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明代真身宝塔出土砖刻题记——兼论宝塔建筑之始末
被引量:
1
1
作者
淮建邦
王仓西
《文博》
1993年第4期83-86,77,共5页
1981年8月24日,明代真身宝塔坍塌。在拆除清理残塔废墟中,发现四十余件砖刻题记,现摘其要者简报如下: 一、出土砖铭题记出土的砖铭题记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刻字铭,一类为墨书铭。砖铭大多数刻记于方砖之上,还有少量条砖铭记。方砖边长39—...
1981年8月24日,明代真身宝塔坍塌。在拆除清理残塔废墟中,发现四十余件砖刻题记,现摘其要者简报如下: 一、出土砖铭题记出土的砖铭题记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刻字铭,一类为墨书铭。砖铭大多数刻记于方砖之上,还有少量条砖铭记。方砖边长39—37×34—32,厚9——7厘米。条砖长37、宽22、厚8厘米。这批砖铭题记多出土在塔体一层以下。 1.出土于一层的刻铭方砖主要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身宝塔
砖刻
土砖
隆庆
塔体
砖塔
明穆宗
书铭
塔基
小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法门寺真身宝塔之佛骨
被引量:
1
2
作者
淮建邦
《文博》
1993年第4期78-80,共3页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为我国文物考古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佛指舍利的首次发现,引起宗教界的关注。唐地宫共出土佛骨舍利四枚,分别藏于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之中。 1.前室西北部位,置一汉白玉阿育王塔,塔中盛锦罗包裹的铜浮...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为我国文物考古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佛指舍利的首次发现,引起宗教界的关注。唐地宫共出土佛骨舍利四枚,分别藏于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之中。 1.前室西北部位,置一汉白玉阿育王塔,塔中盛锦罗包裹的铜浮屠,其内有罗面绢里夹袱包裹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一口,棺中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2.中室中央置一汉白玉双檐白石灵帐,帐内置一盝顶铁函,函内填装红黄色稠“泥浆”,内有丝绸包裹鎏金双凤纹银棺一口,棺内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骨
真身宝塔
中室
宝函
阿育王塔
影骨
盛锦
帐内
盝顶
中国佛教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普宁藏》的真伪
被引量:
1
3
作者
吴敏霞
何远景
《文博》
1985年第6期39-,36,共2页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藏经,有人曾对其真伪持怀疑态度。早在民国年间(一九三七年)对宝塔进行加固时,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重修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中说: 塔上藏经……共装两小箱余,不但无一整部,几无完整之一册,约二百余卷,决...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藏经,有人曾对其真伪持怀疑态度。早在民国年间(一九三七年)对宝塔进行加固时,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重修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中说: 塔上藏经……共装两小箱余,不但无一整部,几无完整之一册,约二百余卷,决非宋版,纸色似明物。我们认为法门寺所藏确为宋元经卷,详见调查报告。本文仅就普宁藏的题记来谈谈它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身宝塔
普宁藏
民国年间
宋版
扶风法门寺
中说
佛藏
一九
道安
宋末元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代真身宝塔与地震
4
作者
付升歧
《文博》
1993年第4期81-82,共2页
史载,唐宋时,法门寺真身宝塔为四级木塔。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木塔坍崩。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年)重建为八棱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的砖塔,高47米,1~12层共88个佛龛,内藏佛经和佛像,宝塔砖雕纹饰和斗拱精细华丽,...
史载,唐宋时,法门寺真身宝塔为四级木塔。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木塔坍崩。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年)重建为八棱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的砖塔,高47米,1~12层共88个佛龛,内藏佛经和佛像,宝塔砖雕纹饰和斗拱精细华丽,塔体高大雄伟,因塔内瘗藏佛指骨一节,故名“真身宝塔”。宝塔由于在修造技术、地基、地震阴雨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早年塔体就向西南方向倾斜,终于在1981年8月24日西半部倒塌,其影响宝塔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原屹立在法门寺内的明代建筑真身宝塔,历经四百多年沧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它经过了大小地震六十余次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身宝塔
仿木结构
隆庆年间
砖塔
瘗藏
明万历
楼阁式
木塔
塔体
明代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调查简报
被引量:
3
5
《文博》
1985年第6期5-13,16+98-99,共12页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四海知名的佛教古刹,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关中地区暴雨,寺中“真身宝塔”西半壁坍塌,塔中一些佛象、佛经随之而下,或四处飘散,或被压在砖砾之中。在省人民政府、文化文物厅和西北大...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四海知名的佛教古刹,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关中地区暴雨,寺中“真身宝塔”西半壁坍塌,塔中一些佛象、佛经随之而下,或四处飘散,或被压在砖砾之中。在省人民政府、文化文物厅和西北大学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扶风县博物馆首先清理了现场的基础上,我们就法门寺的历史、佛像和佛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风县博物馆
调查简报
莲花座
真身宝塔
省级重点文物
白毫相
扶风法门寺
大宝积经
华严经
普宁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随求与隋侯之珠
被引量:
3
6
作者
张恩贤
《文博》
1993年第4期49-51,共3页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法门寺地宫珍宝》一书(以下简称《珍宝》),编著者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两枚水晶球定为“随球”,文中是这样叙述的:“随球,以水晶琢磨而成,大球透明光洁,小球稍有腐蚀。‘和氏之璧,随侯之球’在古代视...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法门寺地宫珍宝》一书(以下简称《珍宝》),编著者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两枚水晶球定为“随球”,文中是这样叙述的:“随球,以水晶琢磨而成,大球透明光洁,小球稍有腐蚀。‘和氏之璧,随侯之球’在古代视为瑰宝。但史书多指随球为烧造的琉璃球,地宫物账明载的随球却为水晶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可能唐代将天然宝石类亦称‘随侯之球’了。大径52,小径40毫米。”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确实是出土了两枚白色、半透明、通体抛光的水晶球,但这两枚水晶球是否就是“随球”,尚有可商榷之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身宝塔
法门寺地宫
宝石类
织金锦
人民美术出版社
金银器
释迎牟尼
人物故事
水晶枕
编著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大事记
被引量:
1
7
作者
韩伟
《文博》
1993年第4期100-112,共13页
1981年8月1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驰名四海的佛教古刹,相传建于东汉。寺内现存有北朝、隋、唐碑碣。寺院中部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八棱十三级砖塔一座,是瘗埋释迦牟尼的真身宝塔。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秋,关...
1981年8月1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驰名四海的佛教古刹,相传建于东汉。寺内现存有北朝、隋、唐碑碣。寺院中部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八棱十三级砖塔一座,是瘗埋释迦牟尼的真身宝塔。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秋,关中霪雨成灾。8月21日早9时和晚7时,宝塔从原有的裂缝处分两次向西南方坍塌约三分之一。佛像跌落,佛经飘散。法门寺文物管理所王志英、主持澄观等人将塔上落下的佛经、佛像悉数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风法门寺
澄观
寺内
文物管理所
宝函
舍利塔
真身宝塔
中室
省级重点文物
曹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塔第二次清理简报
被引量:
1
8
《文博》
1987年第3期20-26,99-100,共9页
号称“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位于扶凤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座北向南,南北长180米,东西宽51米,占地9180平方米。整个寺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式,中央矗立释迦佛舍利“真身宝塔”,塔前是铜佛殿五间,后面大雄宝殿三间及东西耳房各一间,西边...
号称“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位于扶凤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座北向南,南北长180米,东西宽51米,占地9180平方米。整个寺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式,中央矗立释迦佛舍利“真身宝塔”,塔前是铜佛殿五间,后面大雄宝殿三间及东西耳房各一间,西边是鼓楼(1983年重建),东边是钟楼基座和明成化八年铸造的铁洪钟一口(图一、图二、图三)。 1981年秋,霪雨连绵。8月24日早九时、晚十九时许,宝塔从裂缝处分两次向西南方坍崩约三分之二。佛像跌落,佛经飘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舍利
白毫相
真身宝塔
释迦
法门镇
塔庙
西南方
扶风法门寺
八年
五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毗卢藏》、《普宁藏》刊刻年代
被引量:
1
9
作者
柏明
《文博》
1987年第3期59-64,共6页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佛藏,在1939年维修寺塔时已知为残卷,故有人否定其重要价值,或谓其中的某些刻经题记为人所共知,或谓“决非宋版,纸色是明物。”我们在《法门寺调查简报》等文中,对上述说法进行了一些澄清,肯定它为宋元...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佛藏,在1939年维修寺塔时已知为残卷,故有人否定其重要价值,或谓其中的某些刻经题记为人所共知,或谓“决非宋版,纸色是明物。”我们在《法门寺调查简报》等文中,对上述说法进行了一些澄清,肯定它为宋元版藏经。现就这批新发现和日本的收藏,对《毗卢藏》和《普宁藏》的刊刻年代提出几点看法,与国内外持不同意见者商榷。第一部分关于《毗卢藏》的刊刻年代我国木版大藏经的雕造,以宋太祖开宝四年始刻的《开宝藏》为最早。此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宁藏
大宝积经
调查简报
真身宝塔
道安
华严经
白云宗
传法正宗记
宋版
梅光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佛教密宗文化
被引量:
1
10
作者
任新来
《文博》
1992年第1期61-62,71,共3页
一九八七年四月,在法门寺真身宝塔下,发现了湮埋一千一百余年的唐代地宫,随之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轰动于世。在这批器物中,与佛教有密切联系的供养器、法器、生活用具等为其主要特征,而这些供养器法器、生活用具中,密宗色彩十分浓厚,为...
一九八七年四月,在法门寺真身宝塔下,发现了湮埋一千一百余年的唐代地宫,随之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轰动于世。在这批器物中,与佛教有密切联系的供养器、法器、生活用具等为其主要特征,而这些供养器法器、生活用具中,密宗色彩十分浓厚,为研究我国晚唐密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宗
法门寺地宫
唐代佛教
智慧轮
生活用具
曼茶罗
真身宝塔
宝函
善无畏
四大天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
11
作者
韩金科
《文博》
1993年第4期3-12,共10页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亦称崇正镇,即汉时的美阳县治,唐时的岐阳县治)。其东距西安一百一十公里;西至宝鸡九十余公里;南临渭河,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亦称崇正镇,即汉时的美阳县治,唐时的岐阳县治)。其东距西安一百一十公里;西至宝鸡九十余公里;南临渭河,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风光绮丽。《诗经·大雅·绵》曰:“周原膴膴,蓳荼如饴”。是说这里长的野草也是甘甜可口的。三千年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荟萃。1981年8月24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即“真身宝塔”),在经历了三百七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后,因雨水浸渗而半边坍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正镇
真身宝塔
周原
岐阳
宝函
砖塔
美阳县
琉璃器
明万历
秘色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藏经史初探
12
作者
柏明
《文博》
1991年第3期14-16,共3页
佛教经典是佛教的三宝之一,自应受到佛教徒的重视,从法门寺建立之日起,就会有佛教经典的收藏。这种推论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法门寺早期的历史,因资料缺乏,难以论其究竟。诸如《大唐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记载了北魏时的“太白二、三僧”,...
佛教经典是佛教的三宝之一,自应受到佛教徒的重视,从法门寺建立之日起,就会有佛教经典的收藏。这种推论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法门寺早期的历史,因资料缺乏,难以论其究竟。诸如《大唐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记载了北魏时的“太白二、三僧”,《集神州三宝通感录》记载了武德年间的普贤、惠业与法门寺的关系,但都没有触及法门寺是否有收藏佛教经典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经典
无忧王
普贤
真身宝塔
普宁藏
千佛碑
《金刚经》
扶风法门寺
寺内
经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隋代凤泉寺与法门寺考
13
作者
韩金科
王仓西
《文博》
1993年第4期20-24,共5页
在讨论隋代法门寺历史地位时,有许多学者在其论文(著)中,总是要提及凤泉寺的。两寺同处扶风境内,毗邻30华里,两寺在隋代的历史地位确有不同,反映出这段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风貌大相径庭。一、法门寺与凤泉寺地望分辨千年古刹法门寺,在...
在讨论隋代法门寺历史地位时,有许多学者在其论文(著)中,总是要提及凤泉寺的。两寺同处扶风境内,毗邻30华里,两寺在隋代的历史地位确有不同,反映出这段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风貌大相径庭。一、法门寺与凤泉寺地望分辨千年古刹法门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因寺内真身宝塔中瘗藏释迦佛祖真身舍利而成为皇家御用道场。唐代帝王六次迎佛骨于此寺,千百年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学者们,当涉及封建帝王与佛教关系时,法门寺是首先要提到的。但是,近现代有许多学者,却把与法门寺毗邻的凤泉寺混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泉
帝王与佛教
中国佛教文化
舍利塔
释迦
瘗藏
寺内
迎佛骨
真身宝塔
文化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旅游促进发展的成功范例——法门寺旅游区的崛起和发展
14
作者
王竞香
《文博》
1993年第4期93-99,共7页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约120公里处的扶风县法门镇,相传建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因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和高筑真身宝塔,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故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约120公里处的扶风县法门镇,相传建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因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和高筑真身宝塔,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故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清理1981年8月坍塌的明代法门寺真身宝塔基时,发现了唐懿宗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闭的地宫一座。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全长21.12米,面积31.48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塔地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圣地
塔庙
真身宝塔
唐懿宗
法门镇
后室
考古工作者
中室
国家旅游局
咸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门寺出土的玳瑁开元通宝
15
作者
高西省
《文博》
1993年第4期74-77,共4页
一、出土简况: 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除发现大批金银宝器衣物外,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钱币,引起了钱币学界的注意。特别是铜铸开元通宝数以万计,有的背有墨书,有的涂朱砂,均制作规整、精美,分别撒在地宫踏步、台阶及前、中、后室地面,从其...
一、出土简况: 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除发现大批金银宝器衣物外,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钱币,引起了钱币学界的注意。特别是铜铸开元通宝数以万计,有的背有墨书,有的涂朱砂,均制作规整、精美,分别撒在地宫踏步、台阶及前、中、后室地面,从其字体及背纹看有初唐、盛唐及晚唐、会昌钱等。而在后室供养的素面银灯内发现十三枚极为罕见的“玳瑁开元通宝”。它们的大小基本一致,直径在2.5~2.75厘米之间。厚0.12厘米左右,13枚总重24.8克。有内外廓,肉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通宝
钱币学
背纹
铜铸
真身宝塔
后室
迎佛骨
咸通
供养钱
武德四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代真身宝塔出土砖刻题记——兼论宝塔建筑之始末
被引量:
1
1
作者
淮建邦
王仓西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83-86,77,共5页
文摘
1981年8月24日,明代真身宝塔坍塌。在拆除清理残塔废墟中,发现四十余件砖刻题记,现摘其要者简报如下: 一、出土砖铭题记出土的砖铭题记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刻字铭,一类为墨书铭。砖铭大多数刻记于方砖之上,还有少量条砖铭记。方砖边长39—37×34—32,厚9——7厘米。条砖长37、宽22、厚8厘米。这批砖铭题记多出土在塔体一层以下。 1.出土于一层的刻铭方砖主要有:
关键词
真身宝塔
砖刻
土砖
隆庆
塔体
砖塔
明穆宗
书铭
塔基
小补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法门寺真身宝塔之佛骨
被引量:
1
2
作者
淮建邦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78-80,共3页
文摘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为我国文物考古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佛指舍利的首次发现,引起宗教界的关注。唐地宫共出土佛骨舍利四枚,分别藏于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之中。 1.前室西北部位,置一汉白玉阿育王塔,塔中盛锦罗包裹的铜浮屠,其内有罗面绢里夹袱包裹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一口,棺中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2.中室中央置一汉白玉双檐白石灵帐,帐内置一盝顶铁函,函内填装红黄色稠“泥浆”,内有丝绸包裹鎏金双凤纹银棺一口,棺内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关键词
佛骨
真身宝塔
中室
宝函
阿育王塔
影骨
盛锦
帐内
盝顶
中国佛教协会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普宁藏》的真伪
被引量:
1
3
作者
吴敏霞
何远景
出处
《文博》
1985年第6期39-,36,共2页
文摘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藏经,有人曾对其真伪持怀疑态度。早在民国年间(一九三七年)对宝塔进行加固时,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重修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中说: 塔上藏经……共装两小箱余,不但无一整部,几无完整之一册,约二百余卷,决非宋版,纸色似明物。我们认为法门寺所藏确为宋元经卷,详见调查报告。本文仅就普宁藏的题记来谈谈它的真实性。
关键词
真身宝塔
普宁藏
民国年间
宋版
扶风法门寺
中说
佛藏
一九
道安
宋末元初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代真身宝塔与地震
4
作者
付升歧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81-82,共2页
文摘
史载,唐宋时,法门寺真身宝塔为四级木塔。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木塔坍崩。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年)重建为八棱十三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的砖塔,高47米,1~12层共88个佛龛,内藏佛经和佛像,宝塔砖雕纹饰和斗拱精细华丽,塔体高大雄伟,因塔内瘗藏佛指骨一节,故名“真身宝塔”。宝塔由于在修造技术、地基、地震阴雨等方面的种种原因,早年塔体就向西南方向倾斜,终于在1981年8月24日西半部倒塌,其影响宝塔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原屹立在法门寺内的明代建筑真身宝塔,历经四百多年沧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它经过了大小地震六十余次的考验。
关键词
真身宝塔
仿木结构
隆庆年间
砖塔
瘗藏
明万历
楼阁式
木塔
塔体
明代建筑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调查简报
被引量:
3
5
机构
西北大学历史系扶风县博物馆联合调查小组
出处
《文博》
1985年第6期5-13,16+98-99,共12页
文摘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四海知名的佛教古刹,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关中地区暴雨,寺中“真身宝塔”西半壁坍塌,塔中一些佛象、佛经随之而下,或四处飘散,或被压在砖砾之中。在省人民政府、文化文物厅和西北大学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扶风县博物馆首先清理了现场的基础上,我们就法门寺的历史、佛像和佛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简报如下。
关键词
扶风县博物馆
调查简报
莲花座
真身宝塔
省级重点文物
白毫相
扶风法门寺
大宝积经
华严经
普宁藏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随求与隋侯之珠
被引量:
3
6
作者
张恩贤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49-51,共3页
文摘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法门寺地宫珍宝》一书(以下简称《珍宝》),编著者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两枚水晶球定为“随球”,文中是这样叙述的:“随球,以水晶琢磨而成,大球透明光洁,小球稍有腐蚀。‘和氏之璧,随侯之球’在古代视为瑰宝。但史书多指随球为烧造的琉璃球,地宫物账明载的随球却为水晶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可能唐代将天然宝石类亦称‘随侯之球’了。大径52,小径40毫米。”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确实是出土了两枚白色、半透明、通体抛光的水晶球,但这两枚水晶球是否就是“随球”,尚有可商榷之余地。
关键词
真身宝塔
法门寺地宫
宝石类
织金锦
人民美术出版社
金银器
释迎牟尼
人物故事
水晶枕
编著者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大事记
被引量:
1
7
作者
韩伟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100-112,共13页
文摘
1981年8月1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是一座驰名四海的佛教古刹,相传建于东汉。寺内现存有北朝、隋、唐碑碣。寺院中部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八棱十三级砖塔一座,是瘗埋释迦牟尼的真身宝塔。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秋,关中霪雨成灾。8月21日早9时和晚7时,宝塔从原有的裂缝处分两次向西南方坍塌约三分之一。佛像跌落,佛经飘散。法门寺文物管理所王志英、主持澄观等人将塔上落下的佛经、佛像悉数收藏。
关键词
扶风法门寺
澄观
寺内
文物管理所
宝函
舍利塔
真身宝塔
中室
省级重点文物
曹纬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塔第二次清理简报
被引量:
1
8
机构
扶风县文化局
扶风县博物馆
出处
《文博》
1987年第3期20-26,99-100,共9页
文摘
号称“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位于扶凤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座北向南,南北长180米,东西宽51米,占地9180平方米。整个寺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式,中央矗立释迦佛舍利“真身宝塔”,塔前是铜佛殿五间,后面大雄宝殿三间及东西耳房各一间,西边是鼓楼(1983年重建),东边是钟楼基座和明成化八年铸造的铁洪钟一口(图一、图二、图三)。 1981年秋,霪雨连绵。8月24日早九时、晚十九时许,宝塔从裂缝处分两次向西南方坍崩约三分之二。佛像跌落,佛经飘散。
关键词
佛舍利
白毫相
真身宝塔
释迦
法门镇
塔庙
西南方
扶风法门寺
八年
五间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毗卢藏》、《普宁藏》刊刻年代
被引量:
1
9
作者
柏明
出处
《文博》
1987年第3期59-64,共6页
文摘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佛藏,在1939年维修寺塔时已知为残卷,故有人否定其重要价值,或谓其中的某些刻经题记为人所共知,或谓“决非宋版,纸色是明物。”我们在《法门寺调查简报》等文中,对上述说法进行了一些澄清,肯定它为宋元版藏经。现就这批新发现和日本的收藏,对《毗卢藏》和《普宁藏》的刊刻年代提出几点看法,与国内外持不同意见者商榷。第一部分关于《毗卢藏》的刊刻年代我国木版大藏经的雕造,以宋太祖开宝四年始刻的《开宝藏》为最早。此后。
关键词
普宁藏
大宝积经
调查简报
真身宝塔
道安
华严经
白云宗
传法正宗记
宋版
梅光羲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佛教密宗文化
被引量:
1
10
作者
任新来
出处
《文博》
1992年第1期61-62,71,共3页
文摘
一九八七年四月,在法门寺真身宝塔下,发现了湮埋一千一百余年的唐代地宫,随之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轰动于世。在这批器物中,与佛教有密切联系的供养器、法器、生活用具等为其主要特征,而这些供养器法器、生活用具中,密宗色彩十分浓厚,为研究我国晚唐密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
密宗
法门寺地宫
唐代佛教
智慧轮
生活用具
曼茶罗
真身宝塔
宝函
善无畏
四大天王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
11
作者
韩金科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3-12,共10页
文摘
法门寺,是周原孔道旁的一座千年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十公里处的法门镇(亦称崇正镇,即汉时的美阳县治,唐时的岐阳县治)。其东距西安一百一十公里;西至宝鸡九十余公里;南临渭河,隔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相对峙;北依美山,土地平旷,风光绮丽。《诗经·大雅·绵》曰:“周原膴膴,蓳荼如饴”。是说这里长的野草也是甘甜可口的。三千年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荟萃。1981年8月24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即“真身宝塔”),在经历了三百七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后,因雨水浸渗而半边坍塌。
关键词
崇正镇
真身宝塔
周原
岐阳
宝函
砖塔
美阳县
琉璃器
明万历
秘色瓷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藏经史初探
12
作者
柏明
出处
《文博》
1991年第3期14-16,共3页
文摘
佛教经典是佛教的三宝之一,自应受到佛教徒的重视,从法门寺建立之日起,就会有佛教经典的收藏。这种推论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法门寺早期的历史,因资料缺乏,难以论其究竟。诸如《大唐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记载了北魏时的“太白二、三僧”,《集神州三宝通感录》记载了武德年间的普贤、惠业与法门寺的关系,但都没有触及法门寺是否有收藏佛教经典的问题。
关键词
佛教经典
无忧王
普贤
真身宝塔
普宁藏
千佛碑
《金刚经》
扶风法门寺
寺内
经像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隋代凤泉寺与法门寺考
13
作者
韩金科
王仓西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20-24,共5页
文摘
在讨论隋代法门寺历史地位时,有许多学者在其论文(著)中,总是要提及凤泉寺的。两寺同处扶风境内,毗邻30华里,两寺在隋代的历史地位确有不同,反映出这段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风貌大相径庭。一、法门寺与凤泉寺地望分辨千年古刹法门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因寺内真身宝塔中瘗藏释迦佛祖真身舍利而成为皇家御用道场。唐代帝王六次迎佛骨于此寺,千百年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学者们,当涉及封建帝王与佛教关系时,法门寺是首先要提到的。但是,近现代有许多学者,却把与法门寺毗邻的凤泉寺混二为一。
关键词
凤泉
帝王与佛教
中国佛教文化
舍利塔
释迦
瘗藏
寺内
迎佛骨
真身宝塔
文化风貌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旅游促进发展的成功范例——法门寺旅游区的崛起和发展
14
作者
王竞香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93-99,共7页
文摘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约120公里处的扶风县法门镇,相传建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因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和高筑真身宝塔,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故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清理1981年8月坍塌的明代法门寺真身宝塔基时,发现了唐懿宗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闭的地宫一座。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全长21.12米,面积31.48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塔地宫。
关键词
佛教圣地
塔庙
真身宝塔
唐懿宗
法门镇
后室
考古工作者
中室
国家旅游局
咸通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门寺出土的玳瑁开元通宝
15
作者
高西省
出处
《文博》
1993年第4期74-77,共4页
文摘
一、出土简况: 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除发现大批金银宝器衣物外,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钱币,引起了钱币学界的注意。特别是铜铸开元通宝数以万计,有的背有墨书,有的涂朱砂,均制作规整、精美,分别撒在地宫踏步、台阶及前、中、后室地面,从其字体及背纹看有初唐、盛唐及晚唐、会昌钱等。而在后室供养的素面银灯内发现十三枚极为罕见的“玳瑁开元通宝”。它们的大小基本一致,直径在2.5~2.75厘米之间。厚0.12厘米左右,13枚总重24.8克。有内外廓,肉厚。
关键词
开元通宝
钱币学
背纹
铜铸
真身宝塔
后室
迎佛骨
咸通
供养钱
武德四年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明代真身宝塔出土砖刻题记——兼论宝塔建筑之始末
淮建邦
王仓西
《文博》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谈法门寺真身宝塔之佛骨
淮建邦
《文博》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法门寺真身宝塔所出《普宁藏》的真伪
吴敏霞
何远景
《文博》
198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明代真身宝塔与地震
付升歧
《文博》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法门寺调查简报
《文博》
198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随求与隋侯之珠
张恩贤
《文博》
199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大事记
韩伟
《文博》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法门寺塔第二次清理简报
《文博》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毗卢藏》、《普宁藏》刊刻年代
柏明
《文博》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法门寺地宫文物与唐代佛教密宗文化
任新来
《文博》
199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
韩金科
《文博》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法门寺藏经史初探
柏明
《文博》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隋代凤泉寺与法门寺考
韩金科
王仓西
《文博》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旅游促进发展的成功范例——法门寺旅游区的崛起和发展
王竞香
《文博》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法门寺出土的玳瑁开元通宝
高西省
《文博》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