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北斗卫星校准的连接端站干涉测量与定轨 被引量:4
1
作者 樊敏 黄勇 +2 位作者 黄磊 陈少伍 李赞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3-1309,共7页
为提高连接端站干涉(connected-element interferometry,CEI)测量对地球静止卫星轨道(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GEO)空间角位置的测量精度,通常采用射电源标校消除大部分公共误差,但需要在测站配置大口径高增益天线以接收射电源... 为提高连接端站干涉(connected-element interferometry,CEI)测量对地球静止卫星轨道(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GEO)空间角位置的测量精度,通常采用射电源标校消除大部分公共误差,但需要在测站配置大口径高增益天线以接收射电源的微弱信号。针对该问题,以北斗导航卫星为标校源,仅利用测站现有天线即可实现高精度CEI测量。利用喀什测控站相距20 km的两套天线设备对天链GEO卫星开展CEI测量。经北斗卫星校准后,时延测量精度可达0.03 ns。定轨结果表明,7 h的时延和单站测距数据联合定轨位置精度可达37 m,预报12 h位置偏差约为78 m。与3000 km范围分布的多站测距系统24 h弧段定轨精度相当,验证了该技术用于GEO卫星高精度测定轨和机动后轨道恢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短基线干涉测量 甚长基线干涉 定轨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与神经网络的范家坪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文正 卢书强 +1 位作者 林振 周王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传统滑坡地表形变监测手段存在着监测范围小、复杂地形信息获取难度高、经济成本投入量大等缺点,且大型复杂滑坡变形时间序列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变化特征也一直是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以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为研究对... 传统滑坡地表形变监测手段存在着监测范围小、复杂地形信息获取难度高、经济成本投入量大等缺点,且大型复杂滑坡变形时间序列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变化特征也一直是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以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结合地表GPS监测数据进行滑坡形变监测,基于SBAS-InSAR时间序列数据及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开展滑坡形变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范家坪滑坡SBAS-InSAR形变监测结果与地表GPS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形变区域及形变量级基本保持一致,与现场调查情况相吻合;范家坪滑坡的位移变形与坡体的高程分布及库水位条件密切相关,当库水位高于160 m时,滑坡前缘阻滑段主要受“浮托减重”效应影响,当库水位低于160 m时,渗流压力占主导作用,水位下降阶段的位移变形总体明显大于水位上升阶段,库水位下降速率对范家坪滑坡的位移变形产生重要影响,且木鱼包滑坡区相较于谭家河滑坡区对库水位下降速率的变形响应更为强烈;将LSTM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效果对比、置信区间估计及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始终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InSAR与神经网络结合的滑坡监测与预测方法能够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 时记忆网络 深度学习 范家坪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SBAS In SAR监测与沉降风险评价研究
3
作者 董建军 郭雅雯 张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2-1742,共11页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4个风机代表点位的时序形变演化规律,并进行安全稳定性监测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的最大形变值为-63.97 mm,最大时序形变速率为-30.75 mm/a,最大倾斜为0.44 mm/m,最大曲率为0.003 mm/m^(2),形变速率呈下降状态,各类移动变形在趋势上逼近稳定。结合SBAS-InSAR的监测结果,分析风机点位服役年限内的沉降值,最大预测沉降值为-13.14 mm。根据沉降风险评价分析可知,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处于稳定状态,风电场地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煤沉陷区沉降对风电机组的影响程度小,综合考虑3种指标,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沉降风险等级为低,具有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采煤沉陷区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时间序列 监测 沉降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家梁煤矿采空地面塌陷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薛鑫磊 崔建廷 +5 位作者 王兆峰 李光柱 王志乾 郝海伟 范军富 籍进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47-4956,共10页
内蒙古高家梁煤矿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尖锐,为了及时查明矿区采空地面塌陷的形变程度和演变特征,基于哨兵一号(Sentinel-1)雷达遥感数据,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 内蒙古高家梁煤矿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尖锐,为了及时查明矿区采空地面塌陷的形变程度和演变特征,基于哨兵一号(Sentinel-1)雷达遥感数据,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采空地面塌陷的年均位移速度和累积形变量时间序列等结果,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结果中失相干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补充。结果表明:监测到的3个塌陷区,分别与203、301和401盘区采空区范围吻合,研究区塌陷以缓慢塌陷为主,最大年均位移速度约为-34 mm/a;监测到的3个盘区塌陷开始时间以及扩张方向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其中401盘区的塌陷范围约为4.56 km^(2)且最大累积形变量约为-189 mm,301盘区和203盘区依次减少;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到的地裂缝与野外实地验证情况基本吻合,地裂缝集中分布在3个盘区形变最剧烈的区域,经分析后圈定研究区内3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采煤工作是研究区采空地面塌陷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还与地质环境和降水有关。SBAS-InSAR技术在大范围矿区采空地面塌陷监测方面有着良好应用效果,可为高家梁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梁煤矿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 采空地面塌陷 特征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线路杆塔边坡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刘明 郭金根 +1 位作者 朱文卫 董晗拓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8-977,共10页
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广州市内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形变监测,评估其稳定性并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选取广州市内的木增科北线路为研... 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广州市内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形变监测,评估其稳定性并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选取广州市内的木增科北线路为研究对象,使用SBAS-InSAR技术处理45景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杆塔区域的地表形变信息。同时,利用确定性系数法评估影响因子对滑坡发生的敏感度。结果表明,木增科北线整体稳定,特定区域有沉降漏斗,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为-113 mm/a。分析发现高程对滑坡敏感度最高,坡度次之,确认了杆塔沿线形变特征及几个关键监测区域,揭示了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为线路维护和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输电线路杆塔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形变监测 确定性系数法 灾害易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6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融合CNN-LSTM模型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预测 被引量:5
7
作者 师芸 折夏雨 +3 位作者 张雨欣 王凯 张琨 吴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9-3438,共10页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相结合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预测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建新煤矿进行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获取了该矿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值。用GNSS监测数据与SBAS-InSAR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拟合效果较好。其次,在此基础上利用CNN-LSTM模型预测后6期沉降数据,其结果与CNN和LSTM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显示,CNN-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S_(MAE))和均方根误差(S_(RMSE))比单一的CNN和LSTM分别至少降低了44.8%和40.6%,其决定系数均高于98%。最后,进一步预测前6期和中6期沉降数据,验证了CNN-LSTM预测模型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SBAS-InSAR融合CNN-LSTM模型在类似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和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开采沉陷 卷积神经网络-长期记忆(CNN-LSTM)模型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库区活动滑坡变形特征与库水位变化响应关系:以四川省黑水县毛尔盖水电站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攀 李为乐 +3 位作者 陆会燕 周胜森 李维敏 许善淼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1991-12002,共12页
水库滑坡是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当滑坡滑入库区中可能会引起涌浪、江河堵塞甚至溃坝,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因此如何高效及时地开展对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 水库滑坡是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当滑坡滑入库区中可能会引起涌浪、江河堵塞甚至溃坝,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因此如何高效及时地开展对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对毛尔盖库区开展活动滑坡的探测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及现场调查对库区典型活动滑坡的变形特征与库水位变化响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活动滑坡共65处,其中复活型古老滑坡堆积体36处,新孕育型滑坡29处;结合两类典型滑坡来看,坡体变形与库水位快速下降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当库水位日平均降速大于0.67 m/d时,InSAR时间序列曲线均会出现加速变形的情况;对于短时间内发生的大变形滑坡,SBAS-InSAR技术很难有效捕捉到滑坡失稳前的真实加速变形信息导致不能提前识别和监测,因此结合多时相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可以起到有效补充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库岸滑坡的早期识别与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 水库滑坡 活动滑坡 早期识别与监测 库水位 大变形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模式驱动时序InSAR技术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形变监测
9
作者 杨磊 王敏 +1 位作者 高斌 胡仲伟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0,共6页
为解决传统地面监测手段成本高、观测周期长等问题,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场形变监测研究中,但不同单一时序InSAR技术均存在监测缺陷。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技术仅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监测,... 为解决传统地面监测手段成本高、观测周期长等问题,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场形变监测研究中,但不同单一时序InSAR技术均存在监测缺陷。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技术仅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监测,缺乏单个地表点分析。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过度依赖相干性,局限于线性形变。为解决单一化监测手段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双模式驱动时序InSAR(DMTS-InSAR)技术对机场形变进行分析。基于21景Sentinel-1A升轨雷达影像,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局部区域为研究区,对DMTS-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克服了单一技术分析的局限性。评估后发现滨海国际机场局部区域存在沉降现象,其中机场停机坪处的形变最为显著,最大垂直沉降速率达到25 mm/a。结果表明,利用DMTS-InSAR技术监测机场形变,可获取更为准确可靠的形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式驱动时序干涉测量技术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干涉测量 差分干涉测量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 机场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木场古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钟远 徐世光 +3 位作者 邓明国 曾营 李超 晁江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4-1423,共10页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木场古滑坡进行形变监测,结合木场古滑坡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滑坡时序变形趋势。结果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形变速率结果整体为负值,且中下部变形速率较大;监测期间次级滑坡H1、H2和H3区域变形最为严重,监测点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滑趋势,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尤其是次级滑坡H1、H2和H3发育尤为强烈;结合现场变形迹象验证了SBAS形变监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促进了InSAR技术在滑坡中的应用,以期为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合肥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厉丽 熊立 +2 位作者 刘建敏 陈义华 李振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5-690,共6页
文章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Sentinel-1A卫星升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合肥市地面形变开展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形变状态较为平... 文章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Sentinel-1A卫星升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合肥市地面形变开展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形变状态较为平稳,大部分地区地面年平均形变速率在-4~4 mm/a之间;年平均形变速率超过10 mm/a的显著沉降区和抬升区各5处,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附近具有最大沉降形变速率,形变速率为-24 mm/a,沉降量为31 mm;竹溪站附近具有最大抬升形变速率,形变速率为12 mm/a,抬升量为20 mm。综合分析表明,合肥市地面沉降主要受断裂活动控制,后期受工程建设扰动较大,而地面抬升区分布主要受工程扰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基线干涉测量 Sentinel-1A卫星 实测水准数据 形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变电站场地稳定性SBAS-InSAR监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董建军 李昕 +2 位作者 吴豫 漫红伟 刘士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99-2507,共9页
常规地基沉降监测方法存在监测时段不连续和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的监测地表形变新技术,能够对研究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高效、大范围的监测。以平顶山市某下伏采空区变电... 常规地基沉降监测方法存在监测时段不连续和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的监测地表形变新技术,能够对研究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高效、大范围的监测。以平顶山市某下伏采空区变电站为研究对象,基于35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通过影像配准、相位干涉、最小费用流解缠、大气分离、特征值分解和地理编码等处理,生成平均形变速率图,最终得到该地区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的时间序列形变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平顶山市区整体形变速率平缓,变电站拟建场地地表形变速率保持在-3~0 mm/a;部分地区存在明显变形,变电站拟建场地东北方向较远区域出现较大形变,形变速率可达-81~-33 mm/a;SBAS-InSAR技术监测精度可以达到mm级,可有效监测采动影响区域与周围未采动影响区域范围内的拟建变电站的地表沉降情况。在实际运用时,发现SBAS-InSAR获取到的形变序列在空间上更为连续,监测区域更加广泛,可监测时间跨度较长的地表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采空区 场地稳定性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时间序列 形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微波光谱影像对新疆天山山脉区域地表形变的监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伟 岳广阳 +4 位作者 吴晓东 张文 王普昶 宋雪莲 吴佳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66-2372,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多年冻土发生严重的退化,现已威胁到许多区域的生态安全,特别是作为五大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山地区。当前区域内的研究多针对冰川进行分析,较少对多年冻土深入挖掘。通过39景ENVISAT ASAR影像(覆盖时间从2003年6月17日...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多年冻土发生严重的退化,现已威胁到许多区域的生态安全,特别是作为五大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山地区。当前区域内的研究多针对冰川进行分析,较少对多年冻土深入挖掘。通过39景ENVISAT ASAR影像(覆盖时间从2003年6月17日到2010年6月15日),利用SBAS-InSAR方法监测区域内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现状。详细介绍算法原理,生成ASAR数据集单视复数影像的连接图时,以空间和时间基线距分别小于500 m和550 d为原则,生成126幅差分干涉图。其中因基线和多普勒质心差的原因, 6景ASAR影像没有进行配对。生成连接图后,配合STRM V4版本的DEM数据,经过干涉图去平、自适应滤波、相干系数图生成、相位解缠后,再对这126对干涉图进行质量较差52对的移除。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和重去平等操作,估算形变速率和残余地形,经过相关系数阈值控制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再结合空间低通滤波和时间高通滤波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时间序列地表形变反演。反演结果共包括33期形变影像,涉及时间从2004年至2010年。根据研究区形变结果可知,虽然区域内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和抬升,但整体的形变速率在±5 cm·yr^-1之内,平均形变速率为(-0.07±3.38) mm·yr^-1,说明研究区内地表存在轻微的沉降现象。此外以3 000 m海拔为界,分别探讨分布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平原地区和山地区域形变规律发现,平原地区的形变主要表现为抬升,仅北方接近城市的区域表现出强烈的沉降现象。而山区的形变结果则较为零散,整体形变基调以沉降为主,大体上在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出沉降和抬升现象。海拔高于3 000 m的形变点存在15 198个,利用温度和降水数据,探讨形变点不同形变间隔和总体样本的温度和降水年变化规律后得知,总体和不同变形速率间隔的形变样本点基本都呈现出逐步变暖的趋势。并且研究区的山区地表形变速率小于-2.0 cm·yr^-1、在-2.0~2.0 cm·yr^-1之间和大于2.0 cm·yr^-1的样本点数量依次为6 364, 6 449和2 385个,山区地表负值的区域多于正值的区域,体现出该区域的沉降位置多于抬升位置,也同全球变暖,冻土退化,地表发生沉降的规律相一致。利用主动微波波谱段的ASAR数据,成功反演了2004年至2010年间的研究区地表形变结果,并从地表形变反演结果的空间角度、时间角度和冻土变化的时间滞后性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上研究结果期望能为天山区域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新的途径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冰冻圈 多年冻土 全球变暖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与光学遥感识别削坡建房诱发灾害风险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欢欢 王斌 +1 位作者 张伟 周立鹏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针对广东省山地植被覆盖茂密、地质灾害规模小等特点,将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与长时序光学遥感影像相结合,展开削坡建房风险隐患早期交叉识别研究。首先,利用600余景升轨Sentinel-1A影像获取风险区时序变形速率,结合机器学习... 针对广东省山地植被覆盖茂密、地质灾害规模小等特点,将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与长时序光学遥感影像相结合,展开削坡建房风险隐患早期交叉识别研究。首先,利用600余景升轨Sentinel-1A影像获取风险区时序变形速率,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化提取形变区;然后,利用时序光学影像提取地质灾害风险区边界;最后,建立适于该研究区的滑坡隐患形态和变形解译标志,完成削坡建房风险综合遥感识别和地面调查工作。本次遥感调查工作从9县形变区中筛选出519处潜在地灾点,野外调查验证识别出有明显变形破坏特征的图斑共计96处,识别正确率为18.5%。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的斜坡变形趋势和光学影像解译识别的斜坡变形迹象基本吻合。该方法从形变、纹理等多维信息角度识别削坡建房诱发风险隐患点,为广东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削坡建房风险 地质灾害隐患 早期识别 基线干涉测量 综合遥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余昊 陈炳乾 +1 位作者 康建荣 梅寒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1,共7页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较少。为探明矿井关闭后地表的形变规律,利用2015-12-21—2019-12-24的62景Sentinel-1A影像,采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徐州西部关闭矿井(包括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4 a内时间序列的地表形变结果和形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个矿区内地表最大沉降速率达-48 mm/a,4 a累计最大下沉178 mm;夹河矿地表呈现先下沉后抬升现象,而庞庄矿、张小楼矿地表持续下沉;4 a内3个矿区地表最大倾斜变形为1.70 mm/m,最大曲率变形为-0.039 mm/m 2;通过插值统计计算得到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地表形变大于10 mm的形变面积分别为10.5,13.7,11.6 km 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矿井 地表形变 地表二次形变 开采沉陷 INSAR SBAS 基线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沙吉海地区地表形变时空特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智纯 陈川 +2 位作者 李顺达 高玲玲 王聪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5-1396,共12页
煤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表工程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沙吉海矿区周围生态脆弱,草场面积缩减。长期废弃的矿井由于不清楚地下开采情况及范围,所以难以进行有效治理。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采空区形变特征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 煤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表工程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沙吉海矿区周围生态脆弱,草场面积缩减。长期废弃的矿井由于不清楚地下开采情况及范围,所以难以进行有效治理。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采空区形变特征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3月19日—2019年12月22日73幅覆盖沙吉海矿区的Sentinel-1A影像,采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获取时序地表残余变形,此外通过克里金插值法获取了整个研究区完整的形变信息,监测到研究区平均变形速率在-148.44~38.05 mm/a,最大累积形变量达-1 418.42 mm。分别得到废弃采空区和正在开采矿井工作面的形变特征,正在开采煤矿采空区呈漏斗形变形,废弃采空区沉降呈多点分散形,变化不均匀。经过对沙吉海矿区详细的野外调查,验证了SBAS-InSAR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结合野外验证结果分析了煤矿采空区围绕沉降中心呈漏斗形演化的过程。研究成果可为老旧采空区治理提供参考,对采空区变形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差分干涉测量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 Sentient-1A 野外验证 沙吉海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排土场边坡安全稳定性SBAS-InSAR监测
17
作者 董建军 梅媛 +2 位作者 李昕 刘士乙 闫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为解决高海拔排土场边坡安全稳定性监测中常规监测仪器布置和人员值守的高投入、高风险问题,分析西藏山南桑日县某排土场边坡25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终了排土场边坡从2018年11月4日... 为解决高海拔排土场边坡安全稳定性监测中常规监测仪器布置和人员值守的高投入、高风险问题,分析西藏山南桑日县某排土场边坡25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终了排土场边坡从2018年11月4日—2020年12月23日期间的地表形变,采用基线估计状态空间模型、自适应滤波和最小费用流进行相位解缠,经过影像配准、干涉处理和去平地效应,考虑高海拔地区跨越干湿季时温度和降雨对数据的影响,生成平均形变速率图,基于形变监测结果评判该排土场边坡的安全稳定状态。结果表明:该排土场边坡坡体2018-2020年的平均形变速率最大值为-13.90 mm/a,且在2020年6月,达到黄色预警阈值,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后,沉降速率趋缓得到了有效控制。实践表明:SBAS-InSAR应用于高海拔排土场边坡,能够实现动态、全面覆盖、长期可靠的安全稳定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排土场边坡 安全稳定性 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