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SBAS-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
14
1
作者
余昊
陈炳乾
+1 位作者
康建荣
梅寒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1,共7页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较少。为探明矿井关闭后地表的形变规律,利用2015-12-21—2019-12-24的62景Sentinel-1A影像,采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徐州西部关闭矿井(包括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4 a内时间序列的地表形变结果和形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个矿区内地表最大沉降速率达-48 mm/a,4 a累计最大下沉178 mm;夹河矿地表呈现先下沉后抬升现象,而庞庄矿、张小楼矿地表持续下沉;4 a内3个矿区地表最大倾斜变形为1.70 mm/m,最大曲率变形为-0.039 mm/m 2;通过插值统计计算得到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地表形变大于10 mm的形变面积分别为10.5,13.7,11.6 km 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矿井
地表形变
地表二次形变
开采沉陷
insar
sbas
短
基线
集
干涉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时序PS-InSAR监测青藏高原冻土区地表形变
被引量:
14
2
作者
洪兆阳
金双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多年冻土及其活动层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冻土测量方法通常只针对特定地点,空间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青藏高原冻土。本文采用C波段Sentinel-1A IW模式数据并结合一种顾及永久散射体的小基线SAR干涉(...
多年冻土及其活动层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冻土测量方法通常只针对特定地点,空间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青藏高原冻土。本文采用C波段Sentinel-1A IW模式数据并结合一种顾及永久散射体的小基线SAR干涉(SBAS)技术,对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地面形变和冻融过程进行了研究。探测到的地面位移速率(主要范围为-20~20 mm/a)和位移时间序列反映了多年冻土及活动层的演化。试验结果与水准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该方法优于一般多时相InSAR方法。此外,分析了SAR成像几何与地表位移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在多年冻土区特别是对于山坡的运动趋势。试验结果展示了InSAR的监测能力,并提高了对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
测量
(
insar
)
小
基线
集
(
sbas
)
地面位移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3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短
基线
集
(
sbas
)
-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
测量
(
insar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SBAS-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
14
1
作者
余昊
陈炳乾
康建荣
梅寒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出处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2375,9212615502)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9M663601)
+2 种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2362)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徐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KC20180)。
文摘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较少。为探明矿井关闭后地表的形变规律,利用2015-12-21—2019-12-24的62景Sentinel-1A影像,采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徐州西部关闭矿井(包括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4 a内时间序列的地表形变结果和形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个矿区内地表最大沉降速率达-48 mm/a,4 a累计最大下沉178 mm;夹河矿地表呈现先下沉后抬升现象,而庞庄矿、张小楼矿地表持续下沉;4 a内3个矿区地表最大倾斜变形为1.70 mm/m,最大曲率变形为-0.039 mm/m 2;通过插值统计计算得到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地表形变大于10 mm的形变面积分别为10.5,13.7,11.6 km 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关键词
关闭矿井
地表形变
地表二次形变
开采沉陷
insar
sbas
短
基线
集
干涉
测量
Keywords
closed mine
surface deformation
secondary surface deformation
mining subsidence
insar
sbas
sbas
-
insar
分类号
TD325.4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时序PS-InSAR监测青藏高原冻土区地表形变
被引量:
14
2
作者
洪兆阳
金双根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出处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603502)。
文摘
多年冻土及其活动层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冻土测量方法通常只针对特定地点,空间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青藏高原冻土。本文采用C波段Sentinel-1A IW模式数据并结合一种顾及永久散射体的小基线SAR干涉(SBAS)技术,对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地面形变和冻融过程进行了研究。探测到的地面位移速率(主要范围为-20~20 mm/a)和位移时间序列反映了多年冻土及活动层的演化。试验结果与水准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该方法优于一般多时相InSAR方法。此外,分析了SAR成像几何与地表位移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在多年冻土区特别是对于山坡的运动趋势。试验结果展示了InSAR的监测能力,并提高了对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的认识。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
测量
(
insar
)
小
基线
集
(
sbas
)
地面位移时间序列
Keywords
permafrost
Qinghai
-
Tibet Plateau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
)
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
)
surface displacement time series
分类号
P23 [天文地球—摄影测量与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3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52474227)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023-MS-313)。
文摘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短
基线
集
(
sbas
)
-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
测量
(
insar
)
Keywords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line
crossing mining rights area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mined
-
out area
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
)
-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
分类号
X924.2 [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SBAS-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规律研究
余昊
陈炳乾
康建荣
梅寒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利用时序PS-InSAR监测青藏高原冻土区地表形变
洪兆阳
金双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