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中山“真假平等”观浅议
1
作者 韩剑锋 赵小尚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6期180-181,共2页
"真假平等"是孙中山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平等思想。孙中山"真假平等"观,在批判"人为的"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真平等"的现实道路;又批评把"天生的"不平等人为"压平"的做... "真假平等"是孙中山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平等思想。孙中山"真假平等"观,在批判"人为的"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真平等"的现实道路;又批评把"天生的"不平等人为"压平"的做法,指出了弥补"天生"不平等的方法。孙中山"真假平等"观对于当前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真平等 平等 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孙中山的平等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平等观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孙中山把这个课题分解为两方面——“天生的”不平等和“人为的”不平等问题;“真平等”和“假平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平等观的分析,肯定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 孙中山 平等 “天生的”不平等 “人为的”不平等 真平等 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和佛教道德评价之超越性
3
作者 曹晓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道家和佛教的道德评价都有超越狭隘善恶判断的特点。在道家的价值体系中,"道"和"德"上升到存在论高度,不是狭义的"善",而是超越人的狭隘判断的本体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本体论上万物齐一的境界构成道家道... 道家和佛教的道德评价都有超越狭隘善恶判断的特点。在道家的价值体系中,"道"和"德"上升到存在论高度,不是狭义的"善",而是超越人的狭隘判断的本体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本体论上万物齐一的境界构成道家道德判断的哲学基础。小乘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要求更接近世俗伦理,但也是以解脱论为归依。大乘佛教的"是法平等"从境界论上开出价值判断的"不二法门"。道家和佛教在境界论层面超越善恶的分别对待,就是章太炎概括的"平等二字"。"真平等"是对终极真实的体认。复归自然本性、认识本来面目就能把握"道"和"法界"的本体。道家追求回归天真本性,反对雕琢妄为,佛教提倡去除贪执,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均体现了"以真为善"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佛教 道德评价 真平等 法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