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秒脉冲激光照射下碲镉汞光伏红外探测器的负光伏响应新现象 被引量:7
1
作者 崔昊杨 李志锋 +3 位作者 马法君 胡晓宁 叶振华 陆卫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利用皮秒脉冲激光激发碲镉汞线列探测器上的光敏元,发现光伏响应表现为在最初大约15 ns范围内首先形成一个明显的负光生电压的响应谷,之后才演变为正的光伏响应峰.改变入射激光脉冲的光子能量发现,无论是光子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单光子... 利用皮秒脉冲激光激发碲镉汞线列探测器上的光敏元,发现光伏响应表现为在最初大约15 ns范围内首先形成一个明显的负光生电压的响应谷,之后才演变为正的光伏响应峰.改变入射激光脉冲的光子能量发现,无论是光子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单光子吸收跃迁还是小于禁带宽度的双光子吸收跃迁,器件的光伏响应随时间的演变均表现出类似的规律.用光阑对探测器的受光面积进行限制将使负的光生电压减弱并接近消失.结合探测器线列的电极分布构形,将负光伏响应指认为p-电极的肖特基接触所致.利用该方法有可能对p-电极是否形成欧姆接触进行判定,其灵敏度应远高于常规的电学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脉冲激发 瞬态光伏响应 肖特基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TiO_2纳米粒子表面光生电荷特性与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49
2
作者 张晓茹 林艳红 +2 位作者 张健夫 何冬青 王德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33-2738,共6页
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N掺杂量的TiO2(N-TiO2)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荧光(PL)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以罗丹明B(RhB)和甲基橙(MO)溶液的脱色降解... 以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N掺杂量的TiO2(N-TiO2)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荧光(PL)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以罗丹明B(RhB)和甲基橙(MO)溶液的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分别考察了N-TiO2光催化剂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光催化活性.利用表面光伏(SPV)和瞬态光伏(TPV)技术研究了N-TiO2纳米粒子表面光生电荷的产生和传输机制,并探讨了光生电荷与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N含量的增大,TiO2表面光伏响应阈值红移,可见光部分光电压响应强度逐渐增强,瞬态光伏响应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亦有着不同程度的延迟.这表明适量的N掺杂能够提高TiO2纳米粒子中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相应地延长载流子的传输时间,增加光生电荷的寿命,从而促进其光催化活性;而过量的N掺杂则增加了TiO2纳米粒子中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中心,抑制其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掺杂TIO2 表面 瞬态光伏 生电荷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的光生电荷迁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子亨 王德军 +2 位作者 王平 魏霄 张清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0-314,共5页
利用场诱导光电压谱(简称FISPS)和瞬态光伏(简称TPV)技术研究了TiO2的光生电荷的产生和传输机制.发现光生电荷在体块TiO2上的迁移机制不同于在纳米TiO2上的迁移机制,也不同于在结界面空间电荷区的迁移机制.400℃处理的TiO2颗粒表面具有... 利用场诱导光电压谱(简称FISPS)和瞬态光伏(简称TPV)技术研究了TiO2的光生电荷的产生和传输机制.发现光生电荷在体块TiO2上的迁移机制不同于在纳米TiO2上的迁移机制,也不同于在结界面空间电荷区的迁移机制.400℃处理的TiO2颗粒表面具有大量的表面态,光生电荷被表面态捕获-释放机制控制着光伏行为的过程是慢过程.800℃处理的TiO2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能带结构,光伏响应除了表现带-带跃迁外,还有一个在带边的自由激子带,光生电荷被表面自建场驱动进行传递的过程是快过程.600℃处理的TiO2混晶由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两种构型组成,在两相之间存在着较低势垒的结界面.它的光伏响应受控于两种机制:光生电荷在两相间结界面空间电荷区的传输和在表面自建场驱动下的传输.当激发光强较小时,界面空间电荷区的光生电子由于积累的浓度较小而不能隧穿过结界面,这种场助隧穿只有在外场作用下才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瞬态光伏 生电荷传输 体相 界面 自建场 场助隧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BiVO_4-V_2O_5异质结构光生电荷性质及可见光下表面光电流行为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宇 林申 +1 位作者 张钰 宋溪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99-2404,共6页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花状和球状ZnO微纳材料,并与硝酸铋和偏钒酸铵溶液体系反应构筑了ZnO/BiVO4-V2O5复合体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利用表面光伏(SPV)、表面光电流(SPC)...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花状和球状ZnO微纳材料,并与硝酸铋和偏钒酸铵溶液体系反应构筑了ZnO/BiVO4-V2O5复合体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利用表面光伏(SPV)、表面光电流(SPC)和瞬态光伏(TPV)技术研究了ZnO/BiVO4-V2O5表面光生电荷的产生和传输机制.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在可见区产生了良好的光电响应,获得了较高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光生电荷的寿命也同时增加.在单色弱可见光(波长500 nm)照射下,复合材料产生良好重复性的表面光电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构 表面电流 表面 瞬态光伏 生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Si/PCBM与纳米Si/PCBM有机-无机杂化异质结的对比研究(英文)
5
作者 刘维峰 边继明 +2 位作者 骆瑛琳 乔建坤 赵春一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4-218,共5页
本研究采用平面硅与纳米硅分别与旋涂法生长的[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形成有机–无机杂化异质结,对比研究了两种异质结界面电学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平面Si/PCBM和纳米Si/PCBM两种异质结都表现出明显的整流特性,但相对于平面Si/P... 本研究采用平面硅与纳米硅分别与旋涂法生长的[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BM)形成有机–无机杂化异质结,对比研究了两种异质结界面电学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平面Si/PCBM和纳米Si/PCBM两种异质结都表现出明显的整流特性,但相对于平面Si/PCBM异质结,纳米Si/PCBM异质结有较大的导通电压和较小的电流密度。为了深入研究导致这种差异的相关物理机制,通过阻抗谱(IS)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两种异质结因界面变化而产生的电阻、电容的变化趋势。阻抗测试分析表明,Si/PCBM异质结界面存在的大量缺陷致使寄生效应进一步增大,影响了器件中电荷的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有机异质结 纳米Si/PCBM 阻抗谱 瞬态光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