 李子崴 杨乔越 +2 位作者 陈旭升 杨洁 冯丽娟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总结出活动评估、功能锻炼(锻炼原则、锻炼时机、锻炼方案、辅助内容)、日常生活(推荐活动、避免活动)及居家与预防教育4个证据主题共1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建议未来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关注患者活动态度,保持活动平衡,从而提升PICC治疗质量安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 静脉治疗 肢体活动 康复运动 肿瘤护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骆春燕 苟菊香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4期82-86,共5页
在住院患者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属于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类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RVT)是PICC留置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降低PICC-RVT发生率是当前医疗护理领域中... 在住院患者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属于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类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RVT)是PICC留置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降低PICC-RVT发生率是当前医疗护理领域中备受瞩目的问题,持续引起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的关注,国内外权威机构陆续颁布一系列防控指南和专家共识,有关PICC-RVT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也在快速推进。本文总结PICC-RVT发生的原因和监测工具,通过置管前的评估与选择、置管中的规范操作、置管后的护理与监测,以及预防性用药、护理人员的培训、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PICC-RVT防控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 防控策略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8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志建 陈茜莹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4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二区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接受PICC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的60... 目的 探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二区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接受PICC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PICC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干预可以降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长,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的Meta分析
10
作者 路必琼 朱慧 何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2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分析PICC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导管尖端的准确率。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3 031例,观察组(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1 410例,对照组(体表测量)1 621例。经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总体较高,研究病例基本资料无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7篇高质量文献(评分9分),8篇文献(评分8分),可能存在记录及执行者偏移风险,分析结果可靠,模型稳定。所有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在预测PICC导管置管长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并予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胸部X线片 体表测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蓉梅 郭苗苗 +1 位作者 孔懿 袁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60例,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消毒,观察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2次,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PICC维护时间及耗材成本。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4周,均未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维护耗材成本,观察组为1.45元/(例·次),对照组为0.74元/(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膜下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及PICC导管维护时间观察组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应用于PICC维护,安全性高,效果好,且省时方便,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2%葡萄糖酸氯己定 聚维酮碘 乙醇 消毒液 导管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魏晓宇 张静 白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皮肤过敏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带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其概念及诊断,详细介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综述干预措施,为现阶段PICC相关皮肤过敏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肤过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利静 白晶翠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2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继发性异位的原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67例留置PICC原发性支气...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继发性异位的原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67例留置PICC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异位分为未异位组(n=331例)和异位组(n=3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发生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危险因素。结果:在PICC导管使用中,异位组与未异位组在异位史、体质量指数(BMI)、指定维护地点、导管价位及护理人员置管工龄这五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使用PICC导管时,易发生继发性异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导致拔管、治疗延误、经济负担加重及生活质量下降。护理人员需高度重视并谨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5
作者 张文静 王冲 +2 位作者 卢晓华 杨彬 王孟娇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CR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2033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CR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2033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PICC置管,将出现CRT的患者纳入血栓组(n=270),未出现CRT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1763)。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CRT的危险因素。结果2033例患者中,13.28%(270/2033)患者发生CRT。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史(OR=4.778,95%CI 1.339~17.048)、D二聚体≥5 mg/L(OR=3.951,95%CI 1.401~11.143)、总胆固醇≥6.7 mmol/L(OR=3.983,95%CI 1.582~10.026)、体质量指数(BMI)≥25 kg/m 2(OR=4.433,95%CI 1.336~14.710)、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OR=3.808,95%CI 1.316~11.016)、同步放化疗(OR=5.307,95%CI 1.299~21.678)及长期卧床(OR=4.749,95%CI 1.347~16.748)是影响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需加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史、D二聚体≥5 mg/L、总胆固醇≥1.7 mmol/L、BMI≥25 kg/m 2、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同步放化疗、长期卧床等患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降低CRT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胃肠道肿瘤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刘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睡眠、进食、精力、情绪反应、躯体活动评分及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置管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管理 管时间 一次穿刺成功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张朝霞 杜佳睿 何娅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ICC治疗,观察组采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信息指数、投诉管理指数、物理环境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ICC相比,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植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乳腺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次置入PICC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孙文彦 任赛 +4 位作者 刘玮楠 李真 李佳倩 李春燕 霍晓鹏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调查第二次置入PICC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第二次置入PICC的3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 目的:调查第二次置入PICC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第二次置入PICC的3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置管相关信息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98例(28.2%)的第二次置管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CC类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期间置入PICC导管及吸烟史是导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第二次置入PICC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关注此类人群,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PICC导管,置管后加强维护与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第二次 并发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方案 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祝薇 杨益群 +8 位作者 刘明红 卫雯诗 杨靖华 姚建琴 李莉 肖雪月 赵敏艳 瞿红 屈惠琴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33,8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AVD)相关性皮肤损伤(CAVD-associated skin impairment,CASI)预防方案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AVD)相关性皮肤损伤(CAVD-associated skin impairment,CASI)预防方案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苏州市、无锡市8所三级综合医院门诊行PICC维护的10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所医院为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护理;4所医院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CASI预防方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CASI发生率、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及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ulcers,MDRPU)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CASI、MARSI及MDRPU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RSI、MDRPU严重程度及非计划拔管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结论实施CASI预防方案有利于降低PICC门诊患者CASI的发生率,为临床护士预防CASI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通路装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肤损伤 预防 医用粘胶相关性肤损伤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