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 被引量:53
1
作者 王鹏琴 王健 +1 位作者 周鸿飞 李敬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4期700-703,共4页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分为观眼识证和眼针疗法两部分。依据《证治准绳》所载"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分为观眼识证和眼针疗法两部分。依据《证治准绳》所载"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结合《内经》关于眼与脑、脏腑、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及八廓八卦确立了眼周八区十三穴。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提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经络 脏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琳 周鸿飞 董宝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32-2234,共3页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近5年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分别从取穴和临床应用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论: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取穴少、操作简便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大...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近5年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分别从取穴和临床应用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论: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取穴少、操作简便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较少,以及眼针疗法取穴原则、操作手法还需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中风 脑梗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CRP、TNF-α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毛亮 张威 +1 位作者 刘光辉 王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血CRP、TNF-α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2月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均相同,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眼针...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血CRP、TNF-α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2月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均相同,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眼针疗法治疗,持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次数、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aire,SAQ)及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心绞痛类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80.00%(40/50)低于治疗组94.0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时间、心绞痛频率降低,SAQ量表升高;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时间、心绞痛频率较低,SAQ量表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TNF-α、CR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血TNF-α、CRP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仅1例皮肤瘙痒、2例皮下血肿;治疗组2例皮疹现象,2例皮下血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研究无影响。结论采用眼针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冠心病心绞痛 生活质量 CRP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海飞 宋丰军 +1 位作者 李灵浙 方君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体针联合康复...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体针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眼针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善情况以及运动功能、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和神经功能、临床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肌张力改善情况(P<0.05);观察组治疗后BI(82.24±11.63)、FIM(91.71±5.34)、FMA(72.31±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BI(63.15±9.62)、FIM(82.87±3.67)、FMA(61.72±8.14)(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1.46±0.33)、CSI(12.78±1.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NDS(2.47±0.42)、CSI(15.18±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刺激拮抗肌侧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改善神经缺损和临床痉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拮抗肌侧腧穴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对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色氨酸羟化酶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士一 王德山 +1 位作者 王艳杰 刘慧慧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63-2065,共3页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大鼠远端结肠组织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1,TPH1)的表达以及眼针干预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IBS模型组、眼针组,采用束缚刺激与应激刺激相结合...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大鼠远端结肠组织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1,TPH1)的表达以及眼针干预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IBS模型组、眼针组,采用束缚刺激与应激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并进行眼针干预。各组采用Western-Blot法、RT-PCR法检测远端结肠组织中TPH1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BS模型组TPH1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上调;与IBS模型组比较,眼针组TPH1表达下调明显。结论: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PH1表达上调,提示5-HT合成水平提高,可能是结肠组织5-HT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眼针干预可改善IBS大鼠TPH1表达至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色氨酸羟化酶1 5-羟色胺 眼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56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国芹 田树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6-466,共1页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方法:5 6例均以眼针疗法为主,配合体针疗法辅以耳穴贴敷压丸法、配镜矫正。结果:治疗前后视力,屈光度数,并发症的变化,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眼针疗法等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方法:5 6例均以眼针疗法为主,配合体针疗法辅以耳穴贴敷压丸法、配镜矫正。结果:治疗前后视力,屈光度数,并发症的变化,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眼针疗法等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并发白内障 眼针疗法 辅耳穴贴敷压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2期2535-2537,共3页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眼针组既给予药物治疗,又给予眼针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简明精神状态...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眼针组既给予药物治疗,又给予眼针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对比和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眼针组治疗后MMSE评分显著提高(P<0.0 5)。结论:眼针疗法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急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 被引量:9
8
作者 孙丽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9期1950-1952,共3页
系统阐述了目疹疗法的生理与病理学理论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眼针疗法,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逐渐的完善与发展,总结出了现代眼针疗法的取穴原则与诊病特点,证实了眼针疗法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疗法,属于中医学中经络学说新的... 系统阐述了目疹疗法的生理与病理学理论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眼针疗法,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逐渐的完善与发展,总结出了现代眼针疗法的取穴原则与诊病特点,证实了眼针疗法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疗法,属于中医学中经络学说新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理论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洁怡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4-335,共2页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57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眼针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即时止痛以及改善关节功能效果较好,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57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眼针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即时止痛以及改善关节功能效果较好,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眼针疗法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痛风性关节炎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
10
作者 孙丽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1029-1030,共2页
文章系统阐述了眼针疗法理论基础,以及通过作者多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中的实践与观察,证实了眼针疗法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疗法,属于中医学中经络学说新的组成部分,并总结出了现代眼针疗法的护理要点。
关键词 眼针疗法 临床应用 护理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符秋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78-380,共3页
关键词 应用 眼针疗法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疗法为主治疗弱视66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国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1-251,共1页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治疗弱视的疗效。方法 :66例患者均以眼针疗法为主 ,配合体针疗法 ,戴镜遮盖 +精细眼力作业训练。结果 :治疗前后视力 ,屈光度数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该方法是治疗弱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弱视 眼针疗法 体针疗法 戴镜遮盖 精细眼力作业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Ang-1、Tie2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邵妍 王鹏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80-1584,共5页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复制组(80只)。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66只(模型复制80只,失败13只,模型评价1只)随机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头针组(17只);眼针组(16只);眼针运动组(16只)。分别进行头针、眼针及眼针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头针组取穴百会、曲鬓,眼针组取穴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运动疗法组眼针干预同时,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ng-1、Tie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 运动疗法 ANG-1 TI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脑卒中瘫痪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侯本赤 田维柱 王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5期958-959,共2页
目的:观察眼针与中药辨证结合治疗中风瘫痪的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眼针疗法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每日行眼针疗法1次,早晚服中药2次。对照组:单纯使用眼针疗法每日1次。... 目的:观察眼针与中药辨证结合治疗中风瘫痪的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眼针疗法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每日行眼针疗法1次,早晚服中药2次。对照组:单纯使用眼针疗法每日1次。以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评估偏瘫,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偏瘫上、下肢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活动能力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中药疗法更有利于发挥眼针疗法促进脑卒中瘫痪恢复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瘫痪 眼针疗法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森 王鹏琴 罗媛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961-1963,共3页
目的:应用眼针运动疗法进行中风后痉挛的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在本科住院行康复治疗的120例中风恢复期伴有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眼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联合康... 目的:应用眼针运动疗法进行中风后痉挛的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在本科住院行康复治疗的120例中风恢复期伴有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眼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指数(MBI)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缓解程度:显效3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患者痉挛缓解程度:显效23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7.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痉挛程度缓解更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thel指数(MB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患者提高更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可明显缓解中风后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 眼针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眼针穴区与八卦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慧来 海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0-183,共4页
眼针分区定穴的理论基础是基于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八卦和八廓是眼针分区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眼针发展经历了3个方案,从第一方案到第二方案——穴区位置由双眼不对称改进为对称;从第二方案到第三方案——穴区位置改进了22.5°... 眼针分区定穴的理论基础是基于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八卦和八廓是眼针分区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眼针发展经历了3个方案,从第一方案到第二方案——穴区位置由双眼不对称改进为对称;从第二方案到第三方案——穴区位置改进了22.5°的偏差。为探究眼针穴区偏差22.5°的原因,作者追溯了后天八卦的渊源与内涵,拟在厘清眼针穴区与八卦的关系。通过查阅先、后天八卦图,太极图与八卦位置的关系,八卦的特点和研究进展,分析八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将乾宫八卦与后天八卦相结合,从而厘清眼针与八卦的关系。后天八卦在三维空间中是立体的、动态的,在对应人体时也需要重新定位。现行眼针国标的穴区划分更符合《易经》《内经》的理论以及后天八卦在眼区的特点——为离下坎上的后天八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卦 眼针疗法 眼针穴区 易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证采用眼针治疗的近十年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虹苏 周鸿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0,共4页
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以眼针或者眼针配合其他各种疗法治疗痛证的眼针研究文献,从痛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痛证在人体被感知到的产生机理,从眼针疗法八区十三穴分区定位着手,浅析疼痛的古今治疗方法之异同,了解治疗疼痛疾病不止局限于循经取穴... 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以眼针或者眼针配合其他各种疗法治疗痛证的眼针研究文献,从痛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痛证在人体被感知到的产生机理,从眼针疗法八区十三穴分区定位着手,浅析疼痛的古今治疗方法之异同,了解治疗疼痛疾病不止局限于循经取穴以及“阿是穴”等方法,眼针治疗同样有显著效果,该文总结分析了眼针单独诊疗、眼针体针结合诊疗、眼针带针运动诊疗、眼针联合口服中药汤剂诊疗、眼针结合温针灸、雷火灸等特殊疗法诊疗等方面治疗痛证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上下肢痛、头胸腹痛、术后痛等。从而总结得出眼针是一种适应性广泛、治病性广、有效便捷、安全易理解、简便易学、疗效显著的微针疗法,尤其在治疗疼痛疾病等方面已然成为了一种优势治疗手段,值得医者们在临床上强加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痛证 体针 运动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 被引量:35
18
作者 马晴 王鹏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195-197,共3页
目的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收集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带针康复组及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价两组... 目的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收集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带针康复组及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眼针带针康复组治愈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25/30),单纯康复组治愈1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0.0%(18/30)。两组患者治疗后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眼针带针康复组患者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对中风病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吞咽障碍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 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与体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大鼠氧自由基和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邰东梅 马贤德 +6 位作者 潘茜 王莹 于丹 高原 井欢 赵金茹 王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76-1879,共4页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对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血清中SOD和MDA含量以及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眼针治疗CIRI机制与体针的差异。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对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血清中SOD和MDA含量以及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眼针治疗CIRI机制与体针的差异。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 h假手术组、24 h模型组、24 h穴区组、24 h体针组以及24 h穴区外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SOD、MDA的含量,RQ-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脑组织ICAM-1 mRNA以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血清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眼针组与体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针与体针均能改善大鼠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血清中SOD活性升高、MDA明显下降以及脑组织ICAM-1表达下调有关,眼针与体针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体针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与体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3 h脑组织AQP4表达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邰东梅 樊立林 +5 位作者 高原 王莹 潘茜 井欢 于丹 王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7-1330,I0017,I0018,共6页
目的:观察眼针和体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差异的影响,探讨眼针和体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差异。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48只按... 目的:观察眼针和体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差异的影响,探讨眼针和体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差异。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48只按照随机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3 h假手术组,3 h模型组,3 h穴区组,3 h体针组,3 h穴区外组。脑缺血再灌注后3 h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方法测定脑组织AQP4蛋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脑组织AQP4 mRNA表达。结果:穴区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穴区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电镜下体积增大,核大,胞质丰富,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肿胀明显减轻。脑组织AQP4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眼针与体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针与体针均具有改善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脑组织AQP4表达下调有关,眼针与体针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体针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水通道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