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联邦储备法》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28-133,共6页
1913年《联邦储备法》的理论基础是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合格商业票据的贴现机制,即对商业票据的贴现实施质的控制,使货币和信贷供给与农工商业生产流通保持同步,从而避免货币供给的短缺或膨胀。真实票据理论与货币数量理论是... 1913年《联邦储备法》的理论基础是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合格商业票据的贴现机制,即对商业票据的贴现实施质的控制,使货币和信贷供给与农工商业生产流通保持同步,从而避免货币供给的短缺或膨胀。真实票据理论与货币数量理论是相对立的。与中央银行体系结合的真实票据理论,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而是一种被动适应经济周期的理论。20年代早期,美联储开始放弃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消极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储备法 真实票据理论 合格商业票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商行银行经营管理讲座(二)
2
作者 宋先平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9-61,共3页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大体上形成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三种理论。资产管理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大体上形成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三种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当时,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是活期存款,又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供利用,因此,为了保证经营的安全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银行就把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上。资产管理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可分为商业贷款理论(即真实票据理论)、可转换性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所以也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经营管理 可转换性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真实票据理论 贷款损失 银行业务 资产管理 存款保险 负债业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