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进料频率对丙酸产甲烷菌群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明涛 杨津津 +6 位作者 李绍康 侯军华 常根旺 钟根茂 周子粲 周继红 李翔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02-2813,共12页
针对厨余垃圾在低频进料模式下进行厌氧消化过程中易积累丙酸导致系统失稳的问题,以丙酸钠为唯一碳源,在不同进料频率(R1、R2、R3和R4四组试验,分别为每天、每2 d、3 d和4.5 d进出料100、200、300和450 mL)下采用半连续进料模式驯化富... 针对厨余垃圾在低频进料模式下进行厌氧消化过程中易积累丙酸导致系统失稳的问题,以丙酸钠为唯一碳源,在不同进料频率(R1、R2、R3和R4四组试验,分别为每天、每2 d、3 d和4.5 d进出料100、200、300和450 mL)下采用半连续进料模式驯化富集丙酸产甲烷菌群,探究不同进料频率对厌氧消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产气量、TA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等组分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分析不同进料频率下厌氧消化系统累计产甲烷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每3 d进料频率系统能够克服较大的丙酸负荷〔1.5 g/(L·d)期间〕冲击,平均日产甲烷量为409.82 mL,优于其他进料频率。比较各组模拟的动力学特性发现,在参数研究范围内,丙酸厌氧消化系统迟滞时间随着进料频率的升高而减小。不同进料频率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在第60天时R1、R2、R3和R4四组中具有丙酸氧化功能的菌属的相对丰度从5.19%分别增至13.55%、13.64%、9.31%和8.41%,氢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culleus在R1、R2、R3和R4四组厌氧消化系统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3.63%、29.96%、41.77%和41.47%。研究显示,与每天进料频率的厌氧消化系统相比,每2 d、每3 d和每4.5 d进料频率的系统在较大丙酸瞬时负荷冲击下均有效地促进了丙酸产甲烷菌群的富集和保留,且综合评估后,每2天或每3天进料系统的促进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进料频率 瞬时丙酸负荷 丙酸产甲烷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