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的致弱及免疫效果的评估
1
作者 程晓霞 陈仕龙 +4 位作者 王劭 肖世峰 江丹丹 朱小丽 陈少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2-1139,共8页
为培育出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V)弱毒株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将强毒SBDSV M15株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中连续传95代(C95),每代均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C1~C4代病毒接种的细胞均无CPE,从C5代开始出现CPE;自C50代以后,... 为培育出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SBDSV)弱毒株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将强毒SBDSV M15株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中连续传95代(C95),每代均观察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C1~C4代病毒接种的细胞均无CPE,从C5代开始出现CPE;自C50代以后,每代细胞出现CPE达80%的时间由接种后7 d逐渐缩短为5 d。采用《中国兽药典》附录中方法检测每隔10代病毒的纯净性;将每隔10代的病毒感染MDEF,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各代次病毒及测定各代次的病毒滴度(TCID_(50));将各代次病毒分别以不同剂量接种2日龄易感半番鸭,在21 d观察期内观察并记录各组半番鸭的临床症状、计算发病率及死亡率,于观察期结束后,对各组半番鸭称重并测量其喙长、喙宽,计算其喙长宽比等生长发育指标,评估各代次病毒对半番鸭的致病性。纯净性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各代次病毒均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IFA结果显示,感染不同代次SBDSV的MDEF均能被鹅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GPV MAb)识别,出现亮绿色特异性荧光,而阴性对照和其他相关病毒MAb作为一抗的MDEF中均无绿色荧光;病毒滴度测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SBDSV的滴度逐渐升高(10^(2.5)TCID_(50)/0.1 mL~10^(5.5)TCID_(50)/0.1 mL)且趋于稳定的10^(5.5)TCID_(50)/0.1 mL;C10、C30和C50代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均较强,雏鸭均出现了一定的临床症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且雏鸭的发病率分别为87.5%(7/8)、37.5%(3/8)和25%(2/8),但均无死亡;C70代病毒组仅一只鸭出现体重略轻的症状,至C80代已失去对雏鸭的致病性,将致弱病毒命名为SBDSV MA株,将C80代致弱病毒命名为MA0株。将不同代次的致弱病毒MA0~MA15株均以5×10^(5.5)TCID_(50)分别接种2日龄半番鸭和樱桃谷鸭,观察21 d,评估致弱病毒的安全性。将上述不同代次的致弱病毒均以4×10^(3)TCID_(50)接种2日龄半番鸭,7 d后采血测定各组鸭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效价;同时各免疫组以5×10^(4)TCID_(50)的强毒SBDSV M15株攻毒,观察14 d,评估致弱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将MA5代病毒在雏半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评估该病毒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代次致弱病毒(MA0、MA5、MA10、MA15)接种的两种雏鸭均无临床症状且生长发育均良好;各代次致弱病毒接种后7 d全部鸭血清均出现中和抗体,平均抗体效价在3.0Log2以上;攻毒后14 d,各免疫组鸭均无任何临床症状且生长发育良好,与阴性对照组鸭基本一致,且致弱病毒对雏鸭的免疫保护率均达100%;MA5代致弱病毒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每代雏鸭均无任何临床症状,生长发育均正常,且各组实验鸭各器官均未出现剖检病变。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代次的SBDSV致弱株均纯净、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和遗传稳定性较强,可作为SBDS弱毒疫苗的候选株,本研究为SBDS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喙矮小综合征病毒 弱毒株 免疫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劭 肖世峰 +7 位作者 林甦 程晓霞 俞博 江丹丹 林锋强 朱小丽 陈仕龙 陈少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SBDS-GPV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显示,水禽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得到约200 bp的目的片段,SBDS-GPV PCR产物能够被SspⅠ酶切为140 bp和60 bp两个片段,番鸭细小病毒与德兹西氏病小鹅瘟病毒则不能被酶切,检出SBDS-GPV DNA的最低浓度为2.28×10~7拷贝/μL。利用该方法对14份疑似SBDS临床样品检测,阳性样本采用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SBDS-GPV PCR-RFLP检测的阳性样本经病毒分离均为SBDS-GPV。上述研究表明,该SBDS-GPV 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SBDS的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喙矮小综合征 鹅细小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SspⅠ限制性内切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喙矮小综合征灭活苗母源抗体消长及其被动保护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肖世峰 程晓霞 +7 位作者 陈仕龙 林锋强 朱小丽 王劭 俞博 江丹丹 陈少莺 俞伏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3-746,共4页
为了解实验室试制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后代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被动保护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60份SBDS灭活疫苗免疫樱桃谷鸭种鸭后代不同日龄的血清,用鹅细小病毒(GPV)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PAI)跟踪检测抗体效价,并对8日... 为了解实验室试制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后代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被动保护效果,本研究收集了160份SBDS灭活疫苗免疫樱桃谷鸭种鸭后代不同日龄的血清,用鹅细小病毒(GPV)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PAI)跟踪检测抗体效价,并对8日龄不同母源抗体雏鸭进行攻毒,记录发病情况并测定攻毒后第14 d的体重、喙长宽值。结果显示,樱桃谷种鸭免疫SBDS灭活疫苗后能够使其后代携带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至10日龄为2.4±0.7514(-log2),阳性率100%;21日龄为0.2±0.37(-log2),阳性率15%。拟合出1日龄~14日龄母源抗体消长曲线公式为y=6.409e^(-0.10x),R^2=0.99421,其中y表示抗体水平,x表示日龄。母源抗体被动保护试验结果显示雏鸭母源抗体LPAI效价≥2(-log2)可抵抗SBDSV强毒攻击,获得有效被动保护。表明SBDS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可保护其后代雏鸭抵抗SBDSV强毒感染,有效被动保护期10 d以上。本研究为鸭SBDS的免疫程序制定和有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灭活疫苗 母源抗体 被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肖世峰 程晓霞 +10 位作者 陈仕龙 林锋强 朱小丽 王劭 俞博 吴南洋 黄梅清 郑敏 王锦祥 陈少莺 俞伏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90-694,共5页
为研究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本研究以SBDS-GPV M15分离株人工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测定感染鸭发病情况、体重、喙长宽和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该病毒可经口服和同居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感染鸭... 为研究短喙与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对樱桃谷鸭的致病性,本研究以SBDS-GPV M15分离株人工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测定感染鸭发病情况、体重、喙长宽和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该病毒可经口服和同居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感染鸭症状与自然感染一致,发病率70 %~100 %,死亡率10 %~30 %;耐过鸭的体重和喙长分别为正常鸭的61.1 %~67.6 %和63.1 %~64.8 %;感染后7 d和14 d血清中的抗GPV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0 %~80 %和100 %,直至感染后66 d仍维持在高水平;应用抗GPV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死鸭肝脾心等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上述结果表明SBDS-GPV M15株可经消化道传播,对樱桃谷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以短嘴与矮小综合征为临床特征。本研究可作为相关临床病例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 嘴与矮小综合征 樱桃谷鸭 体重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喙型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鸭的排毒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俞博 林甦 +3 位作者 陈仕龙 程晓霞 陈秀琴 陈少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29,共5页
本研究以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M15株)口服感染2日龄健康易感半番鸭,采集感染后(PI)3、5、7、10、12、14、21d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病毒分离(VI)结合免疫荧光法(IFA)测定雏鸭感染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q... 本研究以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M15株)口服感染2日龄健康易感半番鸭,采集感染后(PI)3、5、7、10、12、14、21d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病毒分离(VI)结合免疫荧光法(IFA)测定雏鸭感染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qPCR法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分别为PI 3~10d和PI 3~14d;病毒分离结合IFA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泄殖腔排毒时间为PI5~10d。研究结果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雏鸭感染SBDS-GPV后可经口咽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且泄殖腔排毒水平高于口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番鸭 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GPV) 排毒规律 荧光定量PCR 病毒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樱桃谷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离及分子特征解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贾婧宇 秘清灵 +4 位作者 李勇霖 李玉峰 于可响 王建业 朱国强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3,共7页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株NGPV,分别为SDHT16、SDJN19和SDLC19。3株病毒均能在鹅胚中稳定传代,但致死鹅胚的时间明显长于经典型GPV。3株NGPV之间基因组的同源性高达98.9%~99.7%,而与经典GPV强毒株的同源性则稍低,为95.2%~96.1%。基于3株NGPV与已发表的NGPV毒株和经典GPV强毒株的编码蛋白比对分析显示,与国内经典GPV强毒株相比,NGPV毒株结构蛋白VP1共产生了16个氨基酸点突变,其中9个氨基酸位点与欧洲的B株相同;非结构蛋白Rep1则产生了12个氨基酸位点突变。与经典GPV LH株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ITR)相比,SDHT16、SDJN19和SDLC19在ITR的回文区茎部分别多出2、4、4个碱基,ITR的同源性达到98.1%~100.0%,而与LH株的同源性为93.0%~94.0%。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NGP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小综合征 新型鹅细小病毒 分离 分子特征 末端倒置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