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朝大一统格局下西藏地方配合中央用兵瞻对班滚史事考——以满、汉文档案为中心
1
作者 石硕 刘锡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0,共8页
自元朝以来,西藏一直处于历代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清前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建立后,乾隆九年(1744),瞻对“夹坝”在川藏道上抢劫清朝汛兵的行为损害了清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共同利益。下瞻对土司班滚的抗拒态度使清朝下定决心用兵... 自元朝以来,西藏一直处于历代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清前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建立后,乾隆九年(1744),瞻对“夹坝”在川藏道上抢劫清朝汛兵的行为损害了清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共同利益。下瞻对土司班滚的抗拒态度使清朝下定决心用兵,西藏地方亦派出由江卡第巴冷宗鼐率领的一千余名藏兵配合作战,并在乾隆十年(1745)下半年的战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后来发生了藏兵私自返回事件,但西藏地方配合用兵的事实体现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既彰显了西藏地方对清中央的认同,巩固了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格局,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藏族等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央 西藏地方政府 瞻对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收回”到“赏给”:1896~1897年间清廷处理瞻对归属事件析论 被引量:5
2
作者 康欣平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6,共10页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的瞻对归属事件,从起初"收回"归四川倾向到最终裁定"赏给"西藏地方,清廷及其官员经过争议及反复权衡,争议实则反映了清廷在内外矛盾之中的筹边思路冲突。以颇具雄心而积极&q...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的瞻对归属事件,从起初"收回"归四川倾向到最终裁定"赏给"西藏地方,清廷及其官员经过争议及反复权衡,争议实则反映了清廷在内外矛盾之中的筹边思路冲突。以颇具雄心而积极"经营"的鹿传霖被开缺四川总督为转折标志,说明1897年的清王朝内部在"赏给"西藏瞻对裁决之中,"怀柔"甚至"无为"的筹边思路被认可被执行。最终的裁决结果为清廷统治者根据历史"情势"的一个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廷 瞻对 西藏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伦理的规范性与《瞻对》的文体驳杂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国昌 许亚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52-157,共6页
作为阿来进行文体探索的重要文学作品,《瞻对》吸收借鉴了报告文学、现代散文和历史小说等的文体特征,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杂"文体。其文体特征的形成决定了作品的"非虚构"性质,分梳《瞻对》所体现出的"非虚构&q... 作为阿来进行文体探索的重要文学作品,《瞻对》吸收借鉴了报告文学、现代散文和历史小说等的文体特征,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杂"文体。其文体特征的形成决定了作品的"非虚构"性质,分梳《瞻对》所体现出的"非虚构"写作中历史与现实、虚构与写实的复杂关系,可窥见这一创作潮流的文学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瞻对 非虚构 叙事伦理 规范性 驳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区隔理论解读“非虚构小说”的文本特征——以阿来《瞻对》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文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59,共5页
围绕着"非虚构"的争议是由各类概念界定模糊引起的,厘清真实、虚构与非虚构的关系将能明晰"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以《瞻对》为对象文本,借助于广义叙述学中的双重区隔理论,可知"非虚构文学"兼容一度区... 围绕着"非虚构"的争议是由各类概念界定模糊引起的,厘清真实、虚构与非虚构的关系将能明晰"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以《瞻对》为对象文本,借助于广义叙述学中的双重区隔理论,可知"非虚构文学"兼容一度区隔内的纪实与二度区隔内的虚构。从历史和文学两个层面辨析《瞻对》的文本特征:历史层面两个区隔争夺话语权,文学层面两个区隔彼此协调从而凸显文学性。《瞻对》为"非虚构文学"的存在和继续发展提供了创建,同时也暗藏着可能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区隔理论 非虚构文学 阿来 瞻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格鲁派势力在乾隆朝瞻对事件及金川战役中的态度与立场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辛建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5,共6页
乾隆年间,在瞻对和金川两地先后发生了由夹坝事件和土司之间争夺地盘而引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影响极为深远。在清政府调整其在西藏实施的政教分离政策并建立了以达赖喇嘛为首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大背景下,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格鲁... 乾隆年间,在瞻对和金川两地先后发生了由夹坝事件和土司之间争夺地盘而引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影响极为深远。在清政府调整其在西藏实施的政教分离政策并建立了以达赖喇嘛为首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大背景下,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格鲁派势力对两地发生的事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清政府治藏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得到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达赖喇嘛 格鲁派 土司 瞻对事件 金川战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瞻对》:历史叙事的空间化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伍宝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4,共4页
阿来的《瞻对》是一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的作品,其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建构"瞻对"空间的叙事动力、复调式的叙事话语和圆圈式的叙事结构。通过赋予瞻对历史以一种空间性的结构,阿来构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艺术时空... 阿来的《瞻对》是一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的作品,其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建构"瞻对"空间的叙事动力、复调式的叙事话语和圆圈式的叙事结构。通过赋予瞻对历史以一种空间性的结构,阿来构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艺术时空体",并通过这个"艺术时空体"彰显其深重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使命感,赋予两百年的康巴历史以一种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且敞开其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对人类各种文明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瞻对 历史叙事 空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绪年间瞻对事件中成都将军与川督之间的权力斗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川 吴艾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5,共7页
乾隆年间,在清廷绥定大小金川战役后,特设成都将军一职,并赋予其重权,由此开启川督、将军共治川省的政治结构。乾嘉之际,二者能够在政务和战事中积极配合,为巩固西南边疆的统治发挥了作用。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成都满营的战力亦日渐衰颓,... 乾隆年间,在清廷绥定大小金川战役后,特设成都将军一职,并赋予其重权,由此开启川督、将军共治川省的政治结构。乾嘉之际,二者能够在政务和战事中积极配合,为巩固西南边疆的统治发挥了作用。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成都满营的战力亦日渐衰颓,加之将军与川督在职权划分上的模糊,以致在川省政务运作中川督逐渐势大。光绪年间,川督鹿传霖和成都将军恭寿围绕着瞻对改土归流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背后牵涉出清廷中央与西南诸省各官员之间的诸多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将军 四川总督 瞻对 互相掣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瞻园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及展望
8
作者 殷晓彤 《西北园艺》 2025年第9期42-46,共5页
瞻园,虽几经兴废,如今依然以“金陵第一园”名噪江南,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品。为深入发掘瞻园古典园林营建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剖析瞻园园林植物与建筑、山石、园池之间的造景手法,解读植物景观所表达的历史文... 瞻园,虽几经兴废,如今依然以“金陵第一园”名噪江南,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品。为深入发掘瞻园古典园林营建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剖析瞻园园林植物与建筑、山石、园池之间的造景手法,解读植物景观所表达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研究可见:瞻园植物景观特色突出,园林植物与瞻园独具特色的山水和建筑布局相融合,依势而植,步移景异,情趣自然,并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时期古典园林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也为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历史园林的保护与管理、积极探究园林美好生活提供创新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造景 古典园林 传承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瞻园
9
作者 苏游 《农家致富》 2025年第3期64-64,共1页
景点介绍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位列江南四大名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瞻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 景点介绍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位列江南四大名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瞻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典园林 明太祖朱元璋 南京市秦淮区 景点介绍 四大名园 假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赏冬?——南京瞻园西假山明代暖亭形制研究
10
作者 郭华瑜 吴佳艳 胡占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137,共7页
南京瞻园西假山为明代遗构,据传假山山洞内有一供暖火房,与西假山顶原有铜亭配套。但查诸历代史籍图册,均无暖亭图像资料与之印证。现存西假山顶部扇亭为20世纪50—60年代刘敦桢先生主持瞻园修缮时重建,位置与原山顶亭址相当。笔者借主... 南京瞻园西假山为明代遗构,据传假山山洞内有一供暖火房,与西假山顶原有铜亭配套。但查诸历代史籍图册,均无暖亭图像资料与之印证。现存西假山顶部扇亭为20世纪50—60年代刘敦桢先生主持瞻园修缮时重建,位置与原山顶亭址相当。笔者借主持瞻园西假山修缮之机,对几近塌毁的建筑遗址开展充分探查与测绘研究,发现并判断现瞻园西假山内坍塌淤塞的砖构设施应是明万历时期所建之供暖火房,以烟道供暖、地面辐射、铜柱散热方式为山顶暖亭提供热源。这一供暖方式体现了明代江南王公园林受北方取暖文化影响,在重要观景建筑营造上采取极其奢华建造方式的园林建筑案例,并且也因靡费过度在清初即被弃用。暖亭体系虽未能成为江南地区之后园林建筑的一种范式,但其性质的特殊性及其小冰河时期在明初江南的出现仍给人们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以现状勘察为基础,结合历史图像、文献资料,对瞻园西假山暖亭一组建筑形制进行复原研究,以期充分揭示这组独特的园林建筑遗产特色,并对其修缮保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南京 西假山 供暖火房 暖亭 形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意营造:刘敦桢瞻园叠山的当代实践
11
作者 张梓墨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2,共8页
【目的】“画意营造”的造园理念确立于晚明时期,在当代风景园林实践重视延续传统营园智慧的背景下,仍具有应用价值。20世纪50—60年代刘敦桢主持的南京瞻园整修设计,是一次高水准的当代“画意”造园实践,尤其体现在假山部分。【方法】... 【目的】“画意营造”的造园理念确立于晚明时期,在当代风景园林实践重视延续传统营园智慧的背景下,仍具有应用价值。20世纪50—60年代刘敦桢主持的南京瞻园整修设计,是一次高水准的当代“画意”造园实践,尤其体现在假山部分。【方法】结合文档搜集法和实地观察法,梳理刘敦桢瞻园“画意”叠山设计的生成过程。【结果】北假山整修参考了画家阎次平的小斧劈皴和倪瓒的折带皴,并借鉴画论营造出高远、深远的画意空间;南假山设计融合了马远和黄公望的画风,通过山池形态和细部叠石营造出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西假山溪涧叠石采用黄公望的披麻皴法,呈现圆润柔和的美感。【结论】刘敦桢的“画意”叠山实践,探索了对石料运用和风格选择的综合调配,为当代造园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当代造园实践 画意叠山 技法与理论 刘敦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瞻园植物造景浅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存琛 丁彦芬 陆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2301-12303,共3页
分析了瞻园造景特征,即:植物搭配倚山傍石、植物营造空间对照强烈、植物配置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小中见大、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植物季相变化明显、香花植物多有运用。并指出了瞻园植物造景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植物造景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微气候营造——以瞻园为例 被引量:34
13
作者 熊瑶 金梦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39,共5页
以瞻园为例,探究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中,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风速、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气象元素的分布情况。在遵循气候适应性理念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各要素密度、布局形式以及要素间的组合方式与冬季增温、避风、增湿,夏季降温、通风等... 以瞻园为例,探究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中,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风速、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气象元素的分布情况。在遵循气候适应性理念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各要素密度、布局形式以及要素间的组合方式与冬季增温、避风、增湿,夏季降温、通风等微气候营造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地解读传统私家造园对微气候环境优化和改善的具体理法,尤其为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小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设计及空间组织提供设计策略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微气候 江南古典园林 空间形态 气候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瞻园假山的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青萍 毛清 贾星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47,共6页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典园林 植物 空间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与发展前瞻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啸峰 凌均卫 邬力祥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7,共4页
大学的改革创新当以坚守其赖以安身立命的大学精神和作为"大学人"强旺生命的内在灵魂作为逻辑起点,应当继承和坚守这些不可丢失的大学优秀传统;大学改革创新的前瞻趋势包括:大学教育宗旨将向人文回归,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 大学的改革创新当以坚守其赖以安身立命的大学精神和作为"大学人"强旺生命的内在灵魂作为逻辑起点,应当继承和坚守这些不可丢失的大学优秀传统;大学改革创新的前瞻趋势包括:大学教育宗旨将向人文回归,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将经多种探索实践而出现重大突破,大学教学内容将由以专业知识为主转向以思维方式与探究方法的训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创新 逻辑起点 发展前 发展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典赤·瞻思丁与哈剌鲁部主阿儿思兰汗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毓骧 温琪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20-124,共5页
纳为信《元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世家》提出"赛、阿同人论"观点,从元明文献中难寻找到确凿证据,无论是两人的生死年限、历滇、仕途、墓葬遗址等各有差异,两人不是同一个人,应均为元朝在云南的回回人重臣。
关键词 赛典赤·思丁 蒙古族 哈刺鲁部 阿儿思兰汗 生死年限 墓葬 元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大夫凡伯《瞻卬》创作时世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炳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2,共5页
从诗歌文本入手,通过对诗歌所描写的亡国之象、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哲夫”与“哲妇”为周幽王及其宠妃 褒姒及周幽王友戎狄、仇诸侯等问题的分析,并以《瞻卬》与《召旻》两诗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不同为佐证,详细论证了《瞻卬》... 从诗歌文本入手,通过对诗歌所描写的亡国之象、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哲夫”与“哲妇”为周幽王及其宠妃 褒姒及周幽王友戎狄、仇诸侯等问题的分析,并以《瞻卬》与《召旻》两诗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不同为佐证,详细论证了《瞻卬》一诗的具体创作年代为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后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前,即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而《板》与《召旻》才是周幽王九年( 前773年)至十一年(前771年)之间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创作年代 考证 《召旻》 《板》 古代文学研究 周朝 凡伯 社会同实 诗歌 文本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瞻礼单述论:兼说西历的东传
18
作者 康志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瞻礼单(liturgical calendar or ordo)是以公历的形式记载天主教会全年礼仪的日历,因里面标注着天主教的主日、节日、守斋日、圣人纪念日,方便基督徒参加教会礼仪而得名。瞻礼单在明朝末年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在以后的传播中,这一西... 瞻礼单(liturgical calendar or ordo)是以公历的形式记载天主教会全年礼仪的日历,因里面标注着天主教的主日、节日、守斋日、圣人纪念日,方便基督徒参加教会礼仪而得名。瞻礼单在明朝末年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在以后的传播中,这一西洋年历不仅在教会内使用,也逐渐被中国社会所认识。本文主要对瞻礼单的传入、制作、功用以及国人对西历的理解诸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寻觅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 礼单 西历的东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精英与边疆法律秩序:以民国时期瞻化县抢劫案件的司法处理为中心
19
作者 罗波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3期80-91,155,共13页
对国家边疆法制建设而言,如何发挥传统精英在法律秩序中的作用是一个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从民国时期康区瞻化抢劫案件的司法实践来看,传统藏族精英协助司法机关进行案件侦查、参与案件的调解及审理、插手判决的司法执行,并积极协调与司... 对国家边疆法制建设而言,如何发挥传统精英在法律秩序中的作用是一个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从民国时期康区瞻化抢劫案件的司法实践来看,传统藏族精英协助司法机关进行案件侦查、参与案件的调解及审理、插手判决的司法执行,并积极协调与司法机关、抢劫者等主体的关系。他们的参与促进了案件处置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纠纷的解决与社会秩序的恢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法律功能的实现,但也给国家边疆法制建设带来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精英 边疆法律秩序 司法实践 抢劫案件 化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地区古典园林冬季微气候改善策略——以南京瞻园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梦玲 熊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1期133-137,共5页
为探究江南地区古典园林内不同类型空间对冬季微气候的改善效果,以南京瞻园为研究对象,按封闭性在瞻园内选取典型的3类空间(开敞性、半开敞性、封闭性),共设置10个测点,在2016年1月19、20、21日连续3 d对瞻园内微气候进行了空气温度、... 为探究江南地区古典园林内不同类型空间对冬季微气候的改善效果,以南京瞻园为研究对象,按封闭性在瞻园内选取典型的3类空间(开敞性、半开敞性、封闭性),共设置10个测点,在2016年1月19、20、21日连续3 d对瞻园内微气候进行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微气候因子的现场实测,以总结江南地区私家造园在冬季对微气候环境改善的具体理法。结果表明:园林中的水体对微气候的优化效果最为明显,植物配置对微气候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风速及湿度上。通过分析冬季瞻园各空间内的实测数据,提出对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微气候 江南地区 古典园林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