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与单原核来源胚胎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胡婷婷 张颖 +5 位作者 林莎莎 叶红 陈园园 蔡艳萍 颜宏利 印惠荣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5-1390,共6页
目的 分析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0PN)和单原核(1PN)来源胚胎的临床妊娠情况,探讨这部分胚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短时体外受精... 目的 分析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未见原核(0PN)和单原核(1PN)来源胚胎的临床妊娠情况,探讨这部分胚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短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524例不孕症患者共524个新鲜移植周期的实验室资料。按胚胎来源将移植周期分为A组和B组,A组均为0PN或1PN来源胚胎,B组均为双原核(2PN)来源胚胎。将胚胎移植个数为单胚胎者分为A1组和B1组,A1组为0PN或1PN来源胚胎,B1组为2PN来源胚胎;将胚胎移植个数为双胚胎者分为A2组和B2组,A2组为0PN+0PN、1PN+1PN或1PN+0PN来源胚胎,B2组为2PN+2PN来源胚胎。分别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及妊娠结局。结果 B组的周期获卵数大于A组,B2组的周期获卵数大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1组与B1组周期获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1组与B1组及A2组与B2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周期获卵数较多的周期获得2PN来源胚胎的可能性较大。0PN或1PN来源胚胎与2PN来源胚胎在短时体外受精新鲜移植周期中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后移植0PN或1PN来源的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体外受精 未见原核来源胚胎 单原核来源胚胎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IVF与传统IVF临床结果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娟 何晶晶 +3 位作者 章志国 邢琼 陈蓓丽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接受常规超促排卵治疗获得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IVF)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短时受精组(n=35),采用精卵4孔皿混合培养,加精后4 h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共35个周期;传统...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接受常规超促排卵治疗获得卵母细胞,根据患者接受体外受精(IVF)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短时受精组(n=35),采用精卵4孔皿混合培养,加精后4 h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共35个周期;传统受精组(n=35),采用传统的IVF方式,加精后18 h拆除卵母细胞外围颗粒,随后将卵母细胞转移至分裂期胚胎培养液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共35个周期。分别比较两组MⅡ率、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双原核(2PN)卵裂率及妊娠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短时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数629枚,MⅡ数577枚,受精数560枚,正常受精数500枚,总卵裂数549枚,2PN卵裂数500枚,临床妊娠18例;传统受精组共获卵母细胞594枚,MⅡ数550枚,受精数523枚,正常受精数463枚,总卵裂数495枚,2PN卵裂数457枚,临床妊娠12例。两组女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精率、正常受精率、总卵裂率及2PN卵裂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精后4 h拆颗粒的短时IVF与传统IVF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既简便有效,又能获得超出传统IVF的临床效果,短时IVF可应用于常规I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体外受精 传统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