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真菌培养阴性的常见丝状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
被引量:
10
1
作者
张红敏
窦新岩
+5 位作者
杨柯
孙声桃
韩雷
李金
余晓菲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主要致病菌——丝状真菌属不同菌种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下的表现规律,评估其对临床上真菌培养阴性的FK患者进行快速菌种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于2013年...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主要致病菌——丝状真菌属不同菌种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下的表现规律,评估其对临床上真菌培养阴性的FK患者进行快速菌种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收集993例已经确诊的FK患者,所有患者行角膜病灶真菌培养、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比较真菌培养不同结果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的FK诊断阳性率以及真菌培养法、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发现的菌种分布;总结致病丝状真菌各菌种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特征。结果993例FK病例中,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82.0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3,P=0.000)。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92.31%;564例真菌培养阴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74.29%。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曲霉菌属占比最高,占总检出率的50.12%,其次为镰孢菌属和链格孢菌属,分别占18.18%和10.49%。真菌培养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菌属分布特征一致,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显示的FK患者不同致病真菌特征不同,裂隙灯显微镜下曲霉菌感染灶为羽毛状角膜溃疡,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呈高反光、粗细均匀、分枝少的细线状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镰孢菌角膜感染灶呈牙膏样浸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高反光长棒状、长线状且分枝少的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链格孢菌感染的角膜病灶为角膜白斑,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高反光、粗细不均的长棒状或串珠状、分枝少的菌丝。治疗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断裂、变短、变细及反光变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FK菌丝应与角膜神经纤维相鉴别,前者呈弥漫分布并相互交织,周围有高反光的炎症细胞,多位于角膜基质层;后者位于上皮下与角膜基质层间,神经纤维直径大于菌丝,周围的细胞结构清晰。结论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丝状真菌感染性FK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病灶的裂隙灯显微镜下表现可对真菌培养阴性的丝状真菌进行菌种判断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
丝状
真菌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裂隙灯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真菌培养阴性的常见丝状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
被引量:
10
1
作者
张红敏
窦新岩
杨柯
孙声桃
韩雷
李金
余晓菲
王丽娅
机构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出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0902、816708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704283)
+1 种基金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2300410163)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144100510015)
文摘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主要致病菌——丝状真菌属不同菌种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下的表现规律,评估其对临床上真菌培养阴性的FK患者进行快速菌种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收集993例已经确诊的FK患者,所有患者行角膜病灶真菌培养、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比较真菌培养不同结果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的FK诊断阳性率以及真菌培养法、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发现的菌种分布;总结致病丝状真菌各菌种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特征。结果993例FK病例中,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82.0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3,P=0.000)。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92.31%;564例真菌培养阴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74.29%。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曲霉菌属占比最高,占总检出率的50.12%,其次为镰孢菌属和链格孢菌属,分别占18.18%和10.49%。真菌培养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菌属分布特征一致,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显示的FK患者不同致病真菌特征不同,裂隙灯显微镜下曲霉菌感染灶为羽毛状角膜溃疡,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呈高反光、粗细均匀、分枝少的细线状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镰孢菌角膜感染灶呈牙膏样浸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高反光长棒状、长线状且分枝少的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链格孢菌感染的角膜病灶为角膜白斑,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高反光、粗细不均的长棒状或串珠状、分枝少的菌丝。治疗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断裂、变短、变细及反光变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FK菌丝应与角膜神经纤维相鉴别,前者呈弥漫分布并相互交织,周围有高反光的炎症细胞,多位于角膜基质层;后者位于上皮下与角膜基质层间,神经纤维直径大于菌丝,周围的细胞结构清晰。结论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丝状真菌感染性FK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病灶的裂隙灯显微镜下表现可对真菌培养阴性的丝状真菌进行菌种判断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诊断
丝状
真菌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裂隙灯显微镜
Keywords
Keratitis, fungal/diagnosis
Fungi, filamentous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Slit-lamp microscope
分类号
R772.21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真菌培养阴性的常见丝状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
张红敏
窦新岩
杨柯
孙声桃
韩雷
李金
余晓菲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