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5 位作者 张锡武 陈状 江澈 武肖娜 罗高权 徐承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血流导向装置组(n=21)和传统支架组(n=49),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4.4±1.82)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组、传统支架组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93.3%vs.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导向装置组相较于传统支架组,围手术期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0 vs.6.1%),并且血流导向装置组复发率也低于传统支架组(0 vs.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均可行并且安全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短期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短,但对于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 弹簧圈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随访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修珍 吴日乐 +7 位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冯欣 温小龙 徐文娟 李佑祥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139例患者有眼动脉段动脉瘤149个,动脉瘤径平均为(6.4±0.5)mm。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01个,Solitaire支架32个,Lvis支架4个,Tubridge支架12个。术后即刻影像学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02个(68.5%),Ⅱ级43个(28.9%),Ⅲ级4个(2.7%)。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4.3%),缺血事件4例,其中术后出现肌力Ⅰ级1例,Ⅲ级2例,术后突然出现短暂性患侧失明1例;占位效应导致视力下降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6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29例(92.8%)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共随访135个(90.6%)动脉瘤,其中稳定115个(85.2%),改善11个(8.1%),复发9个(6.7%)。临床随访132例,mRS 0-2分130例(98.5%),mRS 3-6分2例(1.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安全可行,但栓塞效果仍需长期影像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动脉瘤 破裂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3
作者 马倩茹 许娟 +2 位作者 任晋瑞 张雨薇 武妮妮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2,107,共5页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UIA)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临床制订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UI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UIA)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临床制订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UI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40 582例患者。UIA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总体估计发生率为44.2%[95%CI(25.7%,58.7%)]和34.6%[95%CI(24.7%,44.5%)]。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未接受干预、疾病认知水平低、随访时间短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更高(均P<0.05);而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评估结果更接近总体估计发生率。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稳定。结论 UIA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较高,临床护理人员可依据上述危险因素制订干预方案,以防止患者负性心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焦虑 抑郁 发生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祁鹏 杨希孟 +6 位作者 王利军 陆军 王俊杰 胡深 陈鲲鹏 王海峰 王大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1-23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侯晓辉 耿介文 +1 位作者 王思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是常见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该部位动脉瘤与颅底的前床突、硬脑膜环和视神经等结构关系密切,分类多样。该文对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清晰地识别该部位动脉瘤与...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是常见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该部位动脉瘤与颅底的前床突、硬脑膜环和视神经等结构关系密切,分类多样。该文对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清晰地识别该部位动脉瘤与硬脑膜环的关系,进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破裂颅内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状态与焦虑和抑郁水平调查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军 焦菡怡 +3 位作者 关欣 纪媛媛 张娜芹 王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34-638,共5页
目的调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和焦虑、抑郁状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蒙特利... 目的调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和焦虑、抑郁状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认知状态进行评估,并将所有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26例)与认知障碍组(80例)。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所有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应用SPSS 24. 0软件进行两组间各指标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1) MoCA评分:106例患者MoCA评分7~30[26(22,28)]分,26例(24. 5%)患者总体认知水平出现异常,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患者Mo C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5,29)分比20(15,22)分,Z=-6. 438,P <0. 01]。(2) HAMA评分:总体HAMA评分10. 0(5. 8,16. 0)分,其中可能焦虑33例(31. 1%),肯定焦虑28例(26. 4%),明显焦虑10例(9. 4%),严重焦虑1例(0. 9%);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患者HAMA评分[8. 5(5. 0,15. 0)分比12. 5(6. 0,22. 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焦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HAMD评分:总体HAMD评分7. 0(3. 0,11. 0)分,其中轻度抑郁46例(43. 4%),中度抑郁5例(4. 7%),重度抑郁2例(1. 9%),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患者HAMD评分[6. 0(3. 0,9. 8)分比8. 5(4. 5,16. 2)分]及抑郁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 MoCA评分与HAMA、HAMD评分相关性:MoCA评分与HAMA、HAMD评分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 231、-0. 318,P值分别为0. 017、0. 001)。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认知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紧密相关。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认知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翟晓东 马永杰 +5 位作者 王淳秀 于嘉兴 向思诗 王军 李桂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21-627,共7页
目的分析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体检发现的无症状UIAs(56个动脉瘤)患者,... 目的分析无症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体检发现的无症状UIAs(56个动脉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问卷评价患者的HRQoL水平,分析UIAs患者SF-36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44例UIAs患者在SF-36量表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低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75±15、82±15、71±14分比83±20、88±17、79±15分,t值分别为2.89、2.14、3.34,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睡眠时间<6 h与≥6 h的心理健康总分(MCS)分值分别为63±18、79±14分(t=-2.41),病程≤3个月与>3个月的MCS分值分别为76±15、89±7分(t=-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睡眠时间<6 h与≥6 h的生理健康总分(PCS)分值分别为63±22、77±17分(t=-2.11),病程≤3个月与>3个月的PCS分值分别为73±17、90±5分(t=-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个月为PCS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2.23~27.42,P=0.02),每天睡眠时间<6 h为MCS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44~28.92,P=0.03)。经过(28±9)个月的恢复期后,12.5%(4/32)的患者未恢复治疗前的正常工作中。结论经介入治疗的无症状UIAs患者术后HRQoL水平在SF-36的多个维度低于普通人群。病程少于3个月和每日睡眠不足6 h分别为PCS和MC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颅内动脉瘤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血管内介入治疗 工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力 段国礼 +4 位作者 赵瑞 黄清海 洪波 刘建民 许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8-244,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96例患者中有60例(5.02%)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26)、吸烟(P=0.038)、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P<0.001)、心血管疾病(P=0.002)、动脉瘤最大径(P<0.00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囊(P=0.008)、支架类型(P=0.001)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OR=3.407,P<0.001)、心血管疾病(OR=3.175,P=0.003)、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3.139,P<0.001)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囊(OR=2.096,P=0.026)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心血管疾病、动脉瘤最大径>10 mm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囊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神经系统 并发症 血管内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翟晓东 李传捷 +2 位作者 何川 胡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7)、(3.2±0.8)、(2.8±0.9)mm,F=24.3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0±0.7)、(3.1±0.7)、(2.7±0.8)mm,F=13.9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高载瘤动脉直径的特征可能是其较低破裂风险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待于大样本量数据并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动脉动脉瘤 形态学特征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辉 李西锋 +4 位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张炘 刘彦超 朱国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双支架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8例(多重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RS)、动脉瘤复发率。结果:56例患者预后良好(mRS 0~1分),两组预后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即刻栓塞率明显高于单一支架组(75.0% vs.41.9%, P =0.010),且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单一支架组(0% vs.19.4%,P =0.043)。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多重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其疗效还需大宗病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破裂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庆荣 刘建民 +1 位作者 张鑫 吴琪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在神经外科领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是否行外科处理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UIA患者接受了微创手术。文中总结分析UIA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 目的在神经外科领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是否行外科处理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UIA患者接受了微创手术。文中总结分析UIA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患者共计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即时情况、随访结果、并发症、复发情况和再治疗的效果。结果除1例患者(1个动脉瘤)因血管扭曲显著,微导管无法超选至动脉瘤腔而未能完成血管内治疗外,其他所有动脉瘤均顺利进行血管内治疗。术中出现血栓性事件2例,动脉瘤出血3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3例。随访期间有5例复发,3例患者接受再次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UI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翟晓东 于嘉兴 +2 位作者 马永杰 毛明利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6-258,262,共4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1-4]。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总...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1-4]。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总患病率高达7.0%^[5]。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心^[2、4、6]。与颅内动脉瘤患病有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病、吸烟、酗酒、性别、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7-9]虽然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但仍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因素不宜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发现了部分自然破裂风险低于现阶段外科治疗风险的UIA患者,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他汀类药物 药物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其昌 管生 +1 位作者 郭新宾 权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钆剂增强HRMRI检测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有症状患者13例(警示性头痛8例,患侧动眼神经麻...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钆剂增强HRMRI检测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有症状患者13例(警示性头痛8例,患侧动眼神经麻痹5例),无症状患者15例。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确定是否出现CAWE。结果检测发现28例患者31枚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根据Kappa一致性检验,2名影像科医师诊断CAWE结果有较高一致性(Kappa=0.7427,95%CI:0.51-0.98)。13例有症状患者14枚动脉瘤中11枚(11/14,78.6%)出现CAWE,15例无症状患者17枚动脉瘤中5枚(5/17。29.4%)出现CAWE,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结论钆剂增强HRMRI检测显示有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CAWE明显较无症状患者多见,提示动脉瘤未来破裂的可能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症状性 无症状性 破裂 颅内动脉瘤 瘤壁环形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倪伟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其中,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自然史 治疗现状 微小动脉瘤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波 游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60-164,共5页
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治疗学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特征与破裂风险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文杰 刘一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3-236,共4页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特征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状、数量、生长方向、生长速度...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特征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状、数量、生长方向、生长速度和症状表现等因素。研究发现,动脉瘤的特征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直接相关。通过研究未破裂动脉瘤的特征可以有效预防其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破裂风险 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亚玲 于秋红 +1 位作者 王丛 薛连璧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8期842-847,共6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高压氧治疗是否有效。将出院NIHSS评分较脑梗死发病24 h内评分下降≥4分作为治疗显效的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6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11.02岁,其中男性24例(42.9%)。高压氧组41例,对照组15例。高压氧组出院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8)分vs 12(7~15)分,P=0.001]。纳入患者中治疗显效22例(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高(OR 1.411,95%CI 1.134~1.756,P=0.002)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未行高压氧治疗对比,高压氧治疗1~5次(OR 16.454,95%CI 1.326~204.191,P=0.029),高压氧治疗6~9次(OR 20.966,95%CI 1.996~220.253,P=0.011),高压氧治疗≥10次(OR 47.026,95%CI 3.651~605.774,P=0.003)与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呈独立正相关。结论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有效,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及高压氧治疗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破裂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动脉瘤初步随访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涛 那世杰 +3 位作者 庄宗 凌海平 张庆荣 杭春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27枚动脉瘤),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7±17)岁;大型/巨大型CCA、COA 15例,多发性COA 5例,微小型COA 1例;平均瘤体直径10.2 mm(2.5~25.3 mm)。术中共植入24枚PED(3例各植入2枚);18例PED结合弹簧圈疏松栓塞,3例仅植入PED。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不同程度滞留,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可见典型"半月征",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8.9%(24/27)。结论 PED治疗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满意。但仍需大样本远期前瞻性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海绵窦动脉瘤 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闭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小辉 周昌龙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研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例101枚UI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2月。其中夹闭组19例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 目的:研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例101枚UI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2月。其中夹闭组19例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组11例12枚动脉瘤,观察组53例70枚动脉瘤。影像学随访58例70枚动脉瘤,其中夹闭组14枚,介入栓塞7枚,观察组49枚。结果:夹闭组均恢复日常生活,介入栓塞组2例轻度残疾,观察组死亡5例、中度残疾4例、轻度残疾1例。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影像学随访发现UIAs多为中小型(<10 mm)。夹闭组均完全夹闭,介入栓塞1枚大部分栓塞,观察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枚,其中破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5 mm)。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UIAs多为中小型,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UIAs处理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将给动脉瘤的处理带来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 动脉瘤栓塞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眼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吉 董红梅 +1 位作者 宋玉成 任亮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37-138,共2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李某,女,40岁,某日与人发生纠纷并跌倒,当时自觉无碍,2 d后突然不省人事被送往医院救治。入院查体:T 36.8℃,P 76次/min,R 20次/min,BP17.3/13.3 kPa(130/100 mmHg),神志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既往史:高血压病2年... 1案例1.1简要案情李某,女,40岁,某日与人发生纠纷并跌倒,当时自觉无碍,2 d后突然不省人事被送往医院救治。入院查体:T 36.8℃,P 76次/min,R 20次/min,BP17.3/13.3 kPa(130/100 mmHg),神志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既往史:高血压病2年。急诊头颅CT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破裂 颈-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