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D模型的省域城市群物流联盟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曹毅 魏连雨 于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4-339,共6页
根据省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趋势,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省域物流联盟体系有机结合,探讨了省域物流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依据省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推导出了数学解析式。通过对京津冀省域物流联盟系统的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实... 根据省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趋势,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省域物流联盟体系有机结合,探讨了省域物流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依据省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推导出了数学解析式。通过对京津冀省域物流联盟系统的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为省域物流系统的整合与调配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城市 物流联盟 需求预测 系统动力学 系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数据的我国省域城市圈发展状况动态分析
2
作者 罗蓉 楚尔鸣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9期76-79,152,共5页
城市圈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前关于城市圈的评价较少关注城市圈之间动态发展状况的趋势比较以及城市群内部均衡性的分析。文章强调城市群动态发展趋势,并首次引入均衡性指标作为城市圈发展状况评价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 城市圈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前关于城市圈的评价较少关注城市圈之间动态发展状况的趋势比较以及城市群内部均衡性的分析。文章强调城市群动态发展趋势,并首次引入均衡性指标作为城市圈发展状况评价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圈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01-2011年的时序数据,对15个典型省域城市圈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广州城市圈在过去10多年中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遥遥领先,长沙城市圈在过去6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城市圈发展状况排名中上升幅度很大,武汉城市圈下降幅度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城市 时序数据 发展趋势 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市民俗文化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
3
作者 孙俊雅 吕琳 王清普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6期91-94,共4页
南阳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民俗文化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其在经济转型与区域竞争中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南阳市的城... 南阳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民俗文化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其在经济转型与区域竞争中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南阳市的城市定位与民俗文化资源概况,探讨了民俗文化品牌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关键意义,并结合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提出通过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品牌营销与推广等策略,推动民俗文化实现品牌化、产业化和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并提供可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市 民俗文化 品牌 副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助力南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被引量:3
4
作者 吕琳 孙俊雅 杜晨雨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3期112-115,共4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南阳市作为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南阳市作为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宝贵资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南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民俗文化助力南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推动南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俗文化 南阳市 副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策略研究——以南阳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潘超 李俊甲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1期113-116,共4页
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连接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性,指出了南阳市在资源环境优化、经济规模扩展、产业转型升级... 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连接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性,指出了南阳市在资源环境优化、经济规模扩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大数据与科技创新融合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全面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体系、加速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推进大数据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以及加强大数据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等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策略可为南阳市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中心城市 乡村振兴 大数据 科技创新 南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朱俊成 杨益明 黄继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7,共6页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多中心竞争是限制竞争力、协调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合作与互动是中部地区整合优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等培育竞争力与协调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差异与协调发展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多中心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韩民春 曹玉平 白小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91,共8页
湖北省在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在鄂西地区确立一到两个城市承担起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一主两副"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也适应现实的经济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是我省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湖北省在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在鄂西地区确立一到两个城市承担起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一主两副"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也适应现实的经济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是我省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可以将"一主两副"融入湖北省当前"两圈一带"战略,作为其战略支撑点去推进,以此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二是可以统筹武汉城市圈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协调发展,给予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支持;三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进行必要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四是在继续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因地制宜,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给予区别对待;五是扩大城市的区划空间,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副中心城市 因子分析法 两圈一带 一主两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合作: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俊 马海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关键是要提高其影响力和带动力,依靠其"自身实力"和"区域合力"同步提升,尤其是在自身实力不足和不十分强大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来促进自己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影响力和带动力。...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关键是要提高其影响力和带动力,依靠其"自身实力"和"区域合力"同步提升,尤其是在自身实力不足和不十分强大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来促进自己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区域合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克服观念和体制障碍;必须共同建立多层面沟通联系机制,实现多领域的对接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 副中心城市 自身实力 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被引量:6
9
作者 田艳平 秦尊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80,共10页
“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发源于湖北,逐步走向全国。目前,全国共有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自治区副中心城市35处,共涉及40个城市,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的7个省和自治区。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还将出现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关键词 副中心城市 城镇体系 协调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智敏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4期34-37,共4页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介于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副中心城市只有克服自身的不足,做大做强,争取支持,它的巨大潜力才会逐步释放出来。
关键词 形成条件 宜昌市 副中心城市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位几何要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铁路出行便捷性分析——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善浩 陈忠暖 蔡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5,104,共6页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邻近中心性、市内交通可达性、国内出行可达空间3个指标,探讨湛江市民基于铁路出行的便捷性。结果显示:(1)湛江站和湛江西站的邻近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重心—边缘"模式。(2)湛江站的市内交通可达性高...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邻近中心性、市内交通可达性、国内出行可达空间3个指标,探讨湛江市民基于铁路出行的便捷性。结果显示:(1)湛江站和湛江西站的邻近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重心—边缘"模式。(2)湛江站的市内交通可达性高于湛江西站,且2个站点呈现不同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3)省外出行可达空间在不同尺度上存在"区域趋同"与"城市分异"并存的现象,省内出行可达空间则出现了严重的"空间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几何要素 副中心城市 铁路出行 便捷性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演进特征及协同关系研究——以中国省域中心城市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康杰 吴亚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5,共9页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化,而城市经济网络随时间演进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高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QAP相关分析验证了高铁网络与城市经济网络正相关关系,表明二者之间能够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着双向影响,经济网络对高铁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经济网络 中心城市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高铁时代省域中心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3,共9页
通过与普通铁路网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全面高铁时代下中国省域中心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铁交通网中,省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引力值大幅度上升,不同地区的提升幅度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 通过与普通铁路网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全面高铁时代下中国省域中心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铁交通网中,省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引力值大幅度上升,不同地区的提升幅度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整体网络密度、点入度均值和点出度均值、中心度均值都明显提升,城市表现存在差异,合肥、长沙和天津提升相对显著;子群中城市变化不大,但子群内部、子群与子群之间密度却发生了变化。全面高铁时代,要素在省域中心城市之间流动加速,这要求各省域中心城市要在更大空间谋划产业分工,分享高铁经济红利,要重新考察各省域中心城市角色定位,从全国"一盘棋"战略,推动高铁网络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时代 中心城市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开南阳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绿色中国行——走进大美南阳花车巡游精彩纷呈
14
作者 符超(文/摄) 《绿色中国》 2023年第12期32-43,共12页
四月的南阳,美丽而生动;四月的南阳,浪漫而热情。4月28日,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大美南阳暨2023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开幕式在河南省南阳市举行。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看看开幕式中盛大的花车巡游表演。
关键词 河南南阳市 副中心城市 公益活动 大美南阳 博览会 绿色 开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好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生态经——访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智慧
15
作者 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3年第5期28-31,共4页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200万,是河南省面积最大、户籍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200万,是河南省面积最大、户籍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既肩负着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核心水源区 户籍人口 副中心城市 户籍总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省域副中心的湖北省襄阳市高等教育调整发展若干设想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申文 徐章一 杨刚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8-64,共7页
省域副中心战略给襄阳城市地位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有效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加快高等教育调整改革,推动高等院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效果,以高等教育为... 省域副中心战略给襄阳城市地位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有效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加快高等教育调整改革,推动高等院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效果,以高等教育为突破口是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创新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中心城市 高等教育 协同发展 湖北襄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台翰墨映初心 襄阳印记续华实——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襄阳市委办公室(档案局)
17
作者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73,共2页
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发源地、汉水文化核心区和三国文化之乡。作为国家战略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紧紧聚焦“一枢纽四... 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发源地、汉水文化核心区和三国文化之乡。作为国家战略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紧紧聚焦“一枢纽四基地”的目标定位,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襄阳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系统 文化之乡 中国式现代化 襄阳 汉江流 副中心城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推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庆栋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34-135,共2页
文章认为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应以城市群为基础采取赶超战略,依托京津加快培育环首都、环省会以及临海三大省域城市群。在此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做法,建立城市之间的整体协调机制,在城市群内编制统一... 文章认为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应以城市群为基础采取赶超战略,依托京津加快培育环首都、环省会以及临海三大省域城市群。在此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做法,建立城市之间的整体协调机制,在城市群内编制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建立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省域城市 赶超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策研究
19
作者 温锡炜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3期195-197,共3页
2024年是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持续突破的关键一年。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将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这是摆在南阳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南阳市建设省... 2024年是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持续突破的关键一年。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将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这是摆在南阳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背景,从乡村振兴的大局出发,研究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对完善的基于南阳市实际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助力南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对策建议 规模性 有效衔接 副中心城市 对策研究 成果巩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市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怡君 《河南农业》 2023年第7期58-59,共2页
“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固基石。南阳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一直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兴农助农方面持续发力。作为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肉牛养殖业受... “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固基石。南阳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一直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兴农助农方面持续发力。作为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肉牛养殖业受到了格外关注。南阳市政府依据省政府《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于2022年5月28日发布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助力肉牛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以打造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和产品绿色化的牛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加工基地 布局区 乡村振兴 肉牛养殖业 肉牛产业 经营规模化 生产标准化 副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