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人青年人群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卓然 姜帅 +2 位作者 邹达 周柏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6.9±28.6mm)、T1PA(5.6°±6.0°vs23.7°±9.3°)均明显增大,躯体矢状位平衡轴向前移动。由站立位改变为坐位后,PI、LL与矢状位平衡参数SVA、T1PA相关性进一步增强。结论:坐位时腰骶部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与胸椎曲度变得平直,腰椎向前倾斜,躯干矢状位轴向前移动。这种调节与代偿的变化,需要在胸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特别是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矫形手术中充分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坐立 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育不良性重度腰椎滑脱手术复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周艺 郭昭庆 +4 位作者 齐强 李危石 曾岩 孙垂国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评估手术复位对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行手术复位治疗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均行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时年龄11.5±2.4岁(7~15岁)... 目的:评估手术复位对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行手术复位治疗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均行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时年龄11.5±2.4岁(7~15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滑脱程度(slip degree)、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Boxall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SDSG发育不良性腰骶角(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的差异,评估手术复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结果:随访20.6±21.9个月(3~64个月),滑脱程度由术前的(76.01±15.6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7.57±16.64)% (P<0.01),滑脱复位程度为(58.44±16.31)%,其中4例Ⅲ度滑脱患者完全复位.11例患者行S1上终板拱顶样部分切除,平均切除程度为(30.16±14.54)%.术前、末次随访时的LL分别为74.75°±18.11°、57.77°±14.83°,BSA分别为48.98°±16.01°、19.56°±18.70°,SDSG-dys LSA分别为19.78°±20.19°、-1.72°±19.04°,SS分别为28.68°±23.21°、41.13°±15.67°,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变(P<0.05);PI分别为65.64°±19.88°、73.20°±18.85°,PT分别为36.88°±11.68°、32.03°±11.76°,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无显著性改变(P>0.05).C7铅垂线距骶骨后上角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10例后倾型骨盆患者中2例(20%)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结论:手术复位可改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矫正腰骶部后凸畸形,改善骶骨-骨盆矢状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矢状位序列 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从站立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伟 周思宇 +3 位作者 孙卓然 施集 李危石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1-626,共6页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脊柱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比较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体位改变时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健康检查的53例中老年人资料[男性17人,女性36人,年龄60.7±9.3(45~81)岁]和14...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脊柱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比较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体位改变时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健康检查的53例中老年人资料[男性17人,女性36人,年龄60.7±9.3(45~81)岁]和145例青年人资料[男性51人,女性94人,年龄23.1±2.3(19~29)岁].所有人均有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检查结果,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骶骨角(SSA)、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轴(SVA)、T1骨盆角(TPA)等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中老年组站立位-坐位时矢状位序列的不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老年组与青年组从站立位到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结果:中老年组站立位SVA为3.9±27.7mm,TPA为8.5°±6.9°,PT为12.7°±7.2°,SSA为124.3°±9.0°,LL为47.2°±12.1°,LT为-6.0°±6.9°,TK为33.2°±8.7°,SS为32.8°±8.2°,坐位时SVA为25.9±26.0mm,TPA为18.1°±8.5°,PT为21.1°±9.5°,SSA为113.6°±10.3°,LL为33.8°±12.9°,LT为-4.4°±5.7°,TK为28.5°±9.7°,SS为25.1°±9.2°,除LT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站立位到坐位时,其SVA增加22.0±32.6mm,TPA增加9.6°±6.2°,PT增加8.4°±7.3°,LT增加1.5°±6.2°,LL减小13.4°±8.8°,TK减小4.6°±5.0°,SS减少7.6°±7.2°,SSA减小10.7°±8.1°,变化程度均小于青年组(P<0.05).结论:中老年人从站立位到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后倾,脊柱生理曲度变浅,矢状轴前移,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受体位影响变化程度明显小于青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位序列 改变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的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
4
作者 姜帅 孙卓然 +2 位作者 李危石 胡磊 张小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440,共7页
目的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建立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在椎间盘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方法: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选取4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每型各1名志愿者(Ⅰ型,女,20岁;Ⅱ型,男,21岁;Ⅲ型,男26岁;Ⅳ型,女,19岁... 目的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建立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在椎间盘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方法: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选取4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每型各1名志愿者(Ⅰ型,女,20岁;Ⅱ型,男,21岁;Ⅲ型,男26岁;Ⅳ型,女,19岁)。4名志愿者行腰椎CT检查,并通过Mimics、Geomagic、Hypermesh、ABAQUS软件构建4例L1~L5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和沿X、Y、Z轴方向施加10N·m的力矩载荷后,计算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的平均刚度,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只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的情况下,分析各模型纤维环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结果 :4例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平均刚度与既往体外实验文献结果较为接近。在承受400N的垂直压缩载荷下,4例模型均从L1/2至L4/5纤维环所受应力逐渐增加,且应力大多集中在纤维环的后部;Ⅰ型和Ⅱ型椎弓峡部的应力主要集中在L4,而Ⅲ型和Ⅳ型椎弓峡部应力主要集中在L3。从Ⅰ型到Ⅳ型,L4/5纤维环后部平均应力与L1/2纤维环后部平均应力的比值逐渐减少(203.69%,197.58%,167.74%,139.85%);L5双侧椎弓峡部平均应力与L1双侧椎弓峡部平均应力的比值逐渐增加(204.38%,212.59%,271.43%,292.98%)。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验证有效,可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与模拟,不同类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个体腰椎在纤维环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泽希 于淼 +1 位作者 赵文奎 刘晓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2-278,共7页
目的 探讨我国35岁以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骨科及疼痛科治疗74例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描述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我院既往无... 目的 探讨我国35岁以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骨科及疼痛科治疗74例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描述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我院既往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5岁以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无症状健康青年人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显著增加(P=0.003,P=0.000),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显著减少(均P=0.000),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无统计学差异(P=0.062),18例出现矢状位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5 cm。患者LL与TK、SS、脊柱骶骨角(spinal sacral angle, SSA)高度相关,与PT、SVA、骶-股距离(sacrofemoral distance, SFD)中度相关,与PI低度相关。SVA与SSA高度相关,与TK、LL、PT、SS、SFD中度相关。患者的胸腰段拐点约位于L2椎体下半部水平,腰椎前凸曲度的顶点约位于L4椎体的上半部水平。结论 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特征为胸椎和腰椎曲度丢失,骨盆后旋,全脊柱前倾,胸腰段拐点较低,参与腰椎前凸椎体较少。这种形态学特征改变了脊柱的力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及其与颈椎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9
6
作者 杨鹏 温冰涛 +1 位作者 格日勒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目的:探究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全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变化的意义及其与患者颈椎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年龄64.8±... 目的:探究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全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变化的意义及其与患者颈椎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年龄64.8±18.3(48~86)岁。随访时间22.7±11.3(9~4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C3-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C1-2 Cobb角、C2-7 Cobb角、颈椎弧弦距(cervical arc chord distance,CACD)、颈倾角(cervical tilting,CERT)、颅倾角(cranial tilting,CRAT)、颈总角(cervical global alignment,CGA)、T1倾斜角(thoracic 1 slope,T1S),C7倾斜角(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线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入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颈椎功能状态评分(颈痛VAS、m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T1S较术前减小1.25°±3.34°(21.38°±7.54°vs 20.13°±7.16°,P=0.004),C7S较术前减小0.44°±4.23°(28.05°±7.72°vs 27.61°±7.81°,P=0.012),C2-7 Cobb角较术前减小5.51°±6.88°(15.92°±12.57°vs10.40°±10.93°,P<0.001),CACD较术前减小1.50±3.92mm (6.94±5.69mm vs 5.44±5.52mm,P=0.003),CERT较术前减小2.23°±5.27°(13.45°±6.37°vs 11.22°±6.78°,P=0.001),C2-7 SVA较术前增大3.35±9.90mm (18.20±9.05mm vs 21.55±10.65mm,P=0.009),C1-2 Cobb角较术前增大2.06°±5.09°(39.56°±0.46°vs 41.62°±0.70°,P=0.002)。末次随访VAS(1.52±1.47分)显著高于术前(1.02±1.12分,P=0.00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2-7SVA、CACD、CGA、C2-7 Cobb角、C1-2 Cobb角、CERT、CRAT的变化相互之间有显著统计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VAS的变化与C2-7 SVA (r=0.462,P<0.001)、C1-2 Cobb角(r=0.362,P<0.01)及CRAT (r=0.323,P<0.01)的变化呈正相关,与CGA(r=-0.316,P<0.01)及CACD变化(r=-0.344,P<0.01)呈负相关,mJOA评分手术前后的变化与C2-7 SVA(r=0.273,P<0.05)及C1-2 Cobb角(r=0.298,P<0.05)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出现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头部重心位置前移,上颈椎及颈胸段脊柱过伸。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加重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矢状位序列 颈椎功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从站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思宇 王伟 +3 位作者 孙卓然 李维 桑雨阳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58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3.7±8.5岁(43~81岁),根据术中腰骶是否融合将A组分为腰骶融合组(A1组,26例)与腰骶未融合组(A2组,32例)。对照组为90例中老年健康志愿者(B组),其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53.2±5.7岁(42~7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片检查,应用院内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脊柱矢状位轴(SVA)、T1骨盆角(TP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以及A1组、A2组和B组在站位和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SVA增加(19.7±33.1mm vs 37.9±27.4mm,P<0.001),TPA增加(11.7°±6.2°vs 17.1°±8.0°,P<0.001),LL减小(41.6°±13.6°vs 35.6°±14.3°,P<0.001),TK减小(30.5°±12.0°vs 28.0°±12.1°,P<0.05),PT增加(15.1°±6.7°vs 19.4°±9.5°,P<0.001),SS减少(32.3°±8.7°vs 28.7°±9.9°,P<0.001)。A组患者LL和TK的减小,以及SVA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P<0.05),其中A1组PT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2.1°±7.1°vs 6.1°±8.9°,P<0.05),而A2组PT的增加程度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6.0°±6.6°vs 6.1°±8.9°,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脊柱从站位到坐位时表现为骨盆后旋,胸、腰椎曲度变直,脊柱矢状轴前移,但其胸腰椎曲度变化和矢状轴前移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短节段腰椎融合术会限制坐位时骨盆的后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位序列 腰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原发性腰痛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柳扬 郝敬东 +3 位作者 刘鹏 胡三保 梁兵鑫 薛博琼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6-272,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于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腰椎前凸顶椎和上端椎位置、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于腰椎MR影像测量L_(5)S_(1)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比例(fat infiltration rate,FIR)。分别按SS是否小于<35°、顶椎是否位于L_(4)中心以下、上端椎是否位于L1以上、椎旁肌FIR是否≥10%分组,比较不同分组因素各组间疼痛性质的差异。结果:SS<35°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SS≥35°组(34例vs.18例),椎旁肌FIR≥10%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椎旁肌FIR<10%组(36例vs.16例)。持续性腰痛组SS<35°、椎旁肌FIR≥10%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持续性腰痛组(34例vs.9例;36例vs.1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椎旁肌FIR≥10%与持续性腰痛存在显著相关性(P=0.021,OR=4.390)。结论: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特征和椎旁肌脂肪化与非特异性腰痛的持续发作可能相关,对于脊柱矢状位序列和椎旁肌形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原发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并为改善临床诊疗手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腰痛 腰椎矢状位序列 椎旁肌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鹏 温冰涛 +1 位作者 格日勒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6-522,共7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之间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颈椎病患者563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53.3±19.6岁,根据颈椎病的类型...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之间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颈椎病患者563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53.3±19.6岁,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A组(脊髓型颈椎病,n=208)、B组(神经根型颈椎病,n=194)和C组(颈型颈椎病,以轴性症状为主且无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n=161)。所有患者行颈椎MRI及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通过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序列:C2-7 Cobb角、C0-2 Cobb角、C7斜率(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直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通过Image J软件对MRI轴位像上C3~7上终板水平浅层颈伸肌截面积(superficial extensor area,SEA)、深层颈伸肌截面积(deep extensor area,DEA)与相应颈椎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以SEA/VBA及DEA/VBA作为颈伸肌肌容量。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间矢状位参数,颈伸肌肌容量进行对比(组间两两对比采用Games-Howell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颈伸肌肌容量与矢状位参数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C2-7 Cobb角A组(8.64°±6.19°)显著低于B组(12.55°±6.27°,P<0.05)及C组(13.08°±5.77°,P<0.05);C7S A组(28.09°±10.16°)显著高于B组(22.26°±7.55°,P<0.05)及C组(21.63°±8.96°,P<0.01);C2-7 SVA A组(21.77±12.38mm)显著高于B组(17.80±10.82mm,P<0.05)及C组(15.54±6.82mm,P<0.01)。SEA/DEA比值各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DEA/VBA比值明显低于B、C组(P<0.05),其中以C3-5水平差异最为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组C3 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379,P<0.05)及C7S (r=-0.311,P<0.05)呈弱负相关,C4水平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478,P<0.01)及C7S(r=-0.466,P<0.01)呈中度负相关,而SEA/VBA比值与矢状位参数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较其他类型颈椎病表现出显著的失平衡改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深层颈伸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深层颈伸肌近头端附着区域的体积与C2-7 SVA及C7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伸肌肌容量 颈椎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梁昌详 梁国彦 +4 位作者 昌耘冰 肖丹 尹东 郑晓青 顾宏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0-247,共8页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者。其中C3切除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4±9.23岁(39~78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C7椎板U型切除。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开门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8.65岁(41~79岁)。平均随访45.9±8.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N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变化。对各组内颈椎是否保持前凸的患者分成亚组,对比亚组间JOA及NDI评分差异。对比C3开门组内行C3-6及C3-7开门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及NDI评分均显著好转,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无差异,而C3切除组的NDI(6.06±4.49)优于C3开门组(8.25±7.53)。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切除组颈椎曲度对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3.30°±9.36°),而C3开门组有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6.25°±10.22°),两组间颈椎曲度值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C2-7 SVA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比术前SVA,C3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3开门组有差异,两组间的C2-7 SVA值及变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3开门组患者中有30例行C3-6开门,27例行C3-7开门,两亚组患者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内颈椎前凸及后凸的病例的JOA,NDI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3椎板切除的改良椎板单开门成形术能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板成形术 C3椎板切除 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形态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凯 吴兵 +1 位作者 成俊遥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3-499,共7页
目的:探索人体骶骨形态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18~35岁健康成年人自然站立位的腰骶部正侧位X线片资料,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目的:探索人体骶骨形态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18~35岁健康成年人自然站立位的腰骶部正侧位X线片资料,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采用Ferguson法测量T12、L1-L5、S1-S5、S5Co1相对S1上终板垂线的倾斜角。测量骶骨形态学参数:S1-2倾斜线与S1终板垂线夹角(S1-2T)、S1-2倾斜线与S5Co1倾斜线夹角(骶骨后凸,sacral kyphosis,SK);S2前缘与S4Co1倾斜线夹角(α)、S1上终板与S2前缘夹角(β)、S4Co1倾斜线与S1上终板夹角(θ)。测量骶骨体位学参数:S2前缘水平角(S2HA)、S5Co1倾斜线水平角(S5Co1HA)。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描述、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配对检验。结果:S2为矢状位腰骶段"端椎";S1-2T与PI及LL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260 (P<0.01)。SK与PI及LL相关系数分别为0.527、0.434(P<0.01),S1、S2倾斜角差值与下腰椎倾斜角相关;PI=35°+0.52×β-0.37×θ(R=0.87);LL=79°-0.45×θ(R=0.52);PI=α±10°、LL=SK±12°;SS=S2HA+1.5°±12°、S5Co1HA=91°±11°。结论:S1-2相对S1终板垂线向后倾斜程度越大,PI、LL越小,骶椎后凸程度越大,PI、LL越大;S1相对S2倾斜程度差异可反映下腰椎的前凸贡献程度;骶骨形态学参数可预测PI、LL,骶骨体位学参数可反映骨盆倾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脊柱骨盆参数 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博 宋凯 +5 位作者 吴兵 成俊遥 于洋 王兆瀚 迟鹏飞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测量骶骨形态学参数:骶1-2(S1-2)的倾斜线与S1终板垂线的夹角(S1-2倾斜角,S1-2T)、S1-2倾斜线与S5尾1(S5Co1)倾斜线的夹角(骶骨后凸角,sacral kyphosis,SK)、S1-S3中点倾斜线与S4中点-Co1倾斜线的夹角(新骶骨后凸角,SK′)、S2椎体前缘与S4Co1倾斜线夹角(α)、S1上终板与S2椎体前缘夹角(β)、S4Co1倾斜线与S1上终板夹角(θ);测量骶骨体位学参数:S2椎体前缘水平角(S2HA)、S5Co1倾斜线水平角(S5Co1HA)。对PI与LL、PI与SK′、LL与SK、S2HA与SS、S5Co1HA与固定值90°行配对t检验并两两求差值,对骶骨形态学参数与PI、LL以及PI与LL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制作β、θ与PI散点图并求得β、θ与PI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儿童(2~9岁)、青少年(10~17岁)PI、SK、SK′、α、θ与LL相关性。结果:LL=50.3°±12.1°,PI=43.9°±11.0°,PT=5.7°±9.0°,SS=36.4°±7.6°,S1-2T=-15.5°±5.6°,SK=51.4°±10.7°,SK′=44.3°±10.5°,α=47.5°±9.7°,β=68.5°±8.2°,θ=64.0°±13.0°,S2HA=32.1°±9.0°,S5Co1HA=90.3°±11.8°。PI与LL、S2HA与S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I与SK′、LL与SK、S5Co1HA与固定值9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差值关系为PI=SK′±12°,LL=(SK-1.4°)±15°,S5Co1HA=90°±12°;S1-2T、SK、SK′、α、β、θ与PI均有相关性(P<0.01),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78、0.440、0.429、0.374、0.641、-0.683;SK、SK′、α、θ与LL有显著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265、0.282、0.273、-0.314;S1-2T、β与LL无明显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136、0.173;PI与LL无相关性(r=0.164,P>0.01);线性回归方程:PI=0.451β-0.39θ+37.973(r=0.728)。儿童PI、SK、SK′、α、θ与LL的r值分别为0.054、0.076、0.074、0.066、0.059,均无明显相关性(P>0.01);青少年PI与LL无明显相关性(r=0.246,P>0.01),SK、SK′、α、θ与LL有显著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391、0.417、0.411、0.481。结论:未成年人PI可由SK′、β、θ预测,PI与LL无显著相关性;青少年骶骨形态参数与LL具有良好相关性,利用骶骨形态参数预测青少年LL可能比PI更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脊柱-骨盆参数 矢状位序列 未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短节段融合术后坐-立位相邻节段序列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卓然 周思宇 +1 位作者 郭扬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观察腰椎短节段融合术后不同功能体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坐位下相邻未融合节段矢状位序列的调节机制。方法:2010年9月~2012年2月行腰椎短节段融合术的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0例,女33例,末次随访时年龄为61.6±1... 目的:观察腰椎短节段融合术后不同功能体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坐位下相邻未融合节段矢状位序列的调节机制。方法:2010年9月~2012年2月行腰椎短节段融合术的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0例,女33例,末次随访时年龄为61.6±11.0岁(31.0~81.0岁),随访时间为82.0±7.3个月(68.0~94.0个月)。共39例患者融合至S1,其中3例为L5~S1固定融合,20例为L4~S1固定融合,15例为L3~S1固定融合,1例为L2~S1固定融合;24例未融合至S1,其中13例为L3~L5固定融合,5例为L4~L5固定融合,6例为L2~L5固定融合。均行术前站立位、末次随访站立位-端坐位-自然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通过院内PACS系统,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固定节段前凸角(FSL)、胸椎后凸角(TK)、上相邻前凸角(URL)、下相邻前凸角(LRL)及T1骨盆角(TPA)。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不同体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站立位、自然坐位情况下URL、LRL与其他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当体位由站立位向坐位转变后,矢状位参数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对于未融合至S1的患者,从站立位变为端坐位后,LL显著减小、TPA显著增大(P<0.05);由端坐位变为自然坐位后,LL进一步显著减小、TPA进一步显著增大(P<0.05),SS、URL、LRL显著减小(P<0.05),PT显著增加(P<0.05)。对于融合至S1的患者,从站立位变为端坐位后,LL、URL显著减小(P<0.05),TPA显著增大(P<0.05);由端坐位变为自然坐位后,LL、URL进一步显著减小(P<0.05),TPA进一步显著增大(P<0.05),SS显著减小、PT显著增加(P<0.05)。在站立位时,URL与PI、SS、FSL、LL有显著相关性(P<0.05)。自然坐位后,URL与FSL无显著相关性(P=0.388),URL与PI、SS、TK、LL有显著相关性(P<0.05),LRL与PT、SS、LL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短节段融合术后患者坐位时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前凸变得平直,尤其是上、下相邻节段。自然坐位时,URL主要依靠骨盆与胸椎后凸角度的调节。自然坐位下URL、LRL显著减小的特点,可能是腰椎融合术后远期交界区并发症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站立 自然坐 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玉丽 张军卫 +2 位作者 陈世铮 唐和虎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9-515,共7页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0.6岁。采用脊柱形态测量仪(Spinalmouse誖)分别测量两组坐位及立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角(sacral inclination,SacHipJ)、倾角(inclination,Incl)。采用Wilcoxon检验,分别对比各组坐位和立位的脊柱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两组立位脊柱参数、坐位脊柱参数及坐-立位脊柱参数变化量(difference value,D);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NLBP组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相关性;以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分为四个年龄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比NLBP组各年龄段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差异。结果:立位变为坐位时,两组的TK、LL、SacHipJ均变小(P<0.05),Incl均增大(P<0.05);立位时,两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坐位时,NLBP组LL较对照组大,Incl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D-TK、D-LL、D-Incl均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的VAS评分与立位及坐位LL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LL呈弱的负相关(rs=-0.293,P<0.05)。NLBP组坐位LL、立位LL及D-LL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不同于健康人群,表现为坐位时LL较健康受试者大,而从立位转变为坐位时,除骨盆后旋外,胸椎与腰椎曲度变小及躯干前移的变化量均较健康受试者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坐-立 脊柱矢状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