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式脊椎矫正学的发展史与现状 被引量:4
1
作者 董安立 闫国华 郭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4期238-240,共3页
关键词 美式脊椎矫正学 脊椎半脱位 神经脊椎肌肉骨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八届美式脊椎矫正培训班、第四届中美脊椎矫正研修班招生
2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5期416-416,共1页
美式脊椎矫正学(Chiropractic,国内又称脊骨神经医学)传入我国后发展迅猛。它在各级医疗机构及康复科室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对脊椎矫正技术人才呈现奇缺的局面,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和北京凯诺脊椎健康研究中心,定于2006年6... 美式脊椎矫正学(Chiropractic,国内又称脊骨神经医学)传入我国后发展迅猛。它在各级医疗机构及康复科室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对脊椎矫正技术人才呈现奇缺的局面,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和北京凯诺脊椎健康研究中心,定于2006年6月9~17日举办美式脊椎矫正学(胸椎、骨盆部分)培训班,2006年7月11~15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第四届中美脊椎矫正研修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式脊椎矫正学 培训班 研修 中美 北京中医药大 招生 神经医 医疗机构 技术人才 研究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温馥嘉 陈贵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2-708,共7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 矫正 牙根 牙槽骨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正畸托槽脱落原因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凤格 夏金星 +2 位作者 刘万生 蔡琴 芮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3675-3676,共2页
目的探讨造成口腔正畸托槽脱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例固定矫治患者的1391个方丝弓托槽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探讨造成托槽脱落的原因。结果下颌牙位托槽脱落率较上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槽粘结后1~个月、4... 目的探讨造成口腔正畸托槽脱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例固定矫治患者的1391个方丝弓托槽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探讨造成托槽脱落的原因。结果下颌牙位托槽脱落率较上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槽粘结后1~个月、4~个月、7~个月及10~12个月托槽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托槽粘结后1~个月托槽脱落率较4~个月、7~个月及10~12个月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托槽脱落率较儿童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上下颌牙位、粘结时间及年龄均是影响正畸托槽脱落的原因,矫治过程中医生患者应密切配合,降低托槽的脱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矫正 牙畸形 正畸拖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6
5
作者 沈潇 施捷 +3 位作者 徐莉 焦剑 路瑞芳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评价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 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 目的:评价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 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畸治疗完成后(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后出血比率(percentage of sites with bleeding on probing,BOP%),通过根尖片评价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及牙根吸收发生状况。结果:(1)在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前(T1)及正畸治疗完成后(T2),PD、BI、BOP%以及PD>3 mm位点的百分比均有显著降低(P<0.001)。(2)T0时全口RBH均值为68.37%±15.60%,牙周-正畸治疗后RBH为70.2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切牙[T0为58.79%±16.71%,T2为65.54%(55.74%,78.13%)]、上尖牙[T0为77.62%(66.06%,87.17%),T2为79.57%(69.75%,86.52%)]及上磨牙[T0为74.30%(61.69%,84.45%),T2为76.76%(68.12%,85.09%)]在正畸治疗后RBH增高明显(P<0.05)。(3)正畸治疗后人均有23.94%±13.45%的牙发生牙根吸收,其中以下切牙及上切牙的发生率最高,总发生率分别为68.48%和65.31%。结论:伴错畸形的Ag P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不会引起牙周炎症加重或牙槽骨吸收;约2/3的上、下切牙可发生轻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牙周炎 正畸 矫正 牙槽骨质丢失 牙根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角及低角型深覆矫治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妍 许天民 +1 位作者 杨敏志 林久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比较高角及低角型深覆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及治疗后复发的结构特征,以探讨两者在矫治机制及复发特点的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门诊挑选出治疗后2年以上的高角组深覆牙合病例10例,低角组深覆牙合病例9例。将两组病例进行... 目的:比较高角及低角型深覆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及治疗后复发的结构特征,以探讨两者在矫治机制及复发特点的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门诊挑选出治疗后2年以上的高角组深覆牙合病例10例,低角组深覆牙合病例9例。将两组病例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高角组中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ANB)角、颌凸(NA-PA)角减小,后下面高/前下面高之比(Ar-Go/ANS-Me)增大,上下磨牙均升高;低角组仅表现为下颌磨牙升高。复查阶段高角组与低角组在覆牙合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角组复查阶段覆牙合的变化主要与治疗中上切牙舌倾有关;低角组与治疗中磨牙的升高相关。结论:治疗后高角组下颌升支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潜力,从而维持下颌平面的倾斜度。覆牙合的复发主要与牙齿因素的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矫正 错殆 矫正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戴帆帆 刘怡 +1 位作者 许天民 陈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1-278,共8页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的成人患者15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牙颌石膏模型及颅面CBCT。石膏模型经激光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模型,CBCT通过正交投照生成头颅侧位片。建立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法:通过上颌模型腭部稳定区域重叠、咬合关系转移以及头颅侧位片重叠获得的下颌骨旋转和平移量的校准,最终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以基于CBCT的下颌模型重叠法为参照,建立共同的三维坐标系,测量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的三维移动量,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组重叠法结果相比,下颌第一磨牙在三维移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中切牙和尖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差异为(0.3±0.5)mm(P<0.05)。结论:通过结合上颌数字化牙颌模型重叠和头颅侧位片重叠计算的下颌变化,可以实现成人矫治前后下颌数字化牙颌模型的较准确的配准,前牙区横向测量存在少量误差,该方法适用于在没有CBCT的条件下利用正畸常规资料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正畸 矫正 牙移动 牙模型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前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楚峰 章锦才 +4 位作者 柳大烈 刘从华 徐平平 叶炳坤 盘荣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36-1737,共2页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 目的: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研究将上颌前牙整体快速内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犬9只,拔除上颌双侧尖牙,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实施手术减阻后安装Ni-Ti拉簧,力量100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B组实施减阻手术后安装特制加力装置,加力速度0.75mm/d,连续加力8d。C组作为对照组未施行手术直接用Ni-Ti拉簧,力量100g,连续加力4周后结扎丝固定。并分别于手术8d及3、5周后,进行标本测量并拍摄X光检查。结果:手术5周后A组前牙平均后退0.65mm,后牙支抗丧失0.28mm;B组前牙平均后退4.46mm,后牙支抗丧失1.46mm;C组前牙平均后退0.35mm,后牙支抗丧失0.26mm。且未见明显牙齿松动、骨坏死等不良并发症。结论:通过牙支持式牵引装置配合牙槽手术建立起了快速内收前牙的动物模型,证明该手术方法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矫正 牙槽成形术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失败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查玮 李崴 +2 位作者 何玉林 赵云富 姜晓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967-1968,共2页
目的:总结正畸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30例经各类口腔医疗机构正畸治疗结束、中断或正在治疗的失败病例的原始资料及就诊时采集的资料,根据其特点及失败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治疗失败患者中,Ⅱ类错最多,共17例,占57%,其中深... 目的:总结正畸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30例经各类口腔医疗机构正畸治疗结束、中断或正在治疗的失败病例的原始资料及就诊时采集的资料,根据其特点及失败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治疗失败患者中,Ⅱ类错最多,共17例,占57%,其中深覆患者最严重。原因主要为支抗丧失、活动矫治器制作与应用不规范及诊疗计划的失误。结论:正畸治疗失败原因多种多样,以支抗丧失为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矫正 治疗失败 支抗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在牙齿移动中的支抗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建潮 黄吉娜 +1 位作者 赵士芳 徐学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91-495,共5页
目的:观察微型双皮质种植体双侧支抗对狗后牙近中移动的影响,评价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beag le犬5只,在一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两牙根近抗力中心处植入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实验侧),另一侧相对... 目的:观察微型双皮质种植体双侧支抗对狗后牙近中移动的影响,评价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beag le犬5只,在一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两牙根近抗力中心处植入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实验侧),另一侧相对部位植入相同直径的微型单皮质支抗种植体(对照侧)。对第四前磨牙施加100 g近远中方向力。实验侧用2根相同的钛镍螺旋弹簧双侧加载,对照侧用1根钛镍螺旋弹簧单侧加载。测量加载前、加载间隔2周时第一磨牙中央尖到第四前磨牙牙尖距离(M 1-P4),尖牙牙尖到第一磨牙中央尖的距离(CA-M 1),尖牙牙尖到种植体颊侧端距离(CA-IB)。加载3个月后,测量种植体骨结合率(B IC)。结果:单皮质支抗种植体有1颗初期稳定性较差,在1周内松动脱落,5颗双皮质支抗种植体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保持稳定。双皮质侧第四前磨牙近中位移为(3.92±0.22)mm,单皮质侧为(2.03±0.15)m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组织切片显示:种植体骨界面未见炎性细胞,两组种植体骨结合相似。结论: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双侧正畸支抗,在前移后牙时能提供双侧加载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骨内 牙种植体 正畸 矫正 牙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病例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下牙列生理性漂移的三维模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松 李晶 周彦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自行调整后牙弓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安氏Ⅱ类减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采用自行调整策略的病例,将患者自行调整前、后的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 目的:探讨正畸减数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自行调整后牙弓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安氏Ⅱ类减数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采用自行调整策略的病例,将患者自行调整前、后的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下牙列自行调整前、后的前牙不齐指数、牙弓宽度、Spee曲线深度以及拔牙间隙的变化情况。结果:下前牙不齐指数,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牙弓长度,左、右拔牙间隙均减小[(12.70±3.28)mm vs.(8.82±2.69)mm,P<0.001;(41.21±2.48)mm vs.(40.54±2.23)mm,P<0.001;(24.63±3.19)mm vs.(22.12±2.97)mm,P<0.001;(8.06±0.48)mm vs.(4.17±1.51)mm,P<0.001;(8.13±0.95)mm vs.(4.14±1.98)mm,P<0.001],Spee曲线曲度和下牙弓前部长度增加[(2.14±0.75)mm vs.(2.65±0.88)mm,P<0.05;(15.88±2.86)mm vs.(17.55±2.33)mm,P<0.05],尖牙间宽度基本维持不变[(27.25±2.69)mm vs.(27.26±1.73)mm,P>0.05]。结论: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自行调整有助于缓解下前牙的错位不齐和改善磨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牙移位 正畸 矫正 拔牙 成像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成人与少年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对比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健慧 丁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少年与成人女性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各3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比较其...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少年与成人女性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各3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比较其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少年组与成人组SNA、SNB及ANB均减小,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少年组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前面高及后面高均有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后的前下面高与前总面高之比以及后下面高与后总面高之比保持不变,且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少年组在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均有一定程度的生长,但是成人与少年骨性Ⅱ类均角患者的上、下颌骨关系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正畸 矫正 测颅法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深覆盖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吟 游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983-1984,共2页
目的:探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深覆盖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下颌后缩,前牙深覆深覆盖的安氏Ⅱ类非高角型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固定斜面导板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 目的:探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深覆盖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下颌后缩,前牙深覆深覆盖的安氏Ⅱ类非高角型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固定斜面导板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下颌前移,侧面观面型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的相关项目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深覆盖,效果显著,疗程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颌畸形 正畸 矫正 固定斜面导板 直丝弓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俊强 刘施瑶 江久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5-561,共7页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双颌严重前突成人患者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12例采用Tweed-Merrifield拔牙技术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采用Johnston分析法和华正测量...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双颌严重前突成人患者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12例采用Tweed-Merrifield拔牙技术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采用Johnston分析法和华正测量软件对常规测量项目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30 mm,下颌骨相对颅底前移2.12 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变化了3.42 mm;上下切牙均明显后移并直立,上下磨牙略前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3.44 mm和4.23 mm。ANB、U1-NA、U1/NA、U1/SN、L1-NB、L1/NB、L1/MP值治疗后分别改变-(1.98±1.55)°(P=0.012)、-(5.08±4.6)mm(P=0.002)、-(11.79±1.21)°(P=0.004)、-(13.55±6.32)°(P=0.047)、-(3.17±3.07)mm(P=0.010)、-(6.84±2.55)°(P=0.038)、-(4.13±2.24)°(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eed-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可以稳定支抗磨牙,内收前牙,显著改善双颌前突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且实现了较好的垂直向控制,适用于需要强支抗的双颌前突患者的拔牙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拔牙 测颅法 正畸 矫正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