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阅读研究中常用眼动控制模型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陈松林 陈新炜 +1 位作者 李璜夏 药盼盼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7,共18页
建立于序列加工理论、平行加工理论和交互激活理论,一些经典的眼动控制模型对阅读过程中常见的眼动行为、实验效应及其背后可能的信息加工认知机制进行了模拟和探究。阅读研究中的5种经典眼动控制模型——E-Z Reader 10th、SWIFT、Glenm... 建立于序列加工理论、平行加工理论和交互激活理论,一些经典的眼动控制模型对阅读过程中常见的眼动行为、实验效应及其背后可能的信息加工认知机制进行了模拟和探究。阅读研究中的5种经典眼动控制模型——E-Z Reader 10th、SWIFT、Glenmore、OB1 Reader和CRM,在模型结构、模型基本逻辑、解释常见眼动行为、解释常见实验效应上存在相似性亦有独特性。基于对上述模型的对比分析,未来模型需要考察词汇后整合的问题、语序的问题、语言外因素的问题,可尝试对偏好注视位置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建立模型对比的统一标准,探索各个模型的跨语言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 READER SWIFT Glenmore OB1 READER CRM 眼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与阅读:眼动控制的理想观察者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沈模卫 张光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9-65,共7页
该论文主要阐述了近来出现的一个关于阅读活动中眼动控制理论的模型,“Mr.Chips:理想观察者模型”,该模型特别重视视觉的、语义的和眼球运动的信息的整合过程。模型以字母为认知加工基本单元,强调视觉广度的概念(单个注视中所能识别的... 该论文主要阐述了近来出现的一个关于阅读活动中眼动控制理论的模型,“Mr.Chips:理想观察者模型”,该模型特别重视视觉的、语义的和眼球运动的信息的整合过程。模型以字母为认知加工基本单元,强调视觉广度的概念(单个注视中所能识别的字母数目)。模型为人类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行为提供了一个量化体系,同时还为一些应急行为(如回跳和最佳注视位置)等提供了新的诠释。模型还是第一个就各种盲区对人类阅读的影响做出解释和预测的量化模型。该文还深入讨论了模型的特点,并展望了其在中文阅读眼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观察者模型 阅读过程 盲区 眼动控制 学习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因素对阅读时眼动控制的影响:来自汉语句子语境的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白学军 周源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年第3期165-168,177,共5页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语境因素对阅读过程中眼动的影响。实验为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语境:高预期性、控制性)×2(靶词:一致性、不一致性)混合因素设计。以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第二次加工时间以及向右跳的潜伏时间...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语境因素对阅读过程中眼动的影响。实验为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语境:高预期性、控制性)×2(靶词:一致性、不一致性)混合因素设计。以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第二次加工时间以及向右跳的潜伏时间为因变量指标。结果发现:(1)在初步表征阶段,读者的眼动受低水平的视觉因素所控制;但在文章的整合阶段,眼动却由高水平的语义因素所控制;(2)工作记忆容量的高低影响读者整合阶段中的眼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眼动控制 模型 加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中重要眼动控制模型的核心架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俊 莫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5-121,共7页
着重分析目前两个最重要的阅读中眼动控制模型:EZ读者模型和SW IFT模型的核心架构,并比较这两个眼动控制模型的异同。这两个模型相同的地方为:两个模型都认为语言加工系统和眼球运动系统共同决定了眼动行为;眼球运动系统不受语言属性的... 着重分析目前两个最重要的阅读中眼动控制模型:EZ读者模型和SW IFT模型的核心架构,并比较这两个眼动控制模型的异同。这两个模型相同的地方为:两个模型都认为语言加工系统和眼球运动系统共同决定了眼动行为;眼球运动系统不受语言属性的影响。两个模型不同的地方为:EZ读者模型认为词汇加工是串行的,而SW IFT模型支持词汇的并行加工;SW IFT模型认为词汇的激活水平决定眼跳目标,而EZ读者模型用眼跳取消机制解释跳词现象。最后对比两个重要英文模型的异同,为发展中文模型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控制 阅读 EZ读者模型 SWIF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中关于眼动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蓉 阎国利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3年第3期37-39,共3页
简要介绍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研究进展,具体探讨了阅读过程中关于注视点停留位置、跳读、回视和注视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并对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最新提出的E-Z读者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吸收... 简要介绍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研究进展,具体探讨了阅读过程中关于注视点停留位置、跳读、回视和注视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并对Morrison的眼动理论模型、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最新提出的E-Z读者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吸收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考虑中文与西文阅读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 眼动控制 注视时间 回视 跳读 注视点停留位置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Z阅读者模型的新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胡笑羽 刘海健 +2 位作者 刘丽萍 臧传丽 白学军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9,40,共7页
该文介绍了以序列加工假设为基础的眼动控制模型——E-Z阅读者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最新进展(模型6-9)。新的E-Z阅读者模型可以有效解释阅读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眼动控制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E-Z阅读者模型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而且还促进了许... 该文介绍了以序列加工假设为基础的眼动控制模型——E-Z阅读者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最新进展(模型6-9)。新的E-Z阅读者模型可以有效解释阅读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眼动控制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E-Z阅读者模型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而且还促进了许多新的眼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阅读者模型6—9 眼动控制 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词类信息在副中央凹中的加工 被引量:2
7
作者 鹿子佳 符颖 +2 位作者 张慢慢 臧传丽 白学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1-452,共12页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操纵预视词和目标词的词类一致性探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中能否加工词类信息。实验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三种预视条件:一致预视、词类不违背预视、词类违背预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及贝叶斯分析发现:...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操纵预视词和目标词的词类一致性探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中能否加工词类信息。实验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三种预视条件:一致预视、词类不违背预视、词类违背预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及贝叶斯分析发现:词类违背条件和词类不违背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概率没有显著差异,即无词类信息的预视效应。该结果倾向于支持序列注意转移模型,眼动控制模型的未来发展应更加关注灵活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阅读 边界范式 词类预视效应 眼动控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词无法帮助中文读者获得副中央凹词类信息
8
作者 鹿子佳 张志超 +3 位作者 符颖 张慢慢 臧传丽 白学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7-584,共8页
重复词可以促进词汇的早期加工,利用重复词加工的这一特点,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讨了中文句子阅读中重复词作为预视词出现时能否帮助读者获得预视词的词类信息。实验设置5种预视水平:一致预视、非重复−词类一致预视、非重复−词类不一致... 重复词可以促进词汇的早期加工,利用重复词加工的这一特点,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讨了中文句子阅读中重复词作为预视词出现时能否帮助读者获得预视词的词类信息。实验设置5种预视水平:一致预视、非重复−词类一致预视、非重复−词类不一致预视、重复−词类一致预视和重复−词类不一致预视。结果发现:(1)重复预视条件的主效应显著,重复预视条件下,读者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单一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短于非重复预视条件,且跳读率更高;(2)词类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3)重复和非重复条件下词类一致性预视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当利用重复词促进词汇早期加工时,读者仍然没有获得预视词的词类信息。研究结果支持了E-Z读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类预视效应 重复词 中文阅读 边界范式 眼动控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第9卷总目录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319-320,共2页
关键词 研究 眼动控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闫国利 申继亮 箱庭疗法 沙盘疗法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 for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ed on fuzzy logic control 被引量:1
10
作者 NGUYEN Thi Anh Dao KIM Dae Young +3 位作者 LEE Sang Min KIM Kyu Sung Seong Ro Lee KWON Jang Wo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208-1214,共7页
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eflex that controls eye movement to ensure clear vision while the head is in motion.Nowadays,VOR measurement is commonly done with a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 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eflex that controls eye movement to ensure clear vision while the head is in motion.Nowadays,VOR measurement is commonly done with a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ed on a velocity gain algorithm or a position gain algorithm,in which velocity gain is a VOR calculation on head and eye velocity,whereas position gain is calculated from head and eye position.The aim of this work is first to compare the two algorithms' performance and to detect covert catch-up saccade,then to propose a stand-alone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 for the patient's diagnosis.In the first experiment,for ipsilesional and contralesional sides,the calculated position gain(0.94±0.17) is higher than velocity gain(0.84±0.19).Moreover,gain asymmetry of both lesion and intact sides using velocity gain is mos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using position gain(four out of five subjects).Consequently,for subjects who have unilateral vestibular neuritis diagnosed from clinical symptoms and a vestibular function test,vestibular weakness is depicted by velocity gain much better than by position gain.Covert catch-up saccade and position gain then are used as inputs for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tibulo-ocular response video head impulse velocity gain position gain desacca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