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剥离涂层下含缺陷管道腐蚀规律的瞬态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李雷 孙东旭 +2 位作者 柴玉莹 谢飞 吴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239,共9页
为研究剥离涂层下含缺陷的金属管道缝隙腐蚀问题,建立了一个充分考虑缝隙内溶液传质过程、电位梯度变化和电中性原则等影响的二维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施加阴极保护对含缺陷金属管道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瞬态条件下缺陷内溶液... 为研究剥离涂层下含缺陷的金属管道缝隙腐蚀问题,建立了一个充分考虑缝隙内溶液传质过程、电位梯度变化和电中性原则等影响的二维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施加阴极保护对含缺陷金属管道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瞬态条件下缺陷内溶液的溶解氧含量、离子浓度和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35 h前阴极保护电位无法完全保护缝隙内的缺陷,且缺陷处的电位差随着与缝口距离增加逐渐减小;在缺陷处电迁移传质和溶液浓度梯度影响离子的扩散,使阳离子向缺陷内、阴离子向缺陷外运动;还原反应导致溶液的电导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但随缝隙深度增加而降低,在缺陷底部的电导率略高于缺陷口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腐蚀 阴极保护 缺陷 瞬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冲程发动机扫排气道 -缸内系统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蒋炎坤 钟毅芳 +2 位作者 罗马吉 藏成 陈国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对倒拖工况下的 K10 0二冲程摩托车汽油机扫排气道 -缸内系统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计算发现 ,整个扫气阶段的缸内流场是由三维回流组成的。扫排气道 -缸内系统流场是扫气气流以射流形式从周向与缸内气体混合并同时以类... 对倒拖工况下的 K10 0二冲程摩托车汽油机扫排气道 -缸内系统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计算发现 ,整个扫气阶段的缸内流场是由三维回流组成的。扫排气道 -缸内系统流场是扫气气流以射流形式从周向与缸内气体混合并同时以类似环抱的形式将废气向排气口推挤 ,前者类似于“完全混合”,后者类似于“完全置换”。计算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冲程发动机 三信瞬态数值模拟 排气道缸内系统 汽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进气流动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马吉 黄震 +1 位作者 陈国华 蒋炎坤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83,共6页
采用任意拉格朗日 -欧拉法 (ALE法 )和所提出的动态网格生成新方法 ,实现了车用发动机进气流动过程的三维瞬态可压缩湍流数值模拟 ,湍流模型采用经压缩修正的k ε双方程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了发动机进气过程的三维瞬态流动特性 。
关键词 三维瞬态数值模拟 进气过程 车用发动机 ALE法 流动 进气系统 k-ε双方程模型 湍流模型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充水工况下气液两相流瞬态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4
作者 袁文麒 刘遂庆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9-715,共7页
结合k-ε湍流模型,对三维管道充水过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建立了管道充水过程液相体积分数与时间的数学模型,并对两相流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能量损耗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充水过程中存在分层、段塞、气团、气泡流;气体... 结合k-ε湍流模型,对三维管道充水过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建立了管道充水过程液相体积分数与时间的数学模型,并对两相流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能量损耗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充水过程中存在分层、段塞、气团、气泡流;气体在管道中以气团、气泡流流型向下游管网流动;气液两相流造成的能量损耗大于单相流,两相流能量消耗增大的原因是存在气液相间相互作用以及流体与管壁摩擦系数的增大;倾斜下降管道剖面水平方向轴向流速对称分布;垂直方向靠近管道顶部与底部分别出现气、液相轴向流速峰值,气液交界处轴向流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水管道 气液两相流 VOF模型 瞬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idgman法晶体生长的瞬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斌 陈文斌 +1 位作者 沈定中 任国浩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6-549,共4页
采用变形有限元法对坩埚下降法晶体生长过程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对随下降距离生长位置、生长速度、界面位置处的法线方向温度梯度和凹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说明,将生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晶体生长条件一直处... 采用变形有限元法对坩埚下降法晶体生长过程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对随下降距离生长位置、生长速度、界面位置处的法线方向温度梯度和凹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说明,将生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晶体生长条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因而晶体的质量也在整块晶体中呈现一定的波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生长 BRIDGMAN法 瞬态数值模拟 坩埚下降法 变形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网格的罗茨式动力机容腔流动瞬态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艳军 王敬 +3 位作者 高静 孟召宗 高楠 刘伟玲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9-94,共6页
为准确研究罗茨式动力机在旋转工作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基于非结构动网格技术,模拟罗茨式动力机容腔内部实时工作过程,进行了三维瞬态湍流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容腔内部瞬时压力场与速度场的变化规律。仿真模拟结果与计算理论数据的对比结果... 为准确研究罗茨式动力机在旋转工作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基于非结构动网格技术,模拟罗茨式动力机容腔内部实时工作过程,进行了三维瞬态湍流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容腔内部瞬时压力场与速度场的变化规律。仿真模拟结果与计算理论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准确反映罗茨式动力机的基本工作过程,随后实验平台的搭建与测试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罗茨式动力机内部流场的动态变化中,动网格技术可以实现较好的模拟,从而为罗茨式动力机内部结构优化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并且该技术可成为流体机械和能源回收研究方向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减少试验的不确定性并提高试验的准确性,从而节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式动力机 流场 动网络技术 瞬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充气排液工况下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姜俊泽 张伟明 李正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3-388,共6页
为了获得管道充气排液过程的两相流动状态,采用VOF模型对管道充气排液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考虑了液体表面张力、壁面粘附力,流体粘度,管壁粗糙度以及气体可压缩性效应,并采用结构化网格和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两相界面进行了... 为了获得管道充气排液过程的两相流动状态,采用VOF模型对管道充气排液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考虑了液体表面张力、壁面粘附力,流体粘度,管壁粗糙度以及气体可压缩性效应,并采用结构化网格和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两相界面进行了跟踪,观察了这一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混合及界面变化过程,分析了充气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管道内压力分布、气相体积分数、管流摩阻和能量交换情况,得到了这一工况下气液两相的流动特征。模拟结果也表明,在进行适当的网格划分和参数设置,VOF模型可以用于非自由表面的有压流动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充气排液 气液两相流 VOF模型 瞬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复合燃烧发动机进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8
作者 王维强 高欣 +2 位作者 丁攀 周吉伟 张光德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3-468,共6页
为研究二甲醚和柴油复合燃烧时二甲醚与空气的预混特性,在某直喷柴油机上进行发动机进气过程的三维瞬态数值模拟。运用Fluent软件的动网格技术,分析发动机不同转速条件下气道-气门-缸内的压力、流速和湍流动能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情况,并... 为研究二甲醚和柴油复合燃烧时二甲醚与空气的预混特性,在某直喷柴油机上进行发动机进气过程的三维瞬态数值模拟。运用Fluent软件的动网格技术,分析发动机不同转速条件下气道-气门-缸内的压力、流速和湍流动能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进气系统的改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发动机 二甲醚(DME) 复合燃烧 预混 进气过程 湍流动能 三维瞬态数值模拟 动网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污垢热阻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林冠堂 黄思 +2 位作者 易天坤 陈建勋 杨宁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1-276,共6页
选取一常用的管壳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管程壳程介质分别为常温循环水与高温减顶气。在操作工况下研究了管程内外污垢的对流和热传导热阻,分别建立了无污垢、管内有污垢、管外有污垢和管内外均有污垢等4种情形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在ANSYS... 选取一常用的管壳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管程壳程介质分别为常温循环水与高温减顶气。在操作工况下研究了管程内外污垢的对流和热传导热阻,分别建立了无污垢、管内有污垢、管外有污垢和管内外均有污垢等4种情形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在ANSYS Workbench平台进行了瞬态热分析数值模拟,得到了管程内外污垢对换热器热通量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污垢不能降低管内、外的对流换热系数,但污垢显著增大了换热器管程内外的热传导热阻。由于管材与污垢导热系数的差别较大,有污垢的管道一侧的温度梯度较大。无污垢管程热通量值比有污垢管程热通量值高出数倍甚至一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污垢热阻 传热分析 瞬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火花塞小型内燃机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薛松 王显会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2年第1期42-44,46,共4页
以某小型汽油发动机为对象,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双火花塞改造。建立了三维几何模型,并对进气、压缩和燃烧的过程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双火花塞后放热率增大,缸内峰值压力对应的曲轴转角提前,缸内平均温度增大,提... 以某小型汽油发动机为对象,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双火花塞改造。建立了三维几何模型,并对进气、压缩和燃烧的过程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双火花塞后放热率增大,缸内峰值压力对应的曲轴转角提前,缸内平均温度增大,提高了燃烧效率;NOx的排放略有增加,但依然满足相关排放法规。采用双火花塞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爆震,因此可以采用更大的压缩比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火花塞 汽油机 瞬态数值模拟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非对称异步排气涡旋压缩机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雪辉 张志远 +3 位作者 李昊 何鸿斌 刘伟 刘伟康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33-1440,共8页
传统非对称涡旋压缩机的2组工作腔内容积比不相等,会导致压缩时的压力不对称现象严重,同时使得排气损失和排气脉动增加。为此,针对一种等内容积比的非对称异步排气涡旋压缩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非对称涡旋压缩机的几何模型... 传统非对称涡旋压缩机的2组工作腔内容积比不相等,会导致压缩时的压力不对称现象严重,同时使得排气损失和排气脉动增加。为此,针对一种等内容积比的非对称异步排气涡旋压缩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非对称涡旋压缩机的几何模型,对非对称异步排气涡旋结构的构造原理进行了公式推导,分析了其工作腔的容积变化状况;然后,对该结构的流体域进行了结构化网格划分,并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研究了腔内压力场、温度场、速度场的分布特性;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将该非对称异步排气涡旋压缩机与传统非对称涡旋压缩机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非对称异步排气结构的腔内流场均呈非对称分布,同一工作腔的压力场较为均匀,2组工作腔的排气压差在2%以内,但同一工作腔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受径向间隙影响,其不均匀程度较大;经性能对比,该结构的排气压力损失仅为6.6%,排气温度降低了8.1 K,排气时的脉动强度降低了34.9%,涡旋压缩机排气过程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压缩机 异步排气 径向间隙 排气损失 排气温度 瞬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条件下离心泵内部流态及受力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贵东 王洋 +3 位作者 郑意 马小虎 梁龙一 胡日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9-374,共6页
为研究离心泵在气液两相条件下叶轮内部流态及受力情况,选取一比转数ns=129的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基于CFX软件提供的Eulerian-Eulerian非均相流模型对泵内部流场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初始气相体积分数下叶轮流道内气相体积分数... 为研究离心泵在气液两相条件下叶轮内部流态及受力情况,选取一比转数ns=129的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基于CFX软件提供的Eulerian-Eulerian非均相流模型对泵内部流场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初始气相体积分数下叶轮流道内气相体积分数分布及叶片载荷等物理量变化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叶轮内气体主要集中分布在叶片吸力面区域,出口处则集中分布在流道中间区域,叶轮前盖板区域气相体积分数大于后盖板区域;当初始气相体积分数逐渐增大时,叶轮流道内流动紊乱,气液两相流动的不均匀性加剧,旋涡区域增大;随着初始气相体积分数的增大,叶片进口到靠近出口位置,叶片压力面所受压力载荷相对于吸力面减小得更快,而在出口位置附近叶片吸力面压力载荷减小得更快,叶轮径向力的不平衡性加剧,叶轮所受转矩减小.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在趋势上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气液两相流 瞬态数值模拟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角对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起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圣黄 孙波 +1 位作者 唐琳 丁宋毅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1-179,共9页
在来流Ma3、攻角为10°、8°、6°的条件下,采用动网技术对外二元并联TBCC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流动特性进行瞬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来流在一定攻角条件下,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不起动/再起动存在迟滞现象... 在来流Ma3、攻角为10°、8°、6°的条件下,采用动网技术对外二元并联TBCC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流动特性进行瞬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来流在一定攻角条件下,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不起动/再起动存在迟滞现象,且冲压通道的性能参数存在迟滞回路;来流攻角越大,冲压通道不起动时分流板的位置越靠前,迟滞回路前移,冲压通道出口流量系数整体增大,出口马赫数和总压恢复系数整体减小;冲压通道的等熵极限与Kantrowitz极限内收缩比不一致,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内收缩比变化先后经过2个极限值导致了迟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C进气道 外并联 转换 瞬态数值模拟 动网格 迟滞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进口高度排水管道用涡流装置截流特性模拟与试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光飞 方勇 +3 位作者 吴燕明 程文韬 李桃 李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6-52,共7页
为研究不同进口高度h的涡流截流装置的截流特性,选用瞬态不可压缩流动的N-S方程和重整化群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欧拉模型中的VOF(volume of fluid)法对涡流截流装置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进口高度h对涡流截流装置截流特性、截流效率的... 为研究不同进口高度h的涡流截流装置的截流特性,选用瞬态不可压缩流动的N-S方程和重整化群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欧拉模型中的VOF(volume of fluid)法对涡流截流装置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进口高度h对涡流截流装置截流特性、截流效率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涡流装置内部流场分布特性,同时对涡流截流装置的截流特性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进口高度越小,截流能力越强;涡流截流装置的截流效率,随着高度h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转折点在3h/5~4h/5之间;当进口宽度固定时,为了保证不发生溢流或者堵塞,且能够实现较好截流,涡流截流装置的进口高度应选择4h/5~5h/5之间,此时,涡流装置的进口截面面积大于出口截面面积。涡流截流装置的截流主要是因为在装置内部形成了局部低压,静压力转换为流体运动的动压力,使流体产生高速旋流,发生了旋流截流。该研究可为城市污水截流装置提供新的可选设计方法,降低污水溢流或者内涝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 水利设备 进口高度 瞬态数值模拟 截流特性 内部流动特性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纽扣式压力补偿灌水器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侯加林 张二鹏 +2 位作者 孙宜田 张亮 周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0-108,共9页
针对传统压力补偿灌水器生产工艺复杂、补偿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研究以纽扣式压力补偿灌水器结构为基础进行压力补偿元件的优化与性能分析。基于COMSOL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平台,对灌水器多物理场耦合的瞬态过程进行力学建模与数值模拟,... 针对传统压力补偿灌水器生产工艺复杂、补偿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研究以纽扣式压力补偿灌水器结构为基础进行压力补偿元件的优化与性能分析。基于COMSOL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平台,对灌水器多物理场耦合的瞬态过程进行力学建模与数值模拟,确定了球型限位曲面与空间螺旋副流道配合的最佳构型。以流态指数为目标,针对副流道深度、宽度、副流道螺旋角度、压力补偿元件硬度等关键因素开展了单因素水力性能试验与正交试验,得出流态指数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副流道宽度、压力补偿元件硬度、副流道深度;经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参数为:副流道宽度0.65 mm、副流道深度0.14 mm、压力补偿元件硬度53 HA。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灌水器流态指数为0.067,压力补偿区间为0.075~0.30 MPa,满足流态指数不超过0.1、起调压力不超过0.10 MPa、压力补偿区间大小不小于0.15 MPa的设计要求,压力补偿区间内平均流量为2.32 L/h。研究结果可为灌水器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 优化 压力补偿 水力性能 瞬态数值模拟 双向流固耦合 正交试验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球阀关闭过程水击现象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许文奇 彭利坤 屈铎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0-174,共5页
考虑流体可压缩性,采用FLUENT滑移网格与UDF技术模拟不同关阀规律下球阀关闭瞬态过程,分析不同关阀规律对球阀流场和水击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关阀时,随着关阀时长的增加,最大水击压强逐渐减小且衰减程度递减,相同开度下流场内最... 考虑流体可压缩性,采用FLUENT滑移网格与UDF技术模拟不同关阀规律下球阀关闭瞬态过程,分析不同关阀规律对球阀流场和水击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关阀时,随着关阀时长的增加,最大水击压强逐渐减小且衰减程度递减,相同开度下流场内最大流速递减;当关阀时长为0.3 s时,针对该模型采用"有效时长前20%关阀36°"的两阶段线性关阀规律能有效降低水击压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瞬态数值模拟 球阀关闭规律 水击压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旋流阀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
17
作者 马光飞 丁鹏 +1 位作者 冯新红 方勇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6,共7页
为了研究水力旋流阀在城市管道污水流动中的固液两相流动特性,基于瞬态不可压缩流动的N-S方程和重整化群RNG k-ε湍流模型,耦合颗粒轨迹追踪模型,采用MATLAB编程处理初始边界颗粒分布模型,分析了颗粒质量浓度(5%,10%,15%)对水力旋流阀... 为了研究水力旋流阀在城市管道污水流动中的固液两相流动特性,基于瞬态不可压缩流动的N-S方程和重整化群RNG k-ε湍流模型,耦合颗粒轨迹追踪模型,采用MATLAB编程处理初始边界颗粒分布模型,分析了颗粒质量浓度(5%,10%,15%)对水力旋流阀进出口压降、出口质量流量、内部流场颗粒的运动轨迹分布、颗粒的空间位置及液相速度流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浓度增加,出口质量流量呈现减小趋势(52.2~53.2 kg/s),进出口压降线性增加,颗粒浓度影响水力旋流阀的截流特性;当颗粒质量浓度在15%以内,颗粒在水力旋流阀流场中具有很好的跟随性;通过试验验证发现,水力旋流阀内部产生了绕某一中心旋转的气带,该旋流气带可以作用到水力旋流阀出口管道内部,起到截流作用;水力旋流阀通过特有的气带特性,有利于污水管道截流控制的技术发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阀 颗粒浓度 瞬态数值模拟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ressure fluctuations during unsteady flow for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s 被引量:3
18
作者 裴吉 王文杰 袁寿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017-1024,共8页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er flow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ST k-ω t...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er flow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ST k-ω turbulence model. The distributions of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the impeller and the volute were recorded, and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ensity was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at the design condition,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along the impeller streamline from the leading edge to the trailing edge. In the impeller passage, the intensity near the shroud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near the hub at thc inlet. However, the intensity at the middle passage is almost equal to the intensity at the outlet.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ensity is the highest at the trailing edge on the pressure side and near the tongue because of the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ensity is symmetrical in the axial cross sections of the volute channel. However, this intens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dial distance. Hence,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ensity can be reduced by modifying the geometry of the leading edge in the impeller and the tongue in the volu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ENT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ensity STATISTICS low specific speed centrifugal pu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onvective pore-fluid flow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rocks within upper crust:An overview 被引量:3
19
作者 ZHAO Chong-bin Bruce HOBBS Alison OR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01-514,共14页
Convective pore-fluid flow (CPFF)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generating mineral deposits and oil reservoirs within the deep Earth. Therefor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 Convective pore-fluid flow (CPFF)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generating mineral deposits and oil reservoirs within the deep Earth. Therefor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 that triggers and controls the CPFF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new mineral deposits and underground oil resourc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cience, the CPFF within the upper crust can be treated as a kind of thermodynamic instability problem of pore-fluid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The key issue of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problem is to assess whether a nonlinear thermodynamic system under consideration is supercritical. To overcome limitations of u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dealing with the CPFF problems within the upper crust,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has been broadly employed for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verview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ssociated with solving the CPFF problems in large length-scale geological systems of complicated geometries and complex material distributions. In particular, two kinds of commonly-use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pproaches, namely the steady-state and transient-state approaches, and their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re thoroughly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ctive flow steady-state approach transient-state approach numerical modeling upper crust porous r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