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接受能力
1
作者
王列生
《学术界》
CSSCI
1989年第5期59-63,94-1,共7页
王列生把文学欣赏主体的接受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文章认为,接受能力包括表层能力和深层能力两个层次,在恰当的结构关系中构成文学阅读的接受机制;它是接受主体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经验与体验、灵性与悟...
王列生把文学欣赏主体的接受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文章认为,接受能力包括表层能力和深层能力两个层次,在恰当的结构关系中构成文学阅读的接受机制;它是接受主体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经验与体验、灵性与悟性等诸多方面的有机集合生成。文章最后还对如何提高个体乃至整个民族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接受机制
欣赏主体
民族
生命体验
接受能
力
外部世界
知解力
阅读者
意象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朱自冶:一个无价值的人如何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有关《美食家》的艺术随想
被引量:
2
2
作者
蔡翔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4期23-25,37,共4页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艺术而在我们面前变幻莫穷,呈现出它的纷繁多彩。我们总是力图穿过它表面的声音层而去把握其中内在的含义、价值和美学意蕴。应该承认,在这一过程中,知解力并非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而当我们踟蹰在艺术的街头,一筹莫展的...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艺术而在我们面前变幻莫穷,呈现出它的纷繁多彩。我们总是力图穿过它表面的声音层而去把握其中内在的含义、价值和美学意蕴。应该承认,在这一过程中,知解力并非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而当我们踟蹰在艺术的街头,一筹莫展的往往不在于艺术是“怎样”,而是“这样”。也许,艺术的魅力就在这里:它永远是“这一个”。层出不穷的“难题”总是容易激发起我们的想象力,而艺术也就在不断地被解释中拥有它充沛的美学活力。朱自冶就是这样一个“难题”。他口袋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解力
艺术价值
散点透视
美学原则
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
性格
艺术典型
美食家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井》
被引量:
1
3
作者
顾国泉
《当代文坛》
1985年第11期61-62,共2页
很清楚,如果一个作家要想在自己的笔下诞生一部真正的当代佳作的话,那么就应当重新用蕴有历史知解力和穿透力的眼光来检视自己的创作基地。是厚实丰饶的,就掘透,是浅薄贫瘠的,就遗弃。山西青年作家郑义跋涉于太行山的纵深地带,很快地奉...
很清楚,如果一个作家要想在自己的笔下诞生一部真正的当代佳作的话,那么就应当重新用蕴有历史知解力和穿透力的眼光来检视自己的创作基地。是厚实丰饶的,就掘透,是浅薄贫瘠的,就遗弃。山西青年作家郑义跋涉于太行山的纵深地带,很快地奉献出精美之作《老井》。郑义在短短的几年中,完成了一段从“远村”到“冰河”再到“老井”的创作之途,《老井》无疑是一块创作新历程的路碑。 “老井”只不过是一处穷困的旱村,它嵌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坳里——淡泊而贫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井
作家
知解力
故土
山西青年
当代性
奉献出
太行山
新历
新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论美的鉴赏与创造的主体性
4
作者
张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3-17,共5页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判断
康德
主体性
主体
知
觉
协调活动
附庸美
道德体验
知
觉对象
自由美
知解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审美“共通感”探析
5
作者
张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38-44,共7页
康德在他的哲学认识论里,把要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假设之上;同这个思想逻辑一致,在他的美学中也把审美判断所必须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所谓人人具有的“共通感觉力”的先验假设之上。推原论始,康...
康德在他的哲学认识论里,把要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假设之上;同这个思想逻辑一致,在他的美学中也把审美判断所必须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所谓人人具有的“共通感觉力”的先验假设之上。推原论始,康德正是在这一思想里几乎接近了审美经验的真正本质而又远离了这一本质。总结康德在探索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问题上的理论得失,找出其中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美的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普遍必然性
“共通感”
知解力
审美活动
想象
力
自由活动
合规律性
《判断
力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歌语言的美学效应
6
作者
王长俊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第2期39-43,共5页
诗歌语言的价值,可以通过语言自身的效应进行检验。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效应,只要它是在进行表达。当人们听懂这句或这段话时,它就产生了语言效应。与普通的日常语言不一样,诗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人惜墨为金,他们运用语言,总是要...
诗歌语言的价值,可以通过语言自身的效应进行检验。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效应,只要它是在进行表达。当人们听懂这句或这段话时,它就产生了语言效应。与普通的日常语言不一样,诗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人惜墨为金,他们运用语言,总是要制造出某种特殊的效果,让读者如醉如痴地沉缅于诗的境界中,享受着诗美,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学效应。诗歌语言是否能激起美学效应及其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诗歌语言运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效应
诗歌语言
幻觉效应
虚象
诗的语言
战士
语言符号
语言效应
卡西尔
知解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接受能力
1
作者
王列生
机构
安徽大学管理系
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89年第5期59-63,94-1,共7页
文摘
王列生把文学欣赏主体的接受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文章认为,接受能力包括表层能力和深层能力两个层次,在恰当的结构关系中构成文学阅读的接受机制;它是接受主体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经验与体验、灵性与悟性等诸多方面的有机集合生成。文章最后还对如何提高个体乃至整个民族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文学接受
接受机制
欣赏主体
民族
生命体验
接受能
力
外部世界
知解力
阅读者
意象构成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朱自冶:一个无价值的人如何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有关《美食家》的艺术随想
被引量:
2
2
作者
蔡翔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4期23-25,37,共4页
文摘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艺术而在我们面前变幻莫穷,呈现出它的纷繁多彩。我们总是力图穿过它表面的声音层而去把握其中内在的含义、价值和美学意蕴。应该承认,在这一过程中,知解力并非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而当我们踟蹰在艺术的街头,一筹莫展的往往不在于艺术是“怎样”,而是“这样”。也许,艺术的魅力就在这里:它永远是“这一个”。层出不穷的“难题”总是容易激发起我们的想象力,而艺术也就在不断地被解释中拥有它充沛的美学活力。朱自冶就是这样一个“难题”。他口袋充实。
关键词
知解力
艺术价值
散点透视
美学原则
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
性格
艺术典型
美食家
艺术形式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井》
被引量:
1
3
作者
顾国泉
出处
《当代文坛》
1985年第11期61-62,共2页
文摘
很清楚,如果一个作家要想在自己的笔下诞生一部真正的当代佳作的话,那么就应当重新用蕴有历史知解力和穿透力的眼光来检视自己的创作基地。是厚实丰饶的,就掘透,是浅薄贫瘠的,就遗弃。山西青年作家郑义跋涉于太行山的纵深地带,很快地奉献出精美之作《老井》。郑义在短短的几年中,完成了一段从“远村”到“冰河”再到“老井”的创作之途,《老井》无疑是一块创作新历程的路碑。 “老井”只不过是一处穷困的旱村,它嵌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坳里——淡泊而贫瘠。
关键词
老井
作家
知解力
故土
山西青年
当代性
奉献出
太行山
新历
新用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论美的鉴赏与创造的主体性
4
作者
张瑜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3-17,共5页
文摘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关键词
审美判断
康德
主体性
主体
知
觉
协调活动
附庸美
道德体验
知
觉对象
自由美
知解力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审美“共通感”探析
5
作者
张渝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38-44,共7页
文摘
康德在他的哲学认识论里,把要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假设之上;同这个思想逻辑一致,在他的美学中也把审美判断所必须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所谓人人具有的“共通感觉力”的先验假设之上。推原论始,康德正是在这一思想里几乎接近了审美经验的真正本质而又远离了这一本质。总结康德在探索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问题上的理论得失,找出其中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美的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普遍必然性
“共通感”
知解力
审美活动
想象
力
自由活动
合规律性
《判断
力
批判》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歌语言的美学效应
6
作者
王长俊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第2期39-43,共5页
文摘
诗歌语言的价值,可以通过语言自身的效应进行检验。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效应,只要它是在进行表达。当人们听懂这句或这段话时,它就产生了语言效应。与普通的日常语言不一样,诗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人惜墨为金,他们运用语言,总是要制造出某种特殊的效果,让读者如醉如痴地沉缅于诗的境界中,享受着诗美,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学效应。诗歌语言是否能激起美学效应及其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诗歌语言运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
美学效应
诗歌语言
幻觉效应
虚象
诗的语言
战士
语言符号
语言效应
卡西尔
知解力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接受能力
王列生
《学术界》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朱自冶:一个无价值的人如何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有关《美食家》的艺术随想
蔡翔
《当代作家评论》
198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老井》
顾国泉
《当代文坛》
198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康德论美的鉴赏与创造的主体性
张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康德审美“共通感”探析
张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诗歌语言的美学效应
王长俊
《高校教育管理》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