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神瞽”到“狂瞽”——先秦至汉瞽矇乐人的身份转变及其具身诠释
1
作者 邹如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8,共5页
自先秦时期以来,瞽矇乐人以其独特而神秘的听觉能力,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转变,瞽矇乐人的身份经历了从“神圣”到社会“边缘化”的剧变。汉代时,这一群体不再被视为拥有特殊能力,不但成了“困... 自先秦时期以来,瞽矇乐人以其独特而神秘的听觉能力,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转变,瞽矇乐人的身份经历了从“神圣”到社会“边缘化”的剧变。汉代时,这一群体不再被视为拥有特殊能力,不但成了“困病”的代表,甚至被污名化为“狂瞽”。这一身份转变,反映了乐文化与失明身体互动中的深层变化,揭示了古代社会对身体与能力认知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文化 听觉文化 残疾音乐文化 具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字源于瞽矇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姜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31,共8页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 古蜀祭祀系统 瞽矇晘目与跽坐体姿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禘祭中的“孝行”与瞽矇“表演唱”——《周颂·雝》主祭者角色分析及仪式还原
3
作者 张节末 张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主祭者是以人神沟通为目的之祭祀仪式的核心角色。将此角色视角引入《周颂·雝》原意解读中,对其角色行为进行多重证据的主题分析,可发现《雝》本是西周时代周王稀祭先考并以先妣配食的仪式乐歌。通过仪式现场瞽矇乐官"叙事&qu... 主祭者是以人神沟通为目的之祭祀仪式的核心角色。将此角色视角引入《周颂·雝》原意解读中,对其角色行为进行多重证据的主题分析,可发现《雝》本是西周时代周王稀祭先考并以先妣配食的仪式乐歌。通过仪式现场瞽矇乐官"叙事"与"代言"之"表演唱",此诗成为稀祭中主祭者与祖先神的交流方式。在音乐形式上,因多韵节奏快的特点,此诗逐渐被移用到其他仪式场合,又有了新的搬演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祭者 禘祭 瞽矇 表演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人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王官文化制度下“六诗”之衍生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丽鹃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66-72,共7页
《周礼·大司乐》所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本土生成的一个重要诗歌术语,其涉及早期诗乐观、文学观、政教观等,蕴含了三代礼乐文化生成及传播等众多学术信息。作为早期诗乐形态,"六诗"的生成机制、演述体式、传播... 《周礼·大司乐》所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本土生成的一个重要诗歌术语,其涉及早期诗乐观、文学观、政教观等,蕴含了三代礼乐文化生成及传播等众多学术信息。作为早期诗乐形态,"六诗"的生成机制、演述体式、传播机制与上古政教传统、风俗等社会体制有密切关联。"六诗"之教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上古"王官之学"即早期官方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这其中既包括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亦包括巫祝文化。"六诗"之衍生与巫瞽乐官的采编、典乐和教学等密切相关。伴随王官文化的衰退,瞽矇逐渐沦为优人讽谏,周代六诗亦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诗” 王官 周礼 瞽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西周残疾人事业研究
6
作者 陆德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81-88,共8页
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伴随着氏族公社解体的时代变化,残疾人开始由生育了他们的家庭承担主要抚养责任。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制定了减免残疾人家庭赋税徭役的政策,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西周创设医官... 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伴随着氏族公社解体的时代变化,残疾人开始由生育了他们的家庭承担主要抚养责任。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制定了减免残疾人家庭赋税徭役的政策,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西周创设医官医治残疾人疾患。人们开始探索残疾人致残的原因,以减少或避免残疾现象的出现。以培养宫廷乐师为主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产生并发展起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教学模式与考核制度。在此期间,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所实行的"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的举措向"各以其器食之"的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化,残疾人也由被抚养者成为社会建设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教育 瞽矇 自然环境与残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