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构式省形与反问标记“不”的形成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邵洪亮
胡建锋
-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20-127,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动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语气成分的功能与兼容模式"(16BYY133)
-
文摘
在一个构式中,各成分意义的相加不一定能得出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与此相关,一个构式内部某些构件的变化也可能不影响构式义。语言中存在着某些构式可以隐省一些构件或子构件而不影响构式义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构式省形。构式省形是语言经济性作用的结果,其条件是省形不影响意义的传递和理解,被隐省的一般不是核心构件。省形的最终结果可能使某些构件成为专职的话语标记词。汉语的反问标记"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它标记的反问句传承了原构式的构式义。
-
关键词
构式省形
反问标记“不”
构式义传承
-
Keywords
The Form of Ellipsis of a Construction
Rhetorical Question Marker“Bu”
Inheritance of ConstructionalMeaning.127
-
分类号
H04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说文》“省形”新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朱生玉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69,共6页
-
文摘
"省形"是《说文》中分析字形的一个条例,与"六书"说解相互补足。这一条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省形"体现了《说文》自身形、音、义的系统性和自足性,大多数省形字均能在《说文》9 353字内部的形音义系统之中得到解释。传统上用考古溯源的方法来认识省形字并评判其合理与否,而忽略了《说文》自身的系统性。只有以发展的、系统的观念去审视"省形"现象才能对其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省形"现象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字形演变、汉字规范等方面依然具有启示作用。
-
关键词
说文
省形
系统
-
分类号
H16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古琴减字构形的深层结构
- 3
-
-
作者
梅强
-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92,共5页
-
基金
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重庆古琴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QNYS81)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巴渝古琴艺术史”(项目编号:21SKGH05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古琴减字是建立在汉字符号系统基础之上的自源符号系统,其减省汉字部件的做法并非来自梵文半字,而是源于汉字固有的“截除性简化”模式;其将减字组合为一个字符的做法实际是来自汉字“合体连读会意”模式;流行于隋唐时期的“省形合文”是与其同构的参照之一。“截除性简化”与“合体连读会意”在汉字发展史中长期存在,早已渗入汉字使用者思维模式之中。正是这些“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汉字思维,在深层结构中影响和制约着古琴减字构形的生成。
-
关键词
古琴减字
截除性简化
合体连读会意
省形合文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J604.6
[艺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