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床垫支撑对仰卧人体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1
作者 徐英娜 黄嘉奇 +6 位作者 朱倩倩 余肖红 ONDER Tor 张继雷 翁妙华 周永鑫 胡玲玲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195,共7页
床垫材料对人体腰臀部的支撑是影响睡眠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床垫软硬度和腰臀区域床垫填充材料对不同臀围人群仰卧时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首先对36名实验对象进行了身体尺寸和站姿腰骶椎脊柱点位距离测量。其次,使用自主研发的... 床垫材料对人体腰臀部的支撑是影响睡眠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床垫软硬度和腰臀区域床垫填充材料对不同臀围人群仰卧时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首先对36名实验对象进行了身体尺寸和站姿腰骶椎脊柱点位距离测量。其次,使用自主研发的卧姿腰骶椎矢状面形态测量装置,测试分析了3类实验对象(臀围≤90 cm、90 cm<臀围≤100 cm、臀围>100 cm,n=12)分别仰卧于9款具有不同软硬度(软、中、硬)与不同腰臀区域床垫填充材料[无、多功能热塑性聚酯氨弹性体(MTPU)、乳胶]的实验床垫上时腰臀部(T12、L4、S5)的下陷量。结果表明:床垫软硬度和腰臀区域填充材料交互项对仰卧时人体腰臀部下陷量和腰臀间隙值均影响显著,当人体仰卧于“软-乳胶”床垫组合上时,臀部最凸点(S5)下陷量、腰臀间隙值最大,此时人体站-卧姿腰臀间隙值吻合度最高。臀围对仰卧时人体腰臀部下陷量和腰臀间隙值影响显著,其中,臀围越大,仰卧时腰臀部下陷量越大。不同臀围人群与床垫的匹配结果显示,3类人群与“软-乳胶”床垫组合适配性最高,且该床垫组合对中臀围人群腰骶椎的支撑效果最好,小臀围人群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卧 臀围 腰臀部 腰骶椎矢状面形态 下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椎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梁邦恒 李劼 +5 位作者 徐辉 范昌盛 蔡银琦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4-800,共7页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8例,女性60例,年龄46~76岁(60.6±6.5岁)。根据KAV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KAV位于L1及以上的38例患者纳入G1组;KAV位于L1以下的30例患者纳入G2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计算PI-LL。采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以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G1组GK、LL、TK、SVA、PI、PT、SS、TPA、PI-LL分别为61.3°±20.0°、26.9°±18.9°、32.3°±19.0°、53.5±48.1mm、40.4°±13.4°、24.8°±12.6°、17.0°±11.7°、23.0°±13.5°和21.6°±15.6°,G2组分别为38.8°±16.0°、14.4°±13.7、10.8±9.8°、96.5±67.8mm、44.8°±16.2°、30.1°±10.8°、14.7°±11.5°、32.6°±14.5°和33.8°±18.3°,G1组的GK、LL、TK显著性大于G2组(P<0.05),SVA、TPA、PI-LL显著性小于G2组(P<0.05);G1组VAS评分、ODI、SF-36生理功能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SF-36心理功能总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和SRS-22评分(功能情况、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和亚总分)分别为4.2±1.6分、(37.9±15.2)%、45.8±11.3、48.6±12.7、(17.6±4.6、18.6±4.3、17.7±4.5、17.8±4.9、71.7±9.3),G2组分别为5.8±1.7分、(48.6±20.0)%、38.2±12.9、44.2±13.1、(15.6±4.5、16.0±3.6、16.6±4.9、17.1±4.3、65.4±11.1),G1组VAS评分、ODI显著性低于G2组(P<0.05);G1组SRS-22量表亚总分、疼痛评分、SF-36 PCS评分显著性高于G2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VA与VAS评分和ODI均正相关(G1组r=0.437,P=0.006和r=0.356,P=0.028,G2组r=0.405,P=0.027和r=0.408,P=0.025),与SF-36 PCS评分均负相关(G1组r=-0.365,P=0.024,G2组r=-0.410,P=0.024);TPA与VAS评分均正相关(G1组r=0.343,P=0.035,G2组r=0.369,P=0.045)。G2组SVA与SRS-22量表亚总分负相关(r=-0.391,P=0.033),PI-LL与VAS评分正相关(r=0.390,P=0.033)。结论:KAV位置会显著影响DK患者的骨盆-脊柱矢状面形态,KAV位于L1以下的患者SVA、TPA、PL-LL明显大于KAV位于L1及以上的患者,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后凸顶椎 生活质量 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邱勇 王斌 朱泽章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43,共8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57.0±11.6岁(31~74岁),随访时间29.8±4.3个月。按照手术的节段不同分为L4/5组(65例)和L5/S1组(49例);根据术后1年CT融合器沉降情况分为沉降组(沉降≥2mm,22例)和未沉降组(沉降<2mm,9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分别通过术后3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术后三月差值表示手术重建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值变量,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L4/5组和L5/S1组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4/5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LL(4.8°±1.0°vs 3.2°±0.96°,P<0.001)和SL(2.7°±0.5°vs-0.15°±0.79°,P<0.001)重建明显优于L5/S1组,且在末次随访时的LL(-1.1±1.4 vs-1.7°±1.3°,P<0.05)和SL(-0.53°±0.57°vs-0.84°±0.93°,P<0.05)矫正丢失更小。此外,两组患者DH重建及随访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患者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19.3%,L5/S1组沉降率高于L4/5,但无统计学差异(15.4%vs 24.5%,P>0.05)。沉降组年龄高于未沉降组(62.1±10.9岁vs 55.8±11.7岁,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及手术重建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沉降组末次随访LL(-3.5°±1.4°vs-1.1°±0.94°)、SL(-1.11°±0.89°vs-0.33°±0.71°)及DH(-0.98±1.2mm vs-0.39±0.19mm)丢失均显著高于未沉降组(P<0.05)。沉降组年龄与未沉降组之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L5/S1单节段TLIF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高于L4/5。融合器沉降导致SL和LL的丢失,但未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单节段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融合器沉降 腰椎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入射角对成人腰骶部峡部裂滑脱程度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孙旭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DSG滑脱分型中PI分组标准分为低PI组(PI<45°)、中PI组(45°~60°)和高PI组(PI>60°)。测量的参数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计算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下腰椎前凸角/LL)、PT/PI。采用单样本K-S检验本组患者PI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之间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I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0例、女103例,年龄51.7±10.4岁(31~71岁)。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P=0.20),均值为59.9°±10.5°,低、中和高PI组分别有12(8%)、67(44%)和74(48%)例。低PI组滑脱率明显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而高PI组L5/S1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低PI组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均显著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1);而LDI明显高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高PI组SVA明显高于低PI组和中PI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I与滑脱率、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SVA成正相关,与LDI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低PI患者滑脱程度较轻,高PI患者腰骶部椎间隙塌陷、滑脱程度重,骨盆后旋导致下腰椎前凸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 骨盆入射角 滑脱程度 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植骨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于宪贵 陈海 +2 位作者 沈广荣 刘忠双 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8-493,501,共7页
目的 :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4年6月接受C3~C7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自体棘突植骨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57例,年龄62.2±7.4岁(4... 目的 :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4年6月接受C3~C7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自体棘突植骨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57例,年龄62.2±7.4岁(44~73岁),其中后纵韧带骨化症24例(男15例,女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男20例,女13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T)、上颈椎前凸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颈椎活动度(ROM)和T1倾斜角(T1-Slope)。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髓功能评分,计算改善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3.6±9.3个月,其中56例患者术后1年时植骨明确融合。术前JOA评分10.9±2.7分,末次随访时为14.1±2.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3.2±2.4分(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53.1±21.7)%。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OI、OS和OT无显著性差异(P〉0.05);C0-C2角、C0-C7角、C2-C7 SVA、T1-Slope均显著增加(P〈0.05);颈椎ROM显著降低(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的OI值与对应的C0-C2角有显著相关性(r=0.542,P=0.014;r=0.479,P=0.027)。结论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后枕颈部矢状面无明显变化,但颈椎前倾,上颈椎前凸角度增加,颈椎活动度降低,T1倾斜角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狭窄 自体棘突骨 双开门 矢状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矢状面参数变化特点 被引量:3
6
作者 史彬 刘承鑫 +4 位作者 王帅康 李翔宇 潘福敏 朱卫国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0-62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被诊断为神...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接受ACDF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资料。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如下颈椎矢状面参数:枕颈角(the occipito C2 angle,OC2)、颈椎2-7前凸角(C2-7 lordosis,CL)、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the 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和手术节段曲度(segmental angle,SA)。并分析ACDF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按照年龄是否小于60岁将样本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38)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n=32),比较两组患者ACDF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的差异;以末次随访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NDI术后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改良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mJOA)改善率作为预后效果评价指标,分析两组ACDF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SA与CL、T1S呈统计学正相关,CL与OC2、T1S-CL以及cSVA呈统计学负相关,OC2与T1S-CL呈统计学正相关,T1S与cSVA呈统计学正相关。上述相关性在末次随访时同样存在。术后参数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L与△SA、△T1S呈正相关,与△T1S-CL、△cSVA呈负相关。△CL和△SA均与△T1S-CL、△cSVA呈负相关,△T1S与△T1S-CL、△cSVA呈正相关。△OC2与△cSVA呈统计学负相关。此外,与非老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术后前凸角丢失更严重,并且cSVA相比于术前有增大的趋势。结论OC2可能参与到颈椎退变以及颈椎术后恢复的矢状面代偿中。老年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丢失较多,矢状面形态较差,可能与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评估评分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神经根型颈椎病 矢状面形态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颈椎形态对康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思思 周璇 +4 位作者 李欣 宋圆圆 周叶 杨晓颜 杜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62-1065,1078,共5页
目的:观察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颈椎矢状面形态特征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分析不同颈椎分型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颈椎形态在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 目的:观察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颈椎矢状面形态特征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分析不同颈椎分型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颈椎形态在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随访的67例女性AIS的基本信息及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其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形态、康复治疗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计算Cobb角改变量。根据颈椎矢状面形态,将患者分为颈椎前凸组和颈椎后凸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量。以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为因变量,女性AIS患者治疗前年龄、身高、体重、颈椎后凸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颈椎后凸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的关系。结果:67例女性AIS中47例(70.1%)存在颈椎后凸。康复治疗后,颈椎前凸组与颈椎后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分别为﹣16.4°(﹣28.5°,﹣9.2°)、4.3°(﹣2.1°,9.0°),颈椎前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较颈椎后凸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颈椎后凸、身高是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的影响因素(b=0.329,b=﹣0.440,P<0.05)。结论: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存在颈椎后凸,这种改变不利于生长发育期通过康复改善脊椎畸形角度,这可能与人体生物力学的结构,侧凸患者本体感觉受损相关。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康复治疗中,建议加强对颈椎矢状面形态的评估,针对性进行姿势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从而提高康复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颈椎矢状面形态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