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丽雅 李厚源 +4 位作者 邹丛光 徐德伟 廖丽萍 余军洁 王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4-780,共7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的发展变化及两者间相互影响。方法:选取1 208名中学生(初一613人,高一595人)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间隔6个月。T1~T3时期分别代表基线、6月、12月时间点。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条目(MEQ-5... 目的:探讨重庆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的发展变化及两者间相互影响。方法:选取1 208名中学生(初一613人,高一595人)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间隔6个月。T1~T3时期分别代表基线、6月、12月时间点。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条目(MEQ-5)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分别测量睡眠时间型和抑郁症状。使用SPSS26.0和Mplus8.3进行分析。结果:T1时期MEQ-5得分低于T3时期得分,T2时期MEQ-5得分低于T1与T3时期得分(F=20.08,P<0.001),提示睡眠时间型在基线后先向夜晚型转变,后向清晨型发展,呈现波动关系。PHQ-9得分3次测量存在差异(χ^(2)/df=9.77/2,P<0.01),但两两比较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滞后模型显示,T_(i)MEQ-5得分负向预测T_(i+1)PHQ-9得分(β_(Ti-Ti+1)=0.12/-0.09,P<0.05)与TiPHQ-9得分负向预测T_(i+1)MEQ-5得分的交叉滞后通径有统计学意义(β_(Ti-Ti+1)=-0.07/-0.11,P<0.05)。结论:青少年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存在一定变化,越倾向于夜晚型抑郁症状发生可能性更高,抑郁症状越严重后续向夜晚型转变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青少年 睡眠时间型 抑郁症状 交叉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