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波睡眠的激素与细胞因子调节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利华 库宝善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0-34,共5页
慢波睡眠(SWS)是最重要的睡眠成分。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腹外侧视前区结节乳头核(VLPOTMN)可能是睡眠觉醒的中枢发生部位。基底前脑吻端前列腺素D2(PGD2)敏感性睡眠促进区(PGD2SPZ)参与睡眠的调控。PGD2延长SWS;前列腺素E2(PGE2)延长觉醒... 慢波睡眠(SWS)是最重要的睡眠成分。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腹外侧视前区结节乳头核(VLPOTMN)可能是睡眠觉醒的中枢发生部位。基底前脑吻端前列腺素D2(PGD2)敏感性睡眠促进区(PGD2SPZ)参与睡眠的调控。PGD2延长SWS;前列腺素E2(PGE2)延长觉醒,抑制SWS和快动眼睡眠(REMS)。SWS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呈负相关,与生长激素的分泌呈正相关。褪黑素(melatonin)对SWS的影响与其降低体温的效应有关。白细胞介素1(IL1)促进SWS的作用可能通过PGD2介导。5HT参与肿瘤坏死因子延长SWS的作用。睡眠觉醒机制的研究进展提示,开发新型选择性延长SWS的药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PGD2激动剂;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影响5HT系统的药物;褪黑素及生长激素等睡眠的生理性调节物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中枢调节 催眠药物开发 激素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邵继红 贺弋 +1 位作者 姬景堂 冯占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6-898,共3页
目的:观察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器质性病变,每天睡眠少于240-300min为主症者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枣花丹合剂组在08:00和19:00时分别服用枣花丹合剂200mL。对照组在08:00和19:00时服同量红糖水... 目的:观察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器质性病变,每天睡眠少于240-300min为主症者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枣花丹合剂组在08:00和19:00时分别服用枣花丹合剂200mL。对照组在08:00和19:00时服同量红糖水,连服4周。睡眠监测的数据包括记录时间、非快动眼睡眠期、快动眼睡眠期、睡眠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比、觉醒比。结果:枣花丹合剂组与对照组相比,夜间睡眠Ⅰ、Ⅱ期减少,Ⅲ、Ⅳ期增加;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总睡眠时间明显增加;SWS睡眠结构比改变.SWS睡眠的连续性好、周期性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枣花丹合剂可以增加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和较好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枣花丹合剂 睡眠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波睡眠的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库宝善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睡眠有3种成分:浅睡眠、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SWS)和快眼动睡眠。提出催眠药物开发新构想,即SWS是最重要的睡眠成分,选择性增加深睡眠的催眠药物最重要,它将对改善失眠,辅助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痴呆症... 睡眠有3种成分:浅睡眠、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SWS)和快眼动睡眠。提出催眠药物开发新构想,即SWS是最重要的睡眠成分,选择性增加深睡眠的催眠药物最重要,它将对改善失眠,辅助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痴呆症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研究进展包括:(1)腹外侧视前区结节乳头体可能是睡眠觉醒的中枢发生部位。基底前脑吻端pGD2敏感性睡眠促进区参与睡眠调节;(2)生长激素释放激素、褪黑激素、pGD2、IL1和腺苷均可增加SWS。本系神经药理研究室关于SWS的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起家兔和大鼠睡眠成分自动分析系统(autoanalysissleepingstagessystems,ASS);(2)利用ASS研究了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胞壁酰二肽、肿瘤坏死因子,以及5HT1A受体激动剂和5HT2受体拮抗剂对睡眠成分的影响;(3)探讨5HT1A受体、REM睡眠和5HT2受体间的关系。近十年睡眠调节的研究进展证明“构想”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提示,在中枢可能存在免疫增强TNF增多5HT更新率增加SWS途径。激动5HT1A自身受体与拮抗5HT2受体有类似效果,二者间有协同作用。开发选择性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睡眠 催眠药 失眠症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脑电图中高频振荡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龚潘 杨志仙 +4 位作者 薛姣 钱萍 杨海坡 刘晓燕 边凯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中高频振荡(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continuous spike-and-wave during sleep,CSWS)患儿中的意义。方法:...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中高频振荡(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continuous spike-and-wave during sleep,CSWS)患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CSWS患儿21例,比较激素治疗前HFOs阳性组和HFOs阴性组以及激素冲击治疗后发作有效组和无效组间患儿的性别、特征年龄、癫痫发作频率及抗癫痫药等电临床资料,分析激素治疗前后EEG中发作间期HFOs和棘波出现情况。结果:激素治疗前,21例患儿中有12例(57%)EEG中记录到HFOs,每人平均43.17/60 s。HFOs阳性组较HFOs阴性组激素治疗前1个月负性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不典型失神发作更频繁(P=0.004)。激素治疗前,共检测到518个HFOs和22 592个棘波,441个(86%)HFOs复合于棘波,且HFOs和棘波的最大波幅呈正相关性(r=0.279,P<0.001)。激素治疗后,HFOs(P=0.002)和棘波(P=0.006)均显著减少,减少的百分比分别为91%(473/518)和39%(8 905/22 592)。13例(62%)激素治疗后3个月内无发作(有效组),另8例仍有发作或复发(无效组)。激素治疗后,有效组HFOs出现率减少100%,棘波减少47%;治疗无效组HFOs出现率减少79%,棘波增加14%。结论:HFO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癫痫发作严重程度,且对激素治疗较棘波更加敏感,与癫痫发作控制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癫痫严重程度和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 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 头皮脑电图 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相关主观认知下降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文依宁 黄惠嫦 赵明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03-1410,共8页
主观认知下降(SCD)通常预示着未来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而睡眠障碍在SCD患者中较常见,并且通常在可检测到的认知变化之前就已表现出来。虽然目前关于睡眠与SCD之间关系以及睡眠相关认知功能退化的基本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主观认知下降(SCD)通常预示着未来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而睡眠障碍在SCD患者中较常见,并且通常在可检测到的认知变化之前就已表现出来。虽然目前关于睡眠与SCD之间关系以及睡眠相关认知功能退化的基本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睡眠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的下降均可能引发认知功能的衰退。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睡眠与SCD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预防和延缓认知下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认知下降 睡眠 睡眠障碍 睡眠片段化 睡眠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旁核促慢波睡眠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秦在训 刘程曦 +1 位作者 罗天元 喻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31-234,共4页
慢波睡眠产生机制不清,目前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大脑内慢波睡眠的触发点及其与觉醒核团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显示前脑和脑干可独立调控慢波睡眠,而且各自的调节存在显著差异。本综述将回顾经典前脑促慢波睡眠神经核团下丘脑腹外侧视前... 慢波睡眠产生机制不清,目前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大脑内慢波睡眠的触发点及其与觉醒核团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显示前脑和脑干可独立调控慢波睡眠,而且各自的调节存在显著差异。本综述将回顾经典前脑促慢波睡眠神经核团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VLPO)的促慢波睡眠作用,并进一步详细阐述新发现的脑干慢波睡眠启动点-面神经旁核(PZ)在慢波睡眠诱发及维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 面神经旁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彭芝琳 郑若颖 +1 位作者 胡晓晴 张丹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9,共13页
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指在睡眠期间,大脑对新学习的信息或技能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强,从而使记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过程。睡眠在将新习得的信息巩固到稳定的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忆类型不同,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作用也有所... 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指在睡眠期间,大脑对新学习的信息或技能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强,从而使记忆更加稳定和持久的过程。睡眠在将新习得的信息巩固到稳定的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忆类型不同,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忆巩固的影响也有差异。在成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年的婴幼儿研究发现,即使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睡眠也具有记忆巩固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后经历睡眠的婴幼儿与那些没有经历睡眠的控制组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婴幼儿在睡眠时,海马、内侧颞叶等与记忆有关的脑区会显著激活,睡眠纺锤波、慢波等脑电特征与婴幼儿记忆巩固效果相关。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入手,介绍婴幼儿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的行为和脑研究的进展,帮助掌握睡眠对婴幼儿学习的记忆巩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睡眠 记忆巩固 睡眠慢波 睡眠纺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质神经集群模型的NREM期睡眠节律仿真研究
8
作者 张瑞 王文华 +1 位作者 李强 潘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6-553,共8页
睡眠是人生命中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根据脑电波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睡眠分为觉醒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其中,NREM期占据整个睡眠过程的主要时长。K-复合波(KCs)和睡眠慢波(SOs)为NREM期的典型节律,其对睡眠... 睡眠是人生命中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根据脑电波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睡眠分为觉醒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其中,NREM期占据整个睡眠过程的主要时长。K-复合波(KCs)和睡眠慢波(SOs)为NREM期的典型节律,其对睡眠具有一定的调节保护作用。该文从计算模型的角度出发,对K-复合波(KCs)和睡眠慢波(SOs)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解释。首先,考虑皮层兴奋性神经集群与抑制性神经集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融入M型钾电流的相关机制,建立一种改进的皮质神经集群模型;其次,采用鞍结分岔和Hopf分岔理论对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实现对K复合波和睡眠慢波的仿真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神经集群模型 K-复合(KCs) 睡眠慢波(SOs) 分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结构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边云 梁伟业 +5 位作者 岳伟华 韩笑乐 林晨 张静 王智雄 马泊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8-214,共7页
目的:系统分析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睡眠结构的特征性改变。方法:使用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和"睡眠结构"(或"睡眠紊乱"或"多导睡眠图"等)在MEDLINE、Embase、Springer、PsychINFO... 目的:系统分析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睡眠结构的特征性改变。方法:使用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和"睡眠结构"(或"睡眠紊乱"或"多导睡眠图"等)在MEDLINE、Embase、Springer、PsychINFO、谷歌学术、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为1980年-2015年,筛选针对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结构特点的对照研究,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使用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用Stata13.0软件完成meta统计分析。结果: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睡眠效率下降,快动眼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1)。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快动眼1期睡眠所占比例增加,4期和慢波睡眠期所占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排除药物的影响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表现为总睡眠时间减少(以慢波睡眠减少为著),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下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睡眠结构 睡眠 认知功能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与其睡眠结构紊乱间的关系 被引量:29
10
作者 徐雁 李舜伟 +1 位作者 黄席珍 从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2-634,共3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认知障碍与其睡眠结构紊乱间的关系。方法所有研究对象(OSAS组:36例,对照组:18例)均进行睡眠多导仪和神经心理测验量表检查,并比较认知功能与睡眠结构间的关...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认知障碍与其睡眠结构紊乱间的关系。方法所有研究对象(OSAS组:36例,对照组:18例)均进行睡眠多导仪和神经心理测验量表检查,并比较认知功能与睡眠结构间的关系。结果OSAS患者视觉再生(用于检测短时记忆能力)和数字符号(用于检测一般学习能力)两项神经心理测验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视觉再生与慢波睡眠长短正相关(r=0.423,P<0.05),数字符号与REM期睡眠长短正相关(r=0.378,P<0.05)。结论OSAS患者短时记忆能力和一般学习能力受损。慢波睡眠和REM期睡眠剥夺可致OSA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认知障碍 REM期睡眠 睡眠 OS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睡眠 被引量:6
11
作者 崔玉鹏 张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69-73,共5页
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方式。运动后的充分恢复是与良好的睡眠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运动又会影响运动后的睡眠.本文就此问题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运动 睡眠 睡眠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研究若干现代理论问题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世熠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9-306,共8页
最近十年间睡眠研究日益引起全世界的重视,除我国等纷纷建立“睡眠研究会”外,并新 建“亚洲睡眠研究会”和“世界睡眠研究联合会”。本文探讨睡眠研究的若干现代理论问题,其 中包括睡眠的核心是深度慢波睡眠问题,睡眠如何受制于“2... 最近十年间睡眠研究日益引起全世界的重视,除我国等纷纷建立“睡眠研究会”外,并新 建“亚洲睡眠研究会”和“世界睡眠研究联合会”。本文探讨睡眠研究的若干现代理论问题,其 中包括睡眠的核心是深度慢波睡眠问题,睡眠如何受制于“24-h昼夜节律”,异相睡眠和觉醒 的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重新评价午睡的重要性,临床睡眠疾患及其对策和介诏内源性促眠物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睡眠 昼夜节律 午睡 睡眠临床 睡眠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睡眠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骆晓峰 陈韩冰 +4 位作者 李靓蕾 王元翊 庄炳徽 黄雅萌 张宸豪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113,共5页
为研究外源性补充褪黑素是否具有改善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试验将3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帕金森模型组及褪黑素补充组,每组10只。埋置脑电及肌电电极进行多导睡眠记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纹状体内神经递质... 为研究外源性补充褪黑素是否具有改善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试验将3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帕金森模型组及褪黑素补充组,每组10只。埋置脑电及肌电电极进行多导睡眠记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纹状体内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帕金森模型组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以及快波睡眠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觉醒时间则明显延长(P<0.05);褪黑素补充组与帕金森模型组相比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显著增加(P<0.05),觉醒时间明显减少(P<0.05),两者快波睡眠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褪黑素补充组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较帕金森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说明外源补充褪黑素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睡眠障碍,这种改变可能是通过提高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褪黑素 大鼠 睡眠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脑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世熠 《心理学报》 1982年第1期19-28,共10页
睡眠和梦被认为是宇宙的奥秘之一。虽然自远古以来,人们一直对占据人类生活1/3左右的睡眠现象发生广泛的兴趣,但直到现在我们对“人(动物)为什么要睡眠?”仍知道得很少(Rechtschaffeffen 1979,Webb 1977等)。
关键词 睡眠 异相睡眠 兴趣 觉醒 意识 动物 化学物质 脑机制 探讨 WE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睡眠的个体发生和发展
15
作者 李德明 《心理科学进展》 1985年第2期59-63,共5页
睡眠现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研究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对睡眠个体发生和发展的描述,而且涉及到睡眠与脑的发育和衰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到对睡眠功能和机理的探讨。本文对有关人类睡眠个体发生和发展的研究... 睡眠现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研究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对睡眠个体发生和发展的描述,而且涉及到睡眠与脑的发育和衰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到对睡眠功能和机理的探讨。本文对有关人类睡眠个体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作一些介绍和探讨。一、人类睡眠的个体发生和婴儿的睡眠业已知道,与睡眠在种族演化上发生很早的现象相似,人类睡眠的个体发生也在很早的时候出现。研究表明,人类胎儿在妊娠24—36周出现明显的觉醒和睡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状态 个体发生 睡眠时间 睡眠 婴幼儿 人类 婴儿 老年人 觉醒状态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剥夺的心理生理影响
16
作者 李德明 《心理科学进展》 1983年第2期24-31,共8页
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两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业已发现睡眠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哺乳类、鸟类、两栖、乃至鱼类。睡眠现象既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广泛存在的,因而我们不准理解为什么对睡眠的探讨和解释自古以来一直是富有吸引力的课... 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两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业已发现睡眠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哺乳类、鸟类、两栖、乃至鱼类。睡眠现象既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广泛存在的,因而我们不准理解为什么对睡眠的探讨和解释自古以来一直是富有吸引力的课题之一。然而,睡眠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生命现象,迄今为止对睡眠的本质仍然了解得很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异相睡眠 生理影响 睡眠 实验研究 正常成年人 精神分裂症患者 心理影响 动物 两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睡眠肽的探论
17
作者 李德明 《心理科学进展》 1986年第2期55-57,共3页
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睡眠包括两种类型的事实业已得到公认。这两类睡眠是慢波睡眠(SWS)和快波睡眠(FWS),通常前者还可称作非快眼动睡眠(NREMS)或同步睡眠,后者还可称作快眼动睡眠(REMS)或异相睡眠(PS)。成年人的慢波睡眠又包括4个分期。... 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睡眠包括两种类型的事实业已得到公认。这两类睡眠是慢波睡眠(SWS)和快波睡眠(FWS),通常前者还可称作非快眼动睡眠(NREMS)或同步睡眠,后者还可称作快眼动睡眠(REMS)或异相睡眠(PS)。成年人的慢波睡眠又包括4个分期。慢波1期的EEG特点是α波降低并呈现若干θ波;慢波2期在θ活动的背景上呈现σ梭形波“K-复合体”波;慢波3和4期的特征是高振幅的δ波,差异是4期的δ波指数较3期更高。快波睡眠的EEG特征与觉醒时相似。两类睡眠是哺乳类普遍具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相睡眠 内源性 快眼动睡眠 睡眠 睡眠 睡眠物质 五十年代 化学物质 两种类型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苷对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睡眠障碍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骆晓峰 李瑶 +1 位作者 胡江 张宸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探讨栀子苷对帕金森病(PD)大鼠睡眠障碍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70只Wistar大鼠,采用6-羟基多巴(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腹腔注射阿卟吗啡诱发旋转实验进行模型鉴定,模型构建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低剂... 目的:探讨栀子苷对帕金森病(PD)大鼠睡眠障碍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70只Wistar大鼠,采用6-羟基多巴(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腹腔注射阿卟吗啡诱发旋转实验进行模型鉴定,模型构建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低剂量栀子苷组和高剂量栀子苷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低和高剂量栀子苷组大鼠给予栀子苷溶液(50或10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采用脑电图(EEG)和肌电图(GME)记录各组大鼠睡眠时间,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和快波睡眠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觉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和高剂量栀子苷组大鼠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及快波睡眠时间延长(P<0.05),觉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和高剂量栀子苷组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栀子苷可改善PD模型大鼠的睡眠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栀子苷 睡眠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对恐惧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婕 张火垠 +1 位作者 李红 雷怡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阻碍...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消退学习受损,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习得 恐惧泛化 恐惧消退 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 睡眠剥夺 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和记忆相互作用的生理基础 被引量:3
20
作者 房季冬 《心理学报》 1984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充足的睡眠对于学习和记忆是十分重要的。业已了解,在睡眠过程中,已经记住的内容很少遗忘。众所周知,记忆和睡眠这些活动是有生理基础的。更引人注目的是,记忆和睡眠的相互作用同样可以找到生理学方面的证据。一方面。
关键词 相互作用 生理基础 快眼动睡眠 生理学 生活经验 证据 儿茶酚胺 睡眠 被动回避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