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与东盟关系:睦邻外交的范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庆四 《国际论坛》 CSSCI 2004年第2期30-34,共5页
冷战结束后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决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 ,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引起世人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睦邻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显。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大手... 冷战结束后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决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 ,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引起世人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睦邻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显。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大手笔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思想的重大举措 ,也是中国要做一个积极负责任大国的具体表现。中国东盟睦邻外交的实施背景是什么、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及其隐含的意义如何 ,无疑是认识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就此做一粗浅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睦邻外交 东南亚国家联盟 成功范例 周边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新发展——睦邻、富邻、安邻
2
作者 于阳 《亚非纵横》 2004年第1期9-12,63,共4页
回望冷战后十几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递进,这三者是同步展开的。也就是说,邻里双方缔造了一个长期的共赢局面。导致这种良性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睦邻外... 回望冷战后十几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递进,这三者是同步展开的。也就是说,邻里双方缔造了一个长期的共赢局面。导致这种良性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睦邻外交的发展。从温家宝总理2003年10月出席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时发表的演讲可以看出,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在"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即"睦邻"、"富邻"和"安邻"。睦邻政策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良好政治关系的催化剂,富邻政策是指中国愿意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安邻政策是指中国通过实施新安全观以起到地区安全稳定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睦邻外交政策 发展 经济 政治 国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后欧盟多边外交的层次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丁银河 张晓京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51,共5页
冷战时期,西欧在两极格局下承担地区性任务,其对外战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冷战后,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过渡。为此,欧盟实施了多边外交战略,在继续把外交重点放在欧洲的同时,欧盟加大了对欧洲... 冷战时期,西欧在两极格局下承担地区性任务,其对外战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冷战后,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过渡。为此,欧盟实施了多边外交战略,在继续把外交重点放在欧洲的同时,欧盟加大了对欧洲以外地区的进取力度,总目标是使欧盟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笔者将欧盟的多边外交战略分成全球、地区和睦邻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多边外交 全球外交 区域外交 睦邻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确立及其中国特色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颖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7,共6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边倒"战略确保了中国北部边界的安全及总体国家安全环境的获得;政权基本稳固后,新中国对周边国家实行了睦邻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前后,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为标志,形成了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边倒"战略确保了中国北部边界的安全及总体国家安全环境的获得;政权基本稳固后,新中国对周边国家实行了睦邻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前后,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为标志,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边倒” 睦邻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边外交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精神与中国的和平外交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亚敏 王以鹏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 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生”思想催生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外交;“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与处事哲学是中国国际秩序战略的哲学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观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念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精神 睦邻外交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及其对解决海疆争端的启示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植荣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3,共5页
冷战结束以来 ,随着我国陆疆问题的基本解决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疆问题却凸现出来。其中 ,南海争端与中日东海钓鱼岛争端一直被视为较为严重的问题。而在南海争端中 ,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与南沙争端又被视为“重中之重”。但是 ,中越北... 冷战结束以来 ,随着我国陆疆问题的基本解决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疆问题却凸现出来。其中 ,南海争端与中日东海钓鱼岛争端一直被视为较为严重的问题。而在南海争端中 ,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与南沙争端又被视为“重中之重”。但是 ,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经过两国政府共同努力 ,终于在 2 0 0 0年圣诞节成功签约 ,2 0 0 4年 6月 2 5日中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生效。睦邻外交战略和两国最高领导人“一锤定音”的高瞻远瞩 ,在中越北部湾谈判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疆问题 北部湾争端 睦邻外交 谈判解决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湄公河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兼论国际水法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雷建锋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8期53-64,共12页
大湄公河资源开发包括水电、航运、矿产、渔业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各流域国单方面开发势必加剧开发的负外部性,使这个流域国的共有资源沦为公共劣品。国际水法理论为化解流域国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协调彼此利益,进而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大湄... 大湄公河资源开发包括水电、航运、矿产、渔业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各流域国单方面开发势必加剧开发的负外部性,使这个流域国的共有资源沦为公共劣品。国际水法理论为化解流域国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协调彼此利益,进而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大湄公河提供了谈判协商的基础。本文认为,各流域国应寻求利益共享和利益共赢机制,达成有约束力的"一揽子"开发治理的框架协议,形成开发治理的内驱动力。积极推动大湄公河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不仅有益于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也是中国睦邻外交内容的丰富与手段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睦邻外交 大湄公河 国际水法理论 合作开发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中国观”的外部干扰变量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刚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共11页
东南亚是中国睦邻友好外交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把东南亚作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核心地缘政治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影响东南亚中国观的外部干扰因素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学者以学... 东南亚是中国睦邻友好外交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把东南亚作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核心地缘政治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影响东南亚中国观的外部干扰因素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学者以学术研究为名,以全方位遏制中国为目的,从各个角度研究西方国家如何诱导东南亚国家遏制中国,达到使东南亚充当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工具之目的。对此,中国应该采取坚定而有效之措施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外部干扰变量 中国观 睦邻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与运作:艰巨性初探
9
作者 沈红芳 《南洋问题研究》 2003年第3期19-25,共7页
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并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与运作的艰巨性与曲折性。文章认为,阻滞10+1谈判与运作的因素主要缘于自由贸易区的参与主体在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机制、生产力要素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并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与运作的艰巨性与曲折性。文章认为,阻滞10+1谈判与运作的因素主要缘于自由贸易区的参与主体在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机制、生产力要素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错综复杂的区域内国际关系。文章还认为,由中国政府率先提出的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的是在21世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实现中国与周边邻国更为密切的“睦邻”关系。为实现10+1对中国政治意义的最大化,文章对规避10+1运作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阻滞因素 睦邻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后中国周边政策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琳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8,共6页
冷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地区政策的地区大国。冷战结束以来,"稳定周边"成为中国首要的对外目标。从历史的维度看,冷战后中国周边政策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期(1989—1995)的中国周边政策表现为全面建交和经济外交;调整... 冷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地区政策的地区大国。冷战结束以来,"稳定周边"成为中国首要的对外目标。从历史的维度看,冷战后中国周边政策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期(1989—1995)的中国周边政策表现为全面建交和经济外交;调整期(1996—2001)的周边外交主要围绕地区重要大国展开,受制于大国关系和大国战略;进入成熟期(2002—)的主要标志是次区域—双边—地区多层政策结构的成型。这一结构的形成与中国的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它不仅体现出国内战略和对外战略的联动性,也说明了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多边合作已成为中国塑造理想地区环境的重要手段。该政策结构能否延续取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走向和周边国家的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周边政策 睦邻外交 次区域-双边-地区多层政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大中政府的荆棘之路
11
作者 金万甲 王剑 《国际展望》 1998年第5期6-9,共4页
2月25日,金大中正式入主青瓦台,成为韩国的第十五届总统。这位曾被韩右派攻击为“左派分子”的资深政治家担任总统,将给韩国带来什么“新思维”,作为跨世纪总统,他将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内外难题,实现其“宏伟政治蓝图”,已成为人们... 2月25日,金大中正式入主青瓦台,成为韩国的第十五届总统。这位曾被韩右派攻击为“左派分子”的资深政治家担任总统,将给韩国带来什么“新思维”,作为跨世纪总统,他将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内外难题,实现其“宏伟政治蓝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选后的韩国内局势仍相当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大中政府 内阁制 新政府 韩元 韩国 睦邻外交 金融危机 货币贬值 美中日俄 资金援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