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菌株XS3-2-5对含锰废水中Mn(Ⅱ)的生物氧化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璐 张梅华 +3 位作者 魏源送 朱彤 王昕竑 蒋继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8-93,共6页
该研究以一株从锰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的具有高Mn(Ⅱ)耐受性并具有氧化Mn(Ⅱ)的特性的真菌菌株XS3-2-5为对象,考察了p H值和Mn(Ⅱ)初始浓度对该菌株生长及其氧化Mn(Ⅱ)能力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 该研究以一株从锰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的具有高Mn(Ⅱ)耐受性并具有氧化Mn(Ⅱ)的特性的真菌菌株XS3-2-5为对象,考察了p H值和Mn(Ⅱ)初始浓度对该菌株生长及其氧化Mn(Ⅱ)能力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经过菌株XS3-2-5氧化后的生物锰氧化物进行了表征。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 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Phaeosphaeriopsis sp。pH和Mn(Ⅱ)初始浓度对该菌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影响。该菌株(湿重)在p H 5-7范围内对Mn(Ⅱ)(300μmol/L)的氧化率接近200 mg/g。SEM、TEM、EDS和XPS的分析结果表明,Mn(Ⅱ)经过该菌株氧化后的生物锰氧化物主要为二氧化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污染 真菌菌株 生物锰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耐受Mn(Ⅱ)真菌菌株的分离及氧化Mn(Ⅱ)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璐 朱彤 +3 位作者 宋宝华 张梅华 姚一夫 李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4-88,共5页
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从锰矿企业含锰土壤中筛选分离能够耐受并氧化二价锰离子(Mn(Ⅱ))的真菌,并研究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及对Mn(Ⅱ)的氧化能力。共分离得到4株具有耐受Mn(Ⅱ)的真菌菌株,分别为XS2-1,XS2-2,XS3-2-4,XS3-2-5。其中XS2-2,XS3... 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从锰矿企业含锰土壤中筛选分离能够耐受并氧化二价锰离子(Mn(Ⅱ))的真菌,并研究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及对Mn(Ⅱ)的氧化能力。共分离得到4株具有耐受Mn(Ⅱ)的真菌菌株,分别为XS2-1,XS2-2,XS3-2-4,XS3-2-5。其中XS2-2,XS3-2-4,XS3-2-5能够将Mn(Ⅱ)氧化生成锰氧化物(Mn(Ⅲ,Ⅳ))。根据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RNA基因测序结果,这4株真菌菌株分别属于Cladosporium、Plectosphaerella、Epicuccum和Phaeosphaeriopsis属。考察了pH值以及Mn(Ⅱ)浓度对菌株生长和氧化Mn(Ⅱ)能力的影响。发现这4株真菌菌株的生长受pH值影响较小,但受Mn(Ⅱ)浓度影响较大;菌株的Mn(Ⅱ)氧化能力受pH值和Mn(Ⅱ)浓度的影响均较为显著。菌株XS3-2-5的Mn(Ⅱ)氧化能力最为突出,随着Mn(Ⅱ)浓度的增加(最高至15 000μmol/L),其Mn(Ⅱ)氧化能力不断升高,并未出现不耐受的情况。能够氧化Mn(Ⅱ)的真菌菌种的发现对于治理受锰污染的水及土壤具有潜在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污染 真菌菌株 锰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抗汞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含汞废水治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盛开 张梅华 +7 位作者 潘利祥 孙璐 朱彤 王昕竑 蒋继宏 王立辉 姜朵朵 于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0,共5页
从汞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一株抗汞真菌菌株GX-4,经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GX-4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同源性达到99%。采用GX-4吸附去除含汞废水中的Hg^(2+),考察反应时间、Hg^(2+)初始浓度、pH和GX-4菌悬液投加量对Hg^(... 从汞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一株抗汞真菌菌株GX-4,经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GX-4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同源性达到99%。采用GX-4吸附去除含汞废水中的Hg^(2+),考察反应时间、Hg^(2+)初始浓度、pH和GX-4菌悬液投加量对Hg^(2+)去除率的影响,观察GX-4吸附Hg^(2+)前后的微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30~60min为GX-4对Hg^(2+)的快速吸附阶段,在处理Hg^(2+)初始质量浓度低于0.50mg/L的含汞废水时,出水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限值要求;GX-4菌悬液的最佳投加量为1.0~2.0g,最佳pH为5。对吸附Hg^(2+)后的GX-4菌株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该菌能够有效吸附Hg^(2+),并将吸附在细胞壁上的Hg^(2+)转化为稳定的沉淀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污染 真菌菌株 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汞真菌的分离及其对废水中Hg(Ⅱ)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梅华 孙璐 +3 位作者 朱彤 王昕竑 蒋继宏 赵盛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6,共6页
该研究以一株从汞(Hg(Ⅱ))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具有高耐受Hg(Ⅱ)特性的真菌菌株GX-5为对象,考察了该菌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间、初始浓度、p H值以及投加量等)对Hg(Ⅱ)的吸附特征,并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该菌吸附Hg(Ⅱ)前... 该研究以一株从汞(Hg(Ⅱ))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具有高耐受Hg(Ⅱ)特性的真菌菌株GX-5为对象,考察了该菌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间、初始浓度、p H值以及投加量等)对Hg(Ⅱ)的吸附特征,并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该菌吸附Hg(Ⅱ)前后进行表征。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 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条件因素影响实验表明:反应时间6h,p H为5,投加量体积分数为1%时,该菌对废水中的Hg(Ⅱ)吸附效率最高。对该菌处理含汞废水后的菌丝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对Hg(Ⅱ)具有有效的表面吸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某种机理将吸附在菌体表面的Hg(Ⅱ)转化为稳定的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污染 真菌菌株 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SF-21483产生的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及初步确认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亚妮 万中义 +3 位作者 张志刚 王燕 杨自文 王开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7期4188-4191,共4页
从武汉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SF-21483,其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制真菌的作用。本研究以真菌SF-21483发酵提取物中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经过2次分离纯化,得到了5个化合物。根据紫外吸收光谱、分子离子... 从武汉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SF-21483,其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制真菌的作用。本研究以真菌SF-21483发酵提取物中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经过2次分离纯化,得到了5个化合物。根据紫外吸收光谱、分子离子峰、物理性状及活性情况等确定组分4、5、7、9、10与冬青生菌素(Ilicicolin)F、E、D、C、H较为相似,对植物病原菌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类组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菌株SF-21483 农药活性物质 分离 纯化 冬青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LP-20对金属矿土壤镉锌的固定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惠 孙璐 +2 位作者 蒋继宏 张梅华 姚一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6-39,51,共5页
采用真菌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某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能够耐受并吸附二价镉、锌离子(Cd(Ⅱ)、Zn(Ⅱ))的真菌菌株LP-20。考察不同修复时间以及土壤p H值对固定化效率的影响。固定化效率以反应前后的镉锌有效态含量(利用TCL... 采用真菌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某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能够耐受并吸附二价镉、锌离子(Cd(Ⅱ)、Zn(Ⅱ))的真菌菌株LP-20。考察不同修复时间以及土壤p H值对固定化效率的影响。固定化效率以反应前后的镉锌有效态含量(利用TCLP提取液提取法测定)变化衡量。根据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 RNA基因测序结果,菌株LP-20属于Trichoderma spirale。LP-20对于Cd(Ⅱ)的固定效果普遍优于Zn(Ⅱ),并且对Cd(Ⅱ)的固定时间(10 d)少于对Zn(Ⅱ)的固定时间(20 d)。LP-20对于Cd(Ⅱ)和Zn(Ⅱ)的固定作用的最适宜p H范围为3~5。发现能够对土壤中镉锌离子具有良好固定化效果的真菌菌株对于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位无毒无害化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镉锌污染 真菌菌株 吸附作用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内微生物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的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焦万洪 《养殖与饲料》 2014年第12期37-37,共1页
1饲料蛋白质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瘤胃中有很多细菌能分泌蛋白酶,具有降解蛋白质的能力。最熟知的有嗜淀粉拟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这3种细菌。瘤胃真菌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瘤胃厌氧性真菌菌株都可产生金属蛋白酶,N.f... 1饲料蛋白质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瘤胃中有很多细菌能分泌蛋白酶,具有降解蛋白质的能力。最熟知的有嗜淀粉拟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这3种细菌。瘤胃真菌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瘤胃厌氧性真菌菌株都可产生金属蛋白酶,N.frontalis可产生相当于细菌产生的高活性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消化 微生物降解 瘤胃真菌 饲料蛋白质 金属蛋白酶 真菌菌株 厌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慧兰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08年第1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生物控制 亚利桑那大学 农业研究所 美国农业部 德国波恩大学 真菌菌株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版摘要
9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111,共1页
一株耐铅真菌菌株LP-15的分离鉴定及其吸附铅性能研究
关键词 环境污染 论文摘要 网络版 防治 分离鉴定 真菌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与防治网络版论文摘要
10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1,共1页
以一株从金属矿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的具有耐受并吸附Cd(Ⅱ)特性的真菌菌株LP-20为对象,考察了该菌株的生长特征及不同条件下(pH、温度、时间、菌体投加量)对Cd(Ⅱ)的吸附特性。ITS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螺旋木霉... 以一株从金属矿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的具有耐受并吸附Cd(Ⅱ)特性的真菌菌株LP-20为对象,考察了该菌株的生长特征及不同条件下(pH、温度、时间、菌体投加量)对Cd(Ⅱ)的吸附特性。ITS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同源度达99%。LP-20对Cd(Ⅱ)具有很高的耐受力,在Cd(Ⅱ)初始质量浓度为500mg/L时仍有一定程度的生长。LP-20的Cd(Ⅱ)吸附能力受pH和温度的影响较小;吸附反应在6h左右达到平衡;单位饱和吸附量为1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摘要 环境污染 网络版 Cd(Ⅱ) 防治 真菌菌株 吸附特性 生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Science的杀蟑螂药盒投放市场
11
作者 陶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12期20-20,共1页
EcoScience Corp.(Worcester,MA)在获得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许可之后,正将其第一批产品杀蟑螂药投放市场。该产品以 Bio-Path 为商标,为生物杀虫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它不仅是EcoScience 第一个投放市场的产品,而且是第一个以自然... EcoScience Corp.(Worcester,MA)在获得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许可之后,正将其第一批产品杀蟑螂药投放市场。该产品以 Bio-Path 为商标,为生物杀虫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它不仅是EcoScience 第一个投放市场的产品,而且是第一个以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因子(真菌菌株)为基础的专性杀蟑螂的产品,替代了人造杀虫剂。真菌法较利用合成化学法有许多优点一。它对环境保护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杀虫剂 真菌菌株 批产品 合成化学 药盒 美国环境保护局 EcoScience 作用方式 专性 开发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工程
12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46-51,共6页
911125 小球藻生长的动力学分析[英]/Iehana,M.//Biotechnol.Bioeng.-1990,36(2),-198~206[译自DBA,1990,9(17),90-09870]在30℃、pH6.4~6.7、有限光照条件下进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30的批式和连续培养.用培养皿中的入射光... 911125 小球藻生长的动力学分析[英]/Iehana,M.//Biotechnol.Bioeng.-1990,36(2),-198~206[译自DBA,1990,9(17),90-09870]在30℃、pH6.4~6.7、有限光照条件下进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30的批式和连续培养.用培养皿中的入射光能减去总透射光能计算了单位细胞重单位时间的光能吸收Ex.用Michaelis-Menten方程表示Ex和稀释率D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大比生长率为0.24/h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比生长率 CHLORELLA 光能转化率 发酵工程 VULGARIS 动力学分析 透射光 果胶裂解酶 真菌菌株 稀释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上的应用
13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00-103,共4页
901103 用高密度的嗜热芽孢杆菌MGA3细胞由甲醇生产L-赖氨酸[会,英]/Schendel, F. J.…∥Abstr. Annu. Meet, Am. Soc. Microbiol.-1989, 89 Meet.-316[译自DBA,1989,8(17),89-10299] 用能够利用甲醇的嗜热芽孢杆菌MGA3、Gr和NOA<s... 901103 用高密度的嗜热芽孢杆菌MGA3细胞由甲醇生产L-赖氨酸[会,英]/Schendel, F. J.…∥Abstr. Annu. Meet, Am. Soc. Microbiol.-1989, 89 Meet.-316[译自DBA,1989,8(17),89-10299] 用能够利用甲醇的嗜热芽孢杆菌MGA3、Gr和NOA<sub>2</sub>的高丝氨酸营养缺陷型和抗S-(2-氨乙基)-半胱氨酸突变株实现了有重要营养价值的氨基酸L-赖氨酸的生产。利用甲醇基本盐类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芽孢杆 甲醇生产 突变 高丝氨酸 营养缺陷型 假丝酵母 营养价值 真菌菌株 基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上的应用
14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6期99-103,共5页
关键词 德氏乳杆 真菌菌株 担子 假丝酵母 突变 化学诱变 酵母发酵 自溶产物 无机盐类 酮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工程
15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10期54-67,共14页
902666 来源于真菌 Y-94的β-葡糖苷酶的纯化和性质[英]/Yamanobe,T.…// Agric.Biol.Chem.-1989,53(12).-3359~3360[译自 DBA,1990,9(6),90-03497]在30℃、pH4.0条件下,真菌菌株Y-94于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4天,培养基中含4%纤维素粉、1.5... 902666 来源于真菌 Y-94的β-葡糖苷酶的纯化和性质[英]/Yamanobe,T.…// Agric.Biol.Chem.-1989,53(12).-3359~3360[译自 DBA,1990,9(6),90-03497]在30℃、pH4.0条件下,真菌菌株Y-94于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4天,培养基中含4%纤维素粉、1.5%细菌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 真菌菌株 葡聚糖酶 Β-葡糖苷酶 酿酒酵母 纤维素粉 芽抱杆 营养缺陷 地衣多糖酶 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霉玉米中毒的治疗与体会
16
作者 胡刚 杨福梅 《畜禽业》 2011年第7期74-74,共1页
玉米遇湿后,在自然环境中,很多机会接触各种真菌。如果温度在24~32℃、湿度在80以上时,这些真菌就能大量生长繁殖。如果细致检查,在玉米的表面或胚芽内部可以看到褐色、灰黄色真菌的菌落。在这些大量生长繁殖的真菌菌株中.若属于毒性... 玉米遇湿后,在自然环境中,很多机会接触各种真菌。如果温度在24~32℃、湿度在80以上时,这些真菌就能大量生长繁殖。如果细致检查,在玉米的表面或胚芽内部可以看到褐色、灰黄色真菌的菌落。在这些大量生长繁殖的真菌菌株中.若属于毒性菌株,就会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黄曲霉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玉米中毒 真菌菌株 黄曲霉毒素 治疗 生长繁殖 自然环境 生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mycoparasitism stimulus in Trichoderma atroviride. strain P1
17
作者 Woo S L Formisano E +7 位作者 Fogliano V Cosenza C Mauro A Turrà D Soriente I Ferraioli S Scala F Lorito M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1-421,共1页
Trichoderma atroviride strain P1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to study the mycoparasitic mechanism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pathogenic host and beneficial antagonistic fungi. Mutants of P1 containing the green f... Trichoderma atroviride strain P1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to study the mycoparasitic mechanism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pathogenic host and beneficial antagonistic fungi. Mutants of P1 containing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or glucose oxidase (gox) reporter systems and different inducible promoters (from the exochitinase nag1 gene, or the endochitinase ech42 gene of P1)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that activate the biocontrol gene expression cascade in the antagonist. The following compounds were tested singly and in various combinations: purified Trichoderma P1 enzymes (endochitinase, exochitinase, chitobiosidase, glucanase); antagonist culture filtrates (T. atroviride P1 wild-type and relative knock-out mutants, T. harzianum, T. reesei); pathogen culture filtrates (Botrytis, Pythium, Rhizoctonia); purified fungal cell walls (CWs) from Trichoderma, Botrytis, Pythium, Rhizoctonia; colloidal crab shell chitin; and plant extracts from cucumber leaves, stems or roots. Strong induction of mycoparasitism was found with the various digestion products produced by treating fungal CWs and colloidal chitin with purified enzymes or fungal culture filtrates. Filtrates from chitinase knock-out mutants, as well as CWs from Oomycetes fungi, were less active in producing the stimulus for mycoparasitism. The host CW digestion products were separated by molecular weight (MW) to determine which compounds were able to activate Trichoderma. Micromolecules of MW less than 3 kDa were found to trigger mycoparasitism gene expression before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host pathogen. These compounds stimulated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of the antagonist. Purification of these host-derived compounds was conducted by HPLC and in vivo assay. The obtained inducers were able to stimulate both the production of endochitinase and exochitinase enzymes, even under repressing condi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glucose. Inducers stimulated the biocontrol effect of P1 in the presence of host fungi. The disease symptom development on bean leaves inoculated with Botrytis and Trichoderma spores was clearly reduc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inducers, unless these molecules were not specifically inactivated. Finally, purified inducers added to liquid cultures of T. atroviride P1 stimulated the production of low MW antibiotics and metabolites which inhibited Botrytis spore germin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ESI-MS) of the inducer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hexose oligomers, like cellobiose, while MS/MS analysis by selective fragmentation of peaks in the spectrum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three distinct compounds that were biologically a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gal cell walls hydrolytic enzymes mycoparasitism induc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