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海绵窦段和眼动脉段动脉瘤初步随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涛 那世杰 +3 位作者 庄宗 凌海平 张庆荣 杭春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CCA)和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CO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经DSA确诊为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并接受PE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27枚动脉瘤),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57±17)岁;大型/巨大型CCA、COA 15例,多发性COA 5例,微小型COA 1例;平均瘤体直径10.2 mm(2.5~25.3 mm)。术中共植入24枚PED(3例各植入2枚);18例PED结合弹簧圈疏松栓塞,3例仅植入PED。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不同程度滞留,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可见典型"半月征",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8.9%(24/27)。结论 PED治疗CCA、COA及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满意。但仍需大样本远期前瞻性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栓塞装置 海绵窦动脉瘤 眼动脉段动脉瘤 动脉瘤闭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邱教学 刘一之 +2 位作者 倪才方 李波 陈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入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2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按临床Hunt-Hess分级,Ⅰ级Ⅱ例,Ⅱ级10例,Ⅲ级2例。动脉瘤直径为2.2-19.9mm,平均5.7mm。...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入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2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按临床Hunt-Hess分级,Ⅰ级Ⅱ例,Ⅱ级10例,Ⅲ级2例。动脉瘤直径为2.2-19.9mm,平均5.7mm。术后采用DSA或MRA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行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23例患者共有27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GDC弹簧圈栓塞15枚,SolitaireAB支架辅助栓塞12枚。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级4枚,Ⅲ级1枚。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例术中瘤颈出现血栓形成,1例支架辅助栓塞术中1枚弹簧圈尾端突入支架内,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明。18例患者随访2.62个月,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84%),次全栓塞3例,1例患者存在双侧动脉瘤,未处理侧随访体积增大,并给予血管内治疗。临床随访中,改良Rankin评分0~1分18例,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段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 AB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倪恒 刘圣 +3 位作者 赵林波 贾振宇 曹月洲 施海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7-541,共5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Neuroform EZ支架 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杰 管生 +7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范锋 陈振 李冬冬 刘朝 王子博 权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50-754,共5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48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探讨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48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探讨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结果 48例患者49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7枚(双微导管3枚),球囊辅助栓塞2枚,支架辅助栓塞28枚(Leo支架3枚,Lvis支架5枚,Enterprise支架14枚,Solatire AB支架6枚),Willis覆膜支架隔绝1枚,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1枚。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34枚(69%),Ⅱ级9枚(18%),Ⅲ级6枚(13%)。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4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出院时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0分44例,1分2例,4分2例(该2例治疗前≥4分);出院后3个月至1年mRS评分0分46例,2分1例,4分1例,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20例DSA随访1~21个月,18例痊愈,1例明显好转, 1例明显复发,再次手术致密栓塞。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不同栓塞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段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5 位作者 张锡武 陈状 江澈 武肖娜 罗高权 徐承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血流导向装置组(n=21)和传统支架组(n=49),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4.4±1.82)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组、传统支架组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93.3%vs.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导向装置组相较于传统支架组,围手术期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0 vs.6.1%),并且血流导向装置组复发率也低于传统支架组(0 vs.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均可行并且安全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短期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短,但对于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未破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 弹簧圈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翟晓东 李传捷 +2 位作者 何川 胡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7)、(3.2±0.8)、(2.8±0.9)mm,F=24.3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0±0.7)、(3.1±0.7)、(2.7±0.8)mm,F=13.9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高载瘤动脉直径的特征可能是其较低破裂风险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待于大样本量数据并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眼动脉段动脉瘤 形态学特征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