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蛋清粉近红外光谱真实性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祝志慧 李沃霖 +4 位作者 韩雨彤 金永涛 叶文杰 王巧华 马美湖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253,共9页
引入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构建改进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蛋清粉真实性检测模型。该模型基于1D-CNN模型,无需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在网络中加入有效通道注意力模块和一维全局平均... 引入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构建改进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蛋清粉真实性检测模型。该模型基于1D-CNN模型,无需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在网络中加入有效通道注意力模块和一维全局平均池化层,提高模型提取光谱特征的能力,减少噪声干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EG-1D-CNN模型可判别蛋清粉样本的真伪,对于掺假蛋清粉的检测率可达到97.80%,总准确率(AAR)为98.93%,最低检测限(LLRC)在淀粉、大豆分离蛋白、三聚氰胺、尿素和甘氨酸5种单掺杂物质上分别可达到1%、5%、0.1%、1%、5%,在多掺杂中可达到0.1%~1%,平均检测时间(AATS)可达到0.004 4 s。与传统1D-CNN网络结构及其他改进算法相比,改进后的EG-1D-CNN模型在蛋清粉真实性检测上具有更高精度,检测速度快,且模型占用空间小,更适合部署在嵌入式设备中。该研究可为后续开发针对蛋粉质量检测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清粉 近红外光谱 真实性检测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品真实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雯汐 尚宇瀚 +3 位作者 孟宪双 胡琪 白桦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02-1809,共8页
消费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品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造福广大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消费品真实性检测鉴别提出了更高要... 消费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品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造福广大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消费品真实性检测鉴别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准可靠的检测鉴别技术是消费品打假鉴伪的治本之策。该文综述了感官检验、显微鉴别、理化检验、仪器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技术在消费品真实性检测和质量溯源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为消费品真实性检测和质量控制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品 真实性检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DNA聚合酶和扩增仪对水稻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检测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于晓岳 杨华 +2 位作者 邹芳刚 毛从亚 许如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7-60,共4页
SSR标记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水稻品种真实性的鉴定中,此方法具有快速、稳定等特点。本研究对比了不同退火温度、DNA聚合酶以及PCR扩增仪等因素对水稻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检测方法的影响,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实验室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反应体系... SSR标记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水稻品种真实性的鉴定中,此方法具有快速、稳定等特点。本研究对比了不同退火温度、DNA聚合酶以及PCR扩增仪等因素对水稻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检测方法的影响,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实验室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来顺利地开展检测工作。结果表明,55℃退火温度的PCR产物较有利于水稻品种真实性SSR标记的检测;2种PCR仪性能比较一致,均适合水稻品种真实性SSR标记的检测;Ta KaRa及生工Taq DNA聚合酶均适合水稻品种真实性SSR标记的检测,天根Taq DNA聚合酶不适合水稻品种真实性SSR标记的检测。不同实验室,应选择以上3个适合实验条件进行组合,以提高水稻品种真实性和纯度分子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SSR 品种真实性检测 退火温度 PCR扩增仪 DNA聚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
4
作者 宋浩源 赵鹏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7,共9页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菌种混乱、来源不清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如形态学特征观察、品种拮抗试验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需求,但存在鉴定周期长、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分...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菌种混乱、来源不清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如形态学特征观察、品种拮抗试验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需求,但存在鉴定周期长、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提升了食用菌菌种检测、品种鉴定与种质资源保护水平。常见的食用菌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DNA分子标记、DNA序列分析与DNA条形码技术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包括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如RFLP;以PCR为基础的各种DNA指纹技术,如RAPD;以及以测序为基础的新型分子标记,如SNP与MNP等。DNA序列分析技术主要指ITS、IGS以及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序列分析。DNA条形码技术包括ITS条形码和蛋白编码基因条形码,如EF-1α、β-tubulin等。概述了近年来食用菌菌种分子生物学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食用菌菌种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建议,为食用菌菌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及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种真实性检测 分子标记 品种鉴定 机器学习 CRISPR/Cas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LOF的蛋清粉非定向掺杂鉴别研究
5
作者 祝志慧 李沃霖 +4 位作者 韩雨彤 叶文杰 金永涛 王巧华 马美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8-1775,共8页
蛋清粉的掺杂鉴别技术对保障蛋粉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传统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且耗时长的问题,且针对蛋清粉的掺杂鉴别模型仍主要为定向鉴别模型,其检测范围有限,无法有效覆盖所有可能的掺杂物质,亟需开发一种快... 蛋清粉的掺杂鉴别技术对保障蛋粉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传统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且耗时长的问题,且针对蛋清粉的掺杂鉴别模型仍主要为定向鉴别模型,其检测范围有限,无法有效覆盖所有可能的掺杂物质,亟需开发一种快速、准确、泛用的蛋清粉掺杂鉴别方法。该研究引入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构建了LOF非定向鉴别模型。该模型是一种无监督单分类模型,且在原模型基础上加入MSC预处理和CARS波长筛选处理,提高模型提取光谱特征的能力,减少噪声干扰,降低模型计算量。试验结果表明,LOF非定向鉴别模型针对掺杂蛋清粉的检测率可达到93.6%,其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达到了93.6%、95.5%、93.6%、94.5%,针对掺杂浓度超过15%的蛋清粉,可达到100%的检测率,两种测试集的总准确率(AAR)均为93.6%,平均检测时间(AATS)可达到0.0011 s;与其他非定向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且相比于传统的定向模型泛用性更强,更适合应用于市面上掺杂种类繁杂的蛋清粉掺杂鉴别。该研究可为后续开发针对蛋粉质量检测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清粉 近红外光谱 真实性检测 局部离群因子检测算法 非定向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对啤酒花进行纯度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培基 王德良 +4 位作者 江伟 宋涛 李涛 蒲彪 栾春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1-216,共6页
基于已知数据库中啤酒花的基因组信息和测序信息设计引物,筛选出了可以区分7个啤酒花品种的8个多态性良好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并基于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 基于已知数据库中啤酒花的基因组信息和测序信息设计引物,筛选出了可以区分7个啤酒花品种的8个多态性良好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并基于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技术,利用筛选到的特异SNP标记对8份预混样品与2份企业送检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对混杂程度低至5%的啤酒花样品进行有效鉴定,可以满足企业对实际啤酒花样品进行检测评价的要求。研究结果完善了啤酒花的SNP数据库,为啤酒企业对于原料质量的把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花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特异性PCR 真实性检测 纯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领域的事件抽取研究综述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河燕 刘啸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量新领域下的非结构文本数据中蕴含了海量信息。面向新领域的事件抽取方法研究能快速地构建领域知识库,用于支撑基于知识的下游应用。但现有事件抽取系统的领域限定性强,在新领域中从零构建会极度依赖事件体系和标...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量新领域下的非结构文本数据中蕴含了海量信息。面向新领域的事件抽取方法研究能快速地构建领域知识库,用于支撑基于知识的下游应用。但现有事件抽取系统的领域限定性强,在新领域中从零构建会极度依赖事件体系和标注数据的质量及规模,需要大量人力和专家知识来定制模板和标注语料。而且数据集中常见在相同的上下文中出现多个相关联的事件实例,对事件抽取和真实性检测产生了极大阻碍。本文针对面向新领域的事件抽取这一新兴研究领域进行综述,从事件模板推导、多实例联合事件抽取、事件真实性检测三个研究方向介绍了相关工作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下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抽取 新领域 信息抽取 事件模板推导 联合抽取 事件真实性检测 自然语言处理 知识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动态 被引量:3
8
作者 马长路 侯晟 +3 位作者 罗红霞 王丽 柳青 贾红亮 《中国蜂业》 2014年第Z2期56-61,共6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情况,加强消化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侧重介绍了蜂产品的污染源、污染物和真实性检测。其中,主要污染源包括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及其他。尤其在农药残留中介绍了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红...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情况,加强消化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侧重介绍了蜂产品的污染源、污染物和真实性检测。其中,主要污染源包括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及其他。尤其在农药残留中介绍了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红霉素、磺酰胺抗生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情况;在其他污染源中介绍了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和F、蓝蓟(E.plantagineum)属生物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另外,在真实性检测中,介绍了特异性天然同位素分馏核磁共振技术、指纹图谱和双果糖酐(DFA)衍生化法。通过对国外蜂产品质量安全有关信息的阐述,希望有利于国内同行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产品 污染源 污染物 真实性检测 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