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矛盾分析
1
作者 王冰 《学习论坛》 2009年第6期32-35,共4页
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进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一类是市场经济基础性矛盾,如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分工与协作、公平与效率、个体自由与市场经济秩序、自主性与市场经济原则、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的矛盾等。分析市场经济基础性矛... 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进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一类是市场经济基础性矛盾,如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分工与协作、公平与效率、个体自由与市场经济秩序、自主性与市场经济原则、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的矛盾等。分析市场经济基础性矛盾有助于我们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利于建立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与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基础矛盾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矛盾到改革:社会发展动力的演进
2
作者 陈义友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4-15,共2页
从矛盾到改革:社会发展动力的演进陈义友一、矛盾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很多探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它... 从矛盾到改革:社会发展动力的演进陈义友一、矛盾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很多探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文选》 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 毛泽东思想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 解放生产力 毛泽东著作 矛盾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现代校对“三性”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培镜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6-37,共2页
这里所说的“三性”,指现代校对的三个属性。它们就是:技术性、文字性和博识性。关于现代校对主体能力的博识性,此前少有人提及;90年代中期,曾一度称之为学识性。今以博识性代之,似较学识性更确切些。“三性”问题,涉及出版管... 这里所说的“三性”,指现代校对的三个属性。它们就是:技术性、文字性和博识性。关于现代校对主体能力的博识性,此前少有人提及;90年代中期,曾一度称之为学识性。今以博识性代之,似较学识性更确切些。“三性”问题,涉及出版管理者如何要求现代校对人和现代校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性” 校对人员 校对主体 校是非 技术性 矛盾基础 编校质量 集体功利主义 客体 校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稳压力对基层法院组织形态的形塑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磊 《交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1期60-75,共16页
维稳压力是形塑中国法院组织形态的重要因素。在维稳工作中,基层法院与地方党政系统形成紧密的互需关系。一方面,基层法院通过行使审判职能和延伸审判职能的方式参与地方维稳工作;另一方面,在案件审理执行以及涉诉信访工作中,基层法院... 维稳压力是形塑中国法院组织形态的重要因素。在维稳工作中,基层法院与地方党政系统形成紧密的互需关系。一方面,基层法院通过行使审判职能和延伸审判职能的方式参与地方维稳工作;另一方面,在案件审理执行以及涉诉信访工作中,基层法院也需要地方党政系统的支持。在维稳压力的影响下,基层法院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调适,形成以案件属性转化、责任体系再造、组织运行重构为主要内容的运作机制。经过调适的组织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法院应对维稳问题的能力,不过法官独立行权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缩。在基础性社会矛盾突出的转型期,基层法院组织形态的建构与运行依然会建立在对维稳压力审慎考量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稳压力 组织形态 审判独立 基础性社会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5
作者 王文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S2期108-110,共3页
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王文科延安大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改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一个常新而永恒的命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社会主义因改革兴盛,这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追溯社... 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王文科延安大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改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一个常新而永恒的命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社会主义因改革兴盛,这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追溯社会主义的改革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八大前后 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革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 斯大林 中国国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
6
作者 赵兴良 《求实》 1985年第1期26-29,共4页
新技术革命是目前各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十分关注的将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资产阶级学者、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这本被西方舆论界认为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的著作中宣称:... 新技术革命是目前各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十分关注的将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资产阶级学者、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这本被西方舆论界认为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的著作中宣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①这就是说,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个新社会;这个新社会是信息社会。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问题。对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革命 新技术革命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 劳动生产率 资产阶级 社会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