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期圆锥角膜的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与超声生物显微镜影像诊断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云 王建民 +3 位作者 魏炜 郭金喜 许建锋 解铭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急性期圆锥角膜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引起角膜水肿发生发展的因素,明确发病部位、厚度、范围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急性期圆锥角膜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引起角膜水肿发生发展的因素,明确发病部位、厚度、范围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期圆锥角膜患者20例(20只眼),对其AS-OCT和UBM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期圆锥角膜的AS-OCT和UBM影像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基质层水肿增厚,其内形成裂隙与前房沟通。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13例(13只眼);UBM影像显示角膜后弹力层界面分层17例(17只眼)。后弹力层裂孔小于2 mm者共11例(11只眼),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周矫正视力小于0.1者1例(1只眼),0.1~0.2者6例(6只眼),0.3~0.4者4例(4只眼)。后弹力层裂孔大于2 mm者9例(9只眼),其中7例(7只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周矫正视力小于0.1,2例(2只眼)为0.2。20例(20只眼)均未发现角膜穿孔,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愈合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基质层瘢痕,伴有角膜基质层增厚和角膜变平。结论在急性期圆锥角膜,AS-OCT可以显示完整的角膜上皮,上皮下积液;UBM可以显示角膜后弹力层界面分层。AS-OCT与UBM可以相互补充,提供精准的角膜影像学图像及参数测量,对病情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 圆锥角膜 角膜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节OCT辅助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谭华霞 杜玲芳 +2 位作者 何芳 宋伟琼 周丽丽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辅助治疗性角膜光学切削术(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疗效。方法分析在我院经眼前节OCT辅助PTK治疗的角膜浅层病变患者15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眼前节OCT检查,判断病变的形态和深度,指导PTK...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辅助治疗性角膜光学切削术(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疗效。方法分析在我院经眼前节OCT辅助PTK治疗的角膜浅层病变患者15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眼前节OCT检查,判断病变的形态和深度,指导PTK削融方案的制定,并对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病变深度、角膜厚度、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的角膜浅层病变在安全范围内均得到了有效切削,术后1、3、6个月UCVA及BCVA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UCVA和BCVA均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患者UCVA和BCVA基本稳定。未见原发病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眼前节OCT能对角膜浅层病变进行准确的检测,从而指导PTK治疗,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眼前节OCT辅助PTK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治疗性角膜光学切削 角膜浅层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AS-OCT评价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孙毅 朱敬 +2 位作者 郭娟 何元旭 王展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21-228,共8页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光术(AS⁃OCT)测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对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6次随访,使用AS⁃OCT辅助获得常见滤过泡形态学指标。分析所有指标的变...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光术(AS⁃OCT)测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指标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对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6次随访,使用AS⁃OCT辅助获得常见滤过泡形态学指标。分析所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眼压及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术后1年眼压和形态学数据分布中,术后2周眼压显著低于术后3、6、12个月(P<0.00238)。术后2周微囊泡变分布广泛的患者最多,无微囊泡的患者最少。在术后1年内扁平⁃轻度隆起的滤过泡占比逐渐增加,“宽”滤过泡的占比逐渐下降。结膜下囊泡多的患者术后6个月后逐渐减少。术后2周时包囊范围、血管化、微囊泡变范围皆为眼压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2周的AS⁃OCT下形态分类是远期手术结果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AS⁃OCT用于检测滤过泡准确有效。术后2周滤过泡形态为弥散型更易获得远期成功,包囊型更易获得手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除 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滤过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节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肖凯霖 方思捷 +3 位作者 王文喆 陆燕 施志云 王振茂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突750μm处上方周边虹膜厚度,选取虹膜最薄处行LPI;传统组选取上方周边虹膜10~2点虹膜隐窝处或基质层较薄的位置行LPI。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的激光能量、激光点数、术后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OCT组使用的532 nm激光能量、Nd:YAG激光能量、532 nm激光点数、Nd:YAG激光点数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此外,AS-OCT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组。结论AS-OCT引导的LPI与传统LPI相比,显著减少激光能量及激光点数的使用,可作为临床上治疗PACG患者的一种精准安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成像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观察斜视手术前后虹膜血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邵婉瑜 马波 +4 位作者 季家利 赵展琳 刘嫣 罗敏 沈勤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评估斜视手术前后虹膜血流的变化,为斜视手术中眼外肌变动数目的选择以及评估是否发生眼前节缺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观察试验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评估斜视手术前后虹膜血流的变化,为斜视手术中眼外肌变动数目的选择以及评估是否发生眼前节缺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观察试验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34名确诊为斜视并且有手术指征的受试者,平均年龄(37.24±13.61)岁,使用OCT(Triton Prototype DRI-OCT,拓普康,日本)检查设备,每个受试者由1名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对术前和术后1周的虹膜的4个象限(上,下,鼻和颞)进行扫描,选择虹膜区域后将图像导入IMAGEnet6进行分析。选取其中图像清晰的10名受试者(共12只眼)进行分析,男性和女性各5名,平均年龄(39.9±13.3)岁。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采集到虹膜血管图像,虹膜颜色较浅的受试者的血管形态更清晰,成像质量相对高,选入分析的患者的四个象限术前平均灰度值96.36±24.95,术后97.08±24.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MD=0.722,P>0.05);手术直肌对应的象限术前平均灰度值95.35±22.80,术后102.81±2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MD=7.46,P>0.05)。在手术安全范围内,术前和术后的虹膜血流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初步描述了用OCTA来无创性获得斜视手术前后虹膜血管的变化,该技术具有可重复性,可用于将来评估斜视患者初次或再次手术的手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 虹膜 斜视 眼前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厚度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刁莉莉 史雪辉 +1 位作者 张丛 姚宁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利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测量不同阶段无明显糖尿病黄斑水肿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的厚度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105只... 目的利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测量不同阶段无明显糖尿病黄斑水肿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的厚度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105只眼),以40例(40只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根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5只眼、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0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0只眼。使用SD-OCT测量4组受检者mRNFL、GCL及IPL的厚度,根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对黄斑区进行分区,分析比较4组受检者mRNFL、GCL及IPL的厚度变化。结果NDR组、NPDR组、PDR组平均GCL厚度分别为(37.50±4.39)μm、(36.24±5.87)μm、(37.46±5.32)μm,与对照组(42.08±4.43)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方、鼻侧、下方区域明显变薄;NDR组、NPDR组、PDR组平均IPL厚度分别为(31.48±3.70)μm、(30.70±4.40)μm、(31.09±3.89)μm,与对照组(34.29±3.46)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方、鼻侧区域明显变薄;NDR组、NPDR组、PDR组平均mRNFL厚度分别为(26.18±3.33)μm、(26.37±4.29)μm、(26.50±3.89)μm,与对照组(27.20±3.47)μ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NPDR组、PDR组组间两两比较,mRNFL、GCL及IPL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GCL、IPL变薄现象,甚至在可见的DR微血管病变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神经细胞层 内丛状层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联合HD-OCT对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效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恒丽 唐广贤 +4 位作者 李凡 闫晓伟 马丽华 耿玉磊 李兴茹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应用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和高清度相干光层析成像术(HD-OCT)分析、评估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功能和结构变化,为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POAG患者(观察组)31例(31只眼),... 目的应用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和高清度相干光层析成像术(HD-OCT)分析、评估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功能和结构变化,为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POAG患者(观察组)31例(31只眼),平均年龄(43.11±5.34)岁(24~56岁);正常对照者(对照组)30例(30只眼),平均年龄(42.88±5.15)岁(27~5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视野、HD-OCT及IC-VEP检测,统计分析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野平均缺损比较P﹤0.01。早期POAG患者IC-VEP及HD-O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7%和90%,80.64%和86.67%,两者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均P﹥0.05。IC-VEP检测早期POA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s)为0.901,和黄斑区不同部位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的AUCs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的一致性检测率为65.57%。结论IC-VEP联合HD-OCT对早期POAG诊断的效能较高,快捷、简便,能够提高POAG早期诊断率,降低青光眼致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早期诊断 细胞内丛状层 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 相干光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