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身份 两种写作——比较赵树理与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非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2-146,共5页
赵树理的创作立场、艺术视角、解读方式、文化姿态等均与知识分子作家截然不同。他的农民立场以及由这一立场出发而形成的文化守成姿态与艺术表现上的民间传统坚持,同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启蒙精神、文化批判以及对艺术审美的现代化... 赵树理的创作立场、艺术视角、解读方式、文化姿态等均与知识分子作家截然不同。他的农民立场以及由这一立场出发而形成的文化守成姿态与艺术表现上的民间传统坚持,同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启蒙精神、文化批判以及对艺术审美的现代化追寻有着极大的疏离。正因为此,众多文学史家试图把他纳入五四新文学传统框架中的种种努力都归于虚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知识分子作家 写作 乡村 农民 立场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总体审视
2
作者 吴小美 王喜绒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9-17,共9页
站在历史高度,对六十余年前一个十年中的小说作品作鸟瞰式的俯视,既要竭力道人之所未道,又要在有意无意中对一些传统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与反拨,这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由于二十年代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新小说,不仅能... 站在历史高度,对六十余年前一个十年中的小说作品作鸟瞰式的俯视,既要竭力道人之所未道,又要在有意无意中对一些传统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与反拨,这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由于二十年代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新小说,不仅能告诉今天的读者,中国文学为什么从一九一七年文学革命后,就有了“古典”与“现代”的历史分野,中国文学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世界进步文化对它起了何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使人们看到,当今某些新的文学现象正是二十年代小说的特定意义上的重复出现与升华。如果通过从现代到当代这一对比式的沟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二十年代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中国文学 小说作品 新小说创作 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作家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分子·学者·学者散文 被引量:14
3
作者 喻大翔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人文知识分子 学者散文 散文创作 人文学科 人文学者 高级知识 学者作家 性格特质 知识分子作家 文学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识
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7-87,共1页
《上海文学》91年10期发表“新时期文学主流”为题的笔谈,张陵指出: 文革后最初一批小说直截了当地批判了前一个历史时期所造成的历史性灾难,这种批判一度流于怒不可遏的控诉,文学成为全民发泄怨气的传声筒。但是,在这个时代代表性作家... 《上海文学》91年10期发表“新时期文学主流”为题的笔谈,张陵指出: 文革后最初一批小说直截了当地批判了前一个历史时期所造成的历史性灾难,这种批判一度流于怒不可遏的控诉,文学成为全民发泄怨气的传声筒。但是,在这个时代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里,却能程度不一地透露出一股在中国当代文学似乎早已消声匿迹的信息——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并且,由此发展开去,在不久后形成一个具有知识分子文化性质的相对完整的文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当代文学 新时期文学 上海文学 知识分子作家 代表性 历史时期 一度流 后文学 文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抗战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5
作者 朱德发 《齐鲁学刊》 1988年第2期64-69,共6页
近十年来抗战文学的研究有所前进,有所突破;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尚须进一步开拓,有个别看法也不无偏颇,现在略举几点谈谈。有的研究者认为,抗战打乱了新文学朝着大众化方向前进的轨程,言下之意是抗战文学没有继承并发扬文艺大众化的... 近十年来抗战文学的研究有所前进,有所突破;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尚须进一步开拓,有个别看法也不无偏颇,现在略举几点谈谈。有的研究者认为,抗战打乱了新文学朝着大众化方向前进的轨程,言下之意是抗战文学没有继承并发扬文艺大众化的优秀传统,出现了新的“断层”。应当承认,在抗战时期围绕着大众化、民族形式的讨论,出现了否定“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抗战时期 抗战文学研究 新文学运动 民族形式 工农大众 知识分子作家 大众文艺 民族文学 优秀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