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波变换拟瞬时吸收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西文 杨孔庆 +6 位作者 杨午阳 苏明军 周嘉玺 王娟 双道学 罗立军 郭保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205-209,共5页
本文提出了小波域分频计算瞬时振幅 ,用瞬时振幅的高、低频之比计算拟吸收系数。该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局部化特性好的特点 ,计算出的拟瞬时吸收系数不存在平均效应 ,准确地刻画出每一砂层高频衰减特征 。
关键词 小波变换 瞬时吸收系数 计算方法 应用 瞬时振幅 油气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吸收率检测与高频噪声的剔除 被引量:6
2
作者 凌云 俞寿朋 周熙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75-787,796,共14页
在高分辨率处理过程中,由于地震数据记录中存在着一类并不被人们十分注意的、但影响却十分严重的高频噪声,使得高分辨率处理结果陷入一种“混沌”状态(即一种发散和低信噪比状态)。为此,本文仔细分析和研究了这类噪声产生的物理机... 在高分辨率处理过程中,由于地震数据记录中存在着一类并不被人们十分注意的、但影响却十分严重的高频噪声,使得高分辨率处理结果陷入一种“混沌”状态(即一种发散和低信噪比状态)。为此,本文仔细分析和研究了这类噪声产生的物理机制和原因,并提出瞬时吸收率检测与高频噪声剔除的方法。这种去噪方法可以尽可能地保持有效信号,同时又尽量剔除这类有害的高频噪声。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高分辨率处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处理 瞬时吸收 高频噪声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时窗的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显文 范廷恩 +2 位作者 胡光义 高云峰 王宗俊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地层吸收特性是识别储层含油气性的有效指标之一。考虑到含油气地层具有低频的地震反射特征,将局部频率算法引入到吸收分析技术中,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时窗的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AWEA)。算法实现分为3步:①基于正则化反演算法计算目标储... 地层吸收特性是识别储层含油气性的有效指标之一。考虑到含油气地层具有低频的地震反射特征,将局部频率算法引入到吸收分析技术中,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时窗的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AWEA)。算法实现分为3步:①基于正则化反演算法计算目标储层地震记录的局部频率,进一步计算自适应时窗;②对于每个样点,利用复赛谱技术计算时窗内的瞬时子波频谱;③对频谱高频段和低频段进行非线性反演,计算高、低频吸收因子。采用含气砂体模型测试分析了AWEA算法的抗噪性;通过某气藏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试验,对比分析了AWEA技术与常规吸收分析技术在强、中、弱振幅型气层预测中的应用效果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时窗 瞬时子波吸收分析 复赛谱技术 吸收因子 油气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介质理论检测页岩裂缝及其油气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煜伟 吕宗刚 +2 位作者 彭海润 王琳 李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8-657,共10页
尝试用双相介质BISQ理论,在叠后地震数据上计算以频率为自变量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用瞬时谱的频散和衰减信息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用迭代优化方法设计频宽为2Hz的25个分频算子,用分频算子对地震数据分频,用复数道分析技术对所有... 尝试用双相介质BISQ理论,在叠后地震数据上计算以频率为自变量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用瞬时谱的频散和衰减信息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用迭代优化方法设计频宽为2Hz的25个分频算子,用分频算子对地震数据分频,用复数道分析技术对所有分频道进行"三瞬"计算,集合成瞬时振幅谱、瞬时频率谱、瞬时相位谱,用这3个瞬时谱计算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计算结果表明:在瞬时吸收谱的低频段可见到强吸收被弱吸收封闭的异常特征,在瞬时频散谱上伴有频散突变异常特征,两种异常共同构成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的标志。用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的衰减和频散的异常特征对8口已知井页岩储层的检测结果与钻井吻合。基于双相介质BISQ理论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可预测油气分布范围,提供钻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裂缝 双相介质 瞬时频散谱 瞬时吸收 频率 油气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分子振动态与铯分子基态碰撞中转动-振动能量转移 被引量:1
5
作者 仲崇玉 王淑英 +5 位作者 刘静 王倩 朱永乐 阿布都艾尼·由力瓦斯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3-927,共5页
利用受激拉曼泵浦将H2激发到v=1,J=3态,研究了H2(1,3)态与Cs2分子碰撞(1,3)态的弛豫及Cs2(X1∑+g)振动态的激发过程.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检测H2的振转态分布,由CARS峰值得到密度比[H2(1,3)]/[H2(0,3)]和[H2(1,1)]/[H2(1,3... 利用受激拉曼泵浦将H2激发到v=1,J=3态,研究了H2(1,3)态与Cs2分子碰撞(1,3)态的弛豫及Cs2(X1∑+g)振动态的激发过程.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检测H2的振转态分布,由CARS峰值得到密度比[H2(1,3)]/[H2(0,3)]和[H2(1,1)]/[H2(1,3)],由H2(ν=0)振转态的Boltzmann分布确定H2(0,3)的密度,由此得到[H2(1,3)]和[H2(1,1)]态的密度.激光诱导荧光光谱(LIF)确定被碰撞激发的Cs2(X1∑+g,ν″=11-15)各态.利用单模半导体激光作瞬时光吸收,对于ν″=11,12,13,14和15,积分吸收系数(单位:106cm-1s-1)分别是6.5,7.9,7.0,6.1和4.7,结合H2(1,3)的密度,得到H2(1,3-Cs2(X1∑+g,ν″)的转移速率系数,对于ν″=11-15,分别是(单位:10-13cm3s-1)1.4±0.6,1.7±0.7,1.5±0.6,1.3±0.5和1.0±0.4.利用吸收线Doppler增宽测量分别得到了Cs2(X1∑+g,ν″=11-15)的平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振动能量转移 受激拉曼泵浦 CARS 多普勒线型 瞬时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5P)与H_2的反应碰撞和电子-振动能量转移
6
作者 李佳灵 张文军 +3 位作者 封丽 刘静 戴康 沈异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9-594,共6页
K(5P)与H2反应生成KH(v″=0-3)振动态,测量了各振动态的转动分布,转动玻尔兹曼温度为455K,而振动温度为1604K,这个接近池温的转动温度和很高的振动温度是共线碰撞机制的有力证据.利用高分辨率瞬时吸收技术得到各振动能级上转动态的布居... K(5P)与H2反应生成KH(v″=0-3)振动态,测量了各振动态的转动分布,转动玻尔兹曼温度为455K,而振动温度为1604K,这个接近池温的转动温度和很高的振动温度是共线碰撞机制的有力证据.利用高分辨率瞬时吸收技术得到各振动能级上转动态的布居分布,从而得到反应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对于v″=0、1、2、3,分别为(3.45±0.86)×10-13、(1.35±0.34)×10-13、(6.28±1.57)×10-14和(2.35±0.59)×10-14cm3s-1.同时研究了K(5P)-H2的电子-振动能量转移,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探测H2的振动态分布.扫描CARS谱发现v=1、2、3上有布居.由CARS峰值得到H2(0,1)、(1,1)、(2,1)、(3,1)和(3,3)布居之比.H2(0,1)布居由450K的转动分布得到,因而得到(1,1)、(2,1)、(3,1)和(3,3)态的布居,从而获得K(5P)-H2(1,1)、(2,1)、(3,1)和(3,3)的电子-振转速率系数分别是(1.1±0.3)×10-13、(9.3±2.5)×10-14、(4.2±1.1)×10-14和(3.8±1.0)×10-14cm3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制 电子-振动能量转移 高分辨率瞬时吸收 玻尔兹曼分布 K(5P)+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气藏预测识别技术——以陈家庄凸起陈气12井区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唐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4,共3页
针对目前胜利油区浅层气藏预测亮点技术存在的多解性和假亮点等问题,以陈家庄凸起陈气12井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浅层气藏预测识别技术研究。在进行叠后地震相关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首先利用相干体分析技术和属性提取分... 针对目前胜利油区浅层气藏预测亮点技术存在的多解性和假亮点等问题,以陈家庄凸起陈气12井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浅层气藏预测识别技术研究。在进行叠后地震相关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首先利用相干体分析技术和属性提取分析技术进行河道砂体检测,然后综合利用瞬时子波能量吸收技术和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对检测出的河道砂体进行含气性检测,识别出水层引起的假亮点。陈气12井区的含气性检测结果与实钻井情况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岩性气藏 沉积相 相干体 瞬时子波能量吸收 属性分析 假亮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