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
1
作者
吉彦波
《求实》
CSSCI
1998年第2期15-17,共3页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吉彦波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世界可知性”问题是一个无关紧要、一笔带过的问题仅仅在“认识论”的开头部分轻描淡写地提及,而未能正面系统展开讨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吉彦波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世界可知性”问题是一个无关紧要、一笔带过的问题仅仅在“认识论”的开头部分轻描淡写地提及,而未能正面系统展开讨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世界
可
知性
最高问题
可知论
实践观点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
观
认识目标
正确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对自由意志的证成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
2
2
作者
黄素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何以要对自己行动的正当性担负道德责任?何以能够在事实上担负道德责任?这两个问题构成了理论伦理学的根本性问题,前者可视为规范论的难题,后者可当作德性论的困境。对此,康德给出了有别于从行动主体外部寻找根据的路...
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何以要对自己行动的正当性担负道德责任?何以能够在事实上担负道德责任?这两个问题构成了理论伦理学的根本性问题,前者可视为规范论的难题,后者可当作德性论的困境。对此,康德给出了有别于从行动主体外部寻找根据的路径,这形成了他两个世界理论的逻辑起点。若一个行动的动因不是出于行动者的决意或意向,而是出于外部的决定,那么他就不是自主的行动者,他遵循的便是因果性规律;若行动者把自己视为其行动的最终发动者、承担者、责任者和评价者,他遵循的则是自己制定的实践法则,康德将这一行动根据称为原因性逻辑。而完成归责的根本道路就是人通过理性和意志将其自身划分为同时属于知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成员,前者对后者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它可以依照实践法则对自己属于感性世界的部分实施支配性要求,其本质是特殊意志即善良意志和实践理性对一般意志即效用动机和实用理性的主导性作用,以保证他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而不是简单地合于义务,更非反乎义务。康德的两个世界理论及其对自由意志的证成之于当代道德哲学的重构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如何将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运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意志自由及其道德责任问题的分析上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世界
—感性
世界
意志的自由
正当性
生活
世界
道德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实在性的演绎
3
作者
李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理性的事实
自由
道德律
交互关系
感性
世界
知性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4
作者
欧阳斌
唐春元
《湖湘论坛》
1990年第3期89-91,95,共4页
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曾发表一些评介普列汉诺夫思想的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列汉诺夫思想的研究成了禁区。自1978年以来,对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曾发表一些评介普列汉诺夫思想的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列汉诺夫思想的研究成了禁区。自1978年以来,对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归纳起来,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八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哲学思想研究
哲学发展史
世界
可
知性
政治上层建筑
经典公式
社会心理
人类社会
社会机体
哲学基本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
1
作者
吉彦波
机构
甘肃政法学院
出处
《求实》
CSSCI
1998年第2期15-17,共3页
文摘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吉彦波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世界可知性”问题是一个无关紧要、一笔带过的问题仅仅在“认识论”的开头部分轻描淡写地提及,而未能正面系统展开讨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世界
可
知性
最高问题
可知论
实践观点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
观
认识目标
正确解决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对自由意志的证成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
2
2
作者
黄素珍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道德观念史与道德实践史研究”(项目号:20&ZD03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何以要对自己行动的正当性担负道德责任?何以能够在事实上担负道德责任?这两个问题构成了理论伦理学的根本性问题,前者可视为规范论的难题,后者可当作德性论的困境。对此,康德给出了有别于从行动主体外部寻找根据的路径,这形成了他两个世界理论的逻辑起点。若一个行动的动因不是出于行动者的决意或意向,而是出于外部的决定,那么他就不是自主的行动者,他遵循的便是因果性规律;若行动者把自己视为其行动的最终发动者、承担者、责任者和评价者,他遵循的则是自己制定的实践法则,康德将这一行动根据称为原因性逻辑。而完成归责的根本道路就是人通过理性和意志将其自身划分为同时属于知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成员,前者对后者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它可以依照实践法则对自己属于感性世界的部分实施支配性要求,其本质是特殊意志即善良意志和实践理性对一般意志即效用动机和实用理性的主导性作用,以保证他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而不是简单地合于义务,更非反乎义务。康德的两个世界理论及其对自由意志的证成之于当代道德哲学的重构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如何将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运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意志自由及其道德责任问题的分析上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
关键词
知性世界
—感性
世界
意志的自由
正当性
生活
世界
道德责任
Keywords
Intelligible World—Sensible World
Freedom of Will
Validity
Life-world
Moral Responsibility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实在性的演绎
3
作者
李扬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文摘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理性的事实
自由
道德律
交互关系
感性
世界
知性世界
Keywords
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a fact of reason
freedom
moral low
reciprocal relation
world of sense
world of understanding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4
作者
欧阳斌
唐春元
出处
《湖湘论坛》
1990年第3期89-91,95,共4页
文摘
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曾发表一些评介普列汉诺夫思想的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列汉诺夫思想的研究成了禁区。自1978年以来,对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研究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归纳起来,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八个问题: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哲学思想研究
哲学发展史
世界
可
知性
政治上层建筑
经典公式
社会心理
人类社会
社会机体
哲学基本问题
分类号
D67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
吉彦波
《求实》
CSSCI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康德对自由意志的证成及其实践意义
黄素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实在性的演绎
李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欧阳斌
唐春元
《湖湘论坛》
199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