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和拘禁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单中心研究
1
作者 王硕 李柳 +3 位作者 刘国楹 随永刚 武如冰 米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导丝技术(JW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连续性入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3例伴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的不稳定性心...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导丝技术(JWT)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连续性入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3例伴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采用BSKT或JWT术式进行治疗并完成6个月随访。根据住院号单双号分组,其中单号入组BSKT组(n=107),双号入组JWT组(n=96)。观察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心肌灌注指标。结果:BSKT组和JWT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面积、术后6个月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术后6个月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心肌缺血总节段数、异常心肌灌注范围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SKT组支架置入即刻成功87例(81.3%),JWT组64例(66.7%),BSKT组显著优于JWT组;BSKT组术后1 d心肌肌钙蛋白I[(0.22±0.13)ng/ml vs.(0.45±0.27)ng/ml,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35.24±13.15)U/L vs.(42.39±21.66)U/L,P=0.004]、B型利钠肽[(133.52±25.62)pg/ml vs.(167.22±22.04)pg/ml,P<0.001]均低于JWT组;术后6个月BSKT组的负荷心肌缺血总节段数[(3.23±1.54)节vs.(3.87±1.62)节,P=0.004]、负荷心肌灌注总评分[(4.18±2.21)分vs.(4.97±2.96)分,P=0.031]、异常心肌灌注范围[(7.04±3.27)%vs.(8.24±3.69)%,P=0.014]均低于JW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SKT和JWT两种术式均可显著改善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损伤和心肌灌注,BSKT术式对分支血管的保护作用较JWT术式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 拘禁导丝技术 左前降支-对角支真性分叉病变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支药物洗脱支架+分支药物涂层球囊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文 魏芳晶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 探究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分支药物涂层球囊(DCB)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DCB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预后。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 目的 探究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分支药物涂层球囊(DCB)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DCB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预后。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诊断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131例。依据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组:被动球囊拘禁组43例、主动球囊拘禁组43例和主支DES+分支DCB组45例。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时各组的血管晚期管腔丢失,以及术后12个月内各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三组主支血管的晚期管腔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而主支DES+分支DCB组分支血管的晚期管腔丢失均低于其他两组(均为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MACE发生率分别为主动球囊拘禁组16.3%、被动球囊拘禁组18.6%和主支DES+分支DCB组4.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与普通球囊组(主动球囊拘禁组+被动球囊拘禁组)相比,主支DES+分支DCB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4.4%比17.4%,P=0.036)。结论 主支DES+分支DCB术式治疗真性分叉病变时,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用DCB治疗分叉病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动球囊拘禁技术 被动球囊拘禁技术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评估“L-sandwich”术式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一项概念验证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牧蔚 聂铭 +4 位作者 郭权 张智文 饶立新 彭亮 马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7-553,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L-sandwich”术式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9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medina分型:1.1.1)患者分为“L-sandwich”术式组(n=38)、双支架术式组(n=32)和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L-sandwich”术式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9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medina分型:1.1.1)患者分为“L-sandwich”术式组(n=38)、双支架术式组(n=32)和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分支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组(n=29)。所有患者术中及复查均使用IVUS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随访12个月时的主支血管、分支血管口部及分支血管体部的晚期管腔面积丢失(LLAL),次要终点为12个月时各部位的最小管腔面积(MLA)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MACE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本研究为概念验证性研究,统计分析在接受治疗(as-treated,AT)分析集中进行。结果:随访12个月时,“L-sandwich”术式组、双支架术式组和主支DES分支单纯DCB组患者主支血管的LLAL[(0.12±0.42)mm^(2)vs.(0.07±0.38)mm^(2)vs.(-0.01±0.31)mm^(2),P=0.419]、分支血管体部的LLAL[(-0.11±0.45)mm^(2)vs.(-0.10±0.28)mm^(2)vs.(0.24±1.04)mm^(2),P=0.0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支血管开口LLAL双支架术式组最大,“L-sandwich”术式组最小[(-0.48±0.78)mm^(2)vs(.0.45±0.64)mm^(2)vs(.0.14±1.37)mm^(2),P<0.001];三组主支血管MLA相似[(8.39±1.65)mm^(2)vs.(8.28±0.98)mm^(2)vs.(8.02±1.37)mm^(2),P=0.565],分支血管开口MLA双支架术式组最大,主支DES分支单纯DCB组最小[(5.08±0.74)mm^(2)vs.(5.63±0.80)mm^(2)vs.(3.57±1.35)mm^(2),P<0.001],分支血管体部MLA“L-sandwich”术式组与双支架术式组类似,主支DES分支单纯DCB组最小[(5.94±0.72)mm^(2)vs.(5.86±0.59)mm^(2)vs.(3.74±1.07)mm^(2),P<0.001]。双支架术式组中2例患者行靶血管重建,其他组患者均无MACE发生(P=0.118)。结论:“L-sandwich”术式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安全可行,随访12个月时比双支架术式分支血管开口LLAL更小,各部位MLA相似,且明显简化操作步骤。与分支单纯应用DCB相比具有更好的分支获益,同时也是分支单纯DCB出现严重夹层时的补救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真性分叉病变 血管内超声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