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定安 汪颖峰 +2 位作者 詹文豪 胡鸣 李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54-556,共3页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组以及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dACDF)组,通过收集影像学数据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显示,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C2-7Cobb参数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SVA值均较ACCF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ACDF及ACCF能够在手术后立即改善并维持颈椎前凸角。3种手术方式都能很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病 颈椎矢状面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VCF行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伟杰 曾展鹏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4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方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62例行PKP治疗的老年OVC...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方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62例行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神经功能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C_(7)~S_(1)的矢状位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均小于观察组(P<0.05),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均大于观察组(P<0.05),两组间骨盆倾斜角(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各阶段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矢状形态与其参数变化密切相关,其中C_(7)~S_(1) SVA、TK越大,LL、SS、PI越小导致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风险越大。此外,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下,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椎体骨折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矢状面平衡与否对于指导髋臼假体定位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楷甫 陈青阳 +2 位作者 孙超 王凤萍 李叔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85-488,共4页
自Lewinnek提出的“安全区”概念以来便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即使髋臼假体摆放在“安全区内”仍有很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生不明原因的假体脱位。并开始质疑“安全区”是否真的适合所有患者。脊柱退变、畸形,腰椎... 自Lewinnek提出的“安全区”概念以来便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即使髋臼假体摆放在“安全区内”仍有很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生不明原因的假体脱位。并开始质疑“安全区”是否真的适合所有患者。脊柱退变、畸形,腰椎融合等会导致脊柱矢状面不平衡及骨盆活动的改变,进而导致髋臼方向的改变,最终导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边缘负荷,磨损,撞击,甚至脱位等。从磨损、撞击和脱位等角度来看,是髋臼杯的功能定位所决定的,而不是解剖定位。对于站立位中性骨盆髋臼杯的解剖定位与功能定位可认为是等效的。而对于骨盆旋转>20°时则需考虑功能安放。近年来随着对脊柱-骨盆-髋关节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认识愈发深刻,有学者根据脊柱是否僵硬、是否畸形将髋脊柱关系进一步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髋脊柱关系提出相应的髋臼的功能安放,从而达到稳定的人工髋关节。因此,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矢状面是否平衡对于指导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面平衡 脊柱疾病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异性腰背痛青少年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兰冠仪 冯强 周誉 《体育科技》 2018年第2期31-34,共4页
[目的]青少年非特异性腰背痛发生呈上升趋势,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平衡与腰背疼痛关系密切。了解非特异性腰背部疼痛青少年脊柱-骨盆平衡参数的基本特征,可以为该疾病的积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3所中学,天津1所中学学生进行问... [目的]青少年非特异性腰背痛发生呈上升趋势,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平衡与腰背疼痛关系密切。了解非特异性腰背部疼痛青少年脊柱-骨盆平衡参数的基本特征,可以为该疾病的积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3所中学,天津1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符合条件受试者并使用spinalMouse?进行脊柱形态与功能测试。最终采集有效样本377例,其中初中、高中总计261名非特异性腰背痛青少年(男112名,女149名),随机筛选无痛组受试者共116名(男,60名,女,56名)。对受试者进行直立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测试,同时测量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动作中的功能。主要指标有胸椎后凸角(TKA)、腰椎前凸角(LLA)、骶骨倾角(SA)、倾斜角(INA),并计算矢状面平衡指数(T/L)。研究对象分男女组,再按年级和疼痛部位分为初、高中单纯背痛组,单纯腰痛组,腰背结合痛组。对不同疼痛类型组与无痛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使用LSD法进行事后检验。[结果](1)初中女生在直立位时,单纯背痛和单纯腰痛组其SA较无痛组增大,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中女生单纯背痛组、单纯腰痛组T/L较无痛组减小,腰背结合痛组T/L较无痛组则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中女生INA,单纯腰痛组合腰背结合痛组显著小于无痛组(P<0.05)。(3)初中和高中学生疼痛各组和无痛组在脊柱屈伸功能上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非特异性腰痛青少年脊柱-骨盆的平衡破坏情况存在,女性更为显著。容易导致身体重心失衡,这可能是青少年腰背痛疼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特异性腰背痛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接受TLIF术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的平衡状态
5
作者 郑立诚 李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接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患者脊柱的平衡状态。方法:选取近几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进行TLIF术的63例DS患者和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63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63例DS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中... 目的:探讨接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术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患者脊柱的平衡状态。方法:选取近几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进行TLIF术的63例DS患者和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63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63例DS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中的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院内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PACS)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站立位及坐位骨盆及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参数。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站立位及坐位的骨盆及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骨盆及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改变的幅度,分析观察组患者站立位及坐位的骨盆及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站立位的骨盆倾斜角(PT)及T1骨盆角(TPA)均小于其坐位的PT及TPA,其站立位的脊柱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短于其坐位的SVA,其站立位的骶骨倾斜角(SS)及腰椎前凸角(LL)均大于其坐位的SS及LL,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站立位的PT及TPA均小于其坐位的PT及TPA,其站立位的SVA短于其坐位的SVA,其站立位的SS、LL及胸椎后凸角(TK)均大于其坐位的SS、LL及TK,P<0.05。观察组患者从站立位改为坐位时,其LL、TK、SVA及TPA改变的幅度均小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观察组患者站立位及坐位的PI、PT、SS、TK均与LL存在相关性,P<0.05。观察组患者站立位的SS、LL均与SVA存在相关性,其坐位的LL与SVA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DS患者进行TLIF术后其骨盆及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参数与健康人有差异,其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脊柱矢状位的平衡轴会前移,其脊柱的平衡状态主要与其腰椎曲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骨盆及脊柱平衡参数 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骨盆角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评价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付凯 丰荣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VA的颈椎骨盆角(CPA)是否更好的评价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探讨CPA与DS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整理我院自2010年2月~2017年1月接诊并实施手术治疗的DS患者资料,共67例纳入研究。术前及...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VA的颈椎骨盆角(CPA)是否更好的评价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探讨CPA与DS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整理我院自2010年2月~2017年1月接诊并实施手术治疗的DS患者资料,共67例纳入研究。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VAS、ODI及SRS-22量表。结果术前SVA、C7/SFD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相关性弱于CPA;末次随访时CPA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相关性强于SVA、C7/SFD;术前SVA、C7/SFD、CPA各与术前VAS、ODI、SRS-22存在相关性(P<0.05),CPA与之相关性更强。术前、末次随访时CPA变化值与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强于SVA变化值。结论 CPA整合了整体和局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信息,能够反映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且与DS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对于DS重建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颈椎骨盆角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
7
作者 魏梁锋 郑兆聪 +2 位作者 薛亮 陈业煌 王守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因颈椎病行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89例资料。通过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4个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 目的探讨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因颈椎病行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89例资料。通过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4个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椎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术前、术中、术后末次随访采用CT重建测量C2-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术后VAS评分逐渐下降,JOA评分逐渐上升,术后1年VAS评分由术前(5.7±0.9)降至(0.4±0.3),JOA评分由术前(10.6±1.3)升至(15.7±1.6),任意2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JOA评分改善率,治愈39例(43.8%),显效36例(40.4%),有效12例(13.5%),无效2例(2.2%);总有效率97.8%(87/89)。术中C2-7 SVA[(14.9±1.0)mm]和术后1年[(15.5±1.0)mm]均显著低于术前[(23.3±1.4)mm](P=0.000)。术中硬膜囊破裂3例(3.4%),即刻封堵,术后脑脊液漏1例。未发生明显神经损伤。无椎间隙感染和颈椎不稳,无植入物松动和脱落。结论CT用于颈椎病前路显微减压术中,使手术安全,减压精确,并有利于维护术后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减压 矢状面平衡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