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韶泉 姬建萍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6期122-126,共5页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价值的学说的源流研究。今天,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梳理。“知言养气”的核心是“气”,“气”在孟子之前曾作为一个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哲学范畴而被运用。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派,就从“云气”、“地气”和人呼息的“气息”中获得了“气”的观念,提出了自然元气论,把气看作是自然界万物的总根源,甚至认为人的生命也要由气产生。《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房玄龄注:“气以实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养气 孟子 古代文论 道德修养 文学批评理论 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元气 创作论 文学创作 主观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耶人格修养观比较——以孟子的“养气”和保罗的“称义”为核心
2
作者 周玄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43,共7页
人格修养旨在构建实践道德规范的"动力因",即通过对道德情操的培育使人的实然(真实愿望)与应然(道德理想)统一起来。为此,孟子和保罗通过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自足性和必然性,对各自传统中的"气"与"义"的... 人格修养旨在构建实践道德规范的"动力因",即通过对道德情操的培育使人的实然(真实愿望)与应然(道德理想)统一起来。为此,孟子和保罗通过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自足性和必然性,对各自传统中的"气"与"义"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以"养气"和"称义"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说。通过对比,我们既可以发现二者在人格修养问题上以"自然→人为→必然"为进路达至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共通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在方向、方法和维度上的根本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基督教 孟子 保罗 知言养气 因信称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黄俊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7,共8页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肯定“心”之独立自主性,对孟子思想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性掌握,常有未达之憾;“外在研究”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潜藏着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推至极端,就有所蔽。未来的孟子学研究必须“内”“外”兼顾,得其全貌。三个可能的研究新方向是: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学 “性善论” 身心关系论 修养工夫论 知言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的起点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泽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2,127,共7页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道家 孟子 《管子》 知言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语言哲学思想发微 被引量:4
5
作者 彭传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6-669,共4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路线,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指出"弑君"与"诛一夫纣"的不同,从而肯定了"诛一夫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注意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客观上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路线,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指出"弑君"与"诛一夫纣"的不同,从而肯定了"诛一夫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注意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客观上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言无实不祥"、"言近而指远"两大判别语言好坏的标准;并通过"知言养气"说将其语言哲学与人格修养论辩证地联接起来。质言之,孟子语言哲学所凸显的是其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及其语用学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语言哲学 知言养气 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诠释与人建构意义世界的关系
6
作者 郭俊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50,共4页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文学诠释范式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诠释 作者取向 读者取向 交互取向 知言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气养身——孟荀“气”论中的儒家身教观 被引量:2
7
作者 袁晓晶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气 知言养气 以礼治气 身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发微言 战国饶辩士─—先秦公关外交语言艺术综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66-71,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学术之争,权利之争,造就出中国最早、最精湛的公关外交语言艺术。本文对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知言养气法、引人入彀法、离间法、寓言法、绵中藏针法、肆意夸说煽动法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从心理学、逻辑学、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学术之争,权利之争,造就出中国最早、最精湛的公关外交语言艺术。本文对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知言养气法、引人入彀法、离间法、寓言法、绵中藏针法、肆意夸说煽动法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从心理学、逻辑学、语言修辞学及辩证法的高度透视分析其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养气 引人入彀 暗示 委婉含蓄 夸说 造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