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大陆及邻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
47
1
作者
易桂喜
姚华建
+1 位作者
朱介寿
Robert D.van der Hilst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2-411,共10页
本文根据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双台互相关方法测量了538条独立路径的基阶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获得了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0°E^140°E,18°N^55°N)20~120s(周期间隔为5s)共21...
本文根据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双台互相关方法测量了538条独立路径的基阶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获得了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0°E^140°E,18°N^55°N)20~120s(周期间隔为5s)共21个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空间分布图像.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横向分辨率可达3°,而西部及边邻地区大约5°.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横向差异显著,大致以104°E为界,可分成具有不同速度结构特征的东、西两部分.一般较短周期(20~35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总体表现为东部速度高,西部速度低;塔里木盆地、青藏地块及其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形成整个研究区内最为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蒙古西部低速特征也较清晰;东部的四川盆地、扬子地块、华南地块、松辽盆地、日本海及蒙古东部高速特征明显.随着周期的增大,青藏地块中部的低速异常体横向尺度逐渐缩小,而喜马拉雅冲断带、塔里木盆地相速度不断升高,意味着青藏低速区受到南、西北、东三个方向的高速区夹击,可能导致高原中部软弱的低速物质向东南方向迁移;同时,东部地区由高速逐渐转变为大面积的低速分布,反映东部地区岩石圈较薄而软流圈发育.随着青藏地块低速特征的减弱,印支地块北部及相邻海域、东海、东北吉林深震区、日本海、中-朝地块至蒙古东部成为120s周期上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而上扬子地块包括四川盆地高速特征依然明显,显示出稳定的古板块特征.南北地震带始终呈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特征,并成为划分中国大陆具有不同岩石圈相速度特征的东部与西部的天然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面波
相速度分布
双台法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德国南部地区Love波相速度分布
2
作者
黄忠贤
W.Friederich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87-794,共8页
在利用远震面波资料研究小区域内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时,传统的面波层析成象所依据的大圆路径和平面波入射假设不能成立.本文利用德国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Love波资料,根据Friederich和Wielandt提出的面波波场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
在利用远震面波资料研究小区域内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时,传统的面波层析成象所依据的大圆路径和平面波入射假设不能成立.本文利用德国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Love波资料,根据Friederich和Wielandt提出的面波波场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对德国南部地区的Love波相速度横向不均匀分布作了初步研究.反演得到各个周期面波相速度分布的主要特征是稳定的,不随资料选取而改变.30s左右Love波相速度主要受地壳厚度控制,反演得到的相速度分布与该区域已知的莫霍面深度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9-66s周期的Love波相速度图像随周期逐渐改变,过渡到一个主要受岩石圈下部上地幔构造活动控制的格局.在75-113s周期范围内的相速度分布图像表明,莱茵地堑等构造活动区为明显的低速区.在研究区域东北部的构造稳定地区,从20-113s周期始终显示为高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波场
速度
结构
LOVE波
相速度分布
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及邻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
47
1
作者
易桂喜
姚华建
朱介寿
Robert D.van der Hilst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地震局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2-41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4047,49734150)资助
文摘
本文根据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长周期垂直向面波资料,利用双台互相关方法测量了538条独立路径的基阶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获得了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0°E^140°E,18°N^55°N)20~120s(周期间隔为5s)共21个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空间分布图像.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横向分辨率可达3°,而西部及边邻地区大约5°.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横向差异显著,大致以104°E为界,可分成具有不同速度结构特征的东、西两部分.一般较短周期(20~35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形和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总体表现为东部速度高,西部速度低;塔里木盆地、青藏地块及其东缘的松潘-甘孜地块形成整个研究区内最为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蒙古西部低速特征也较清晰;东部的四川盆地、扬子地块、华南地块、松辽盆地、日本海及蒙古东部高速特征明显.随着周期的增大,青藏地块中部的低速异常体横向尺度逐渐缩小,而喜马拉雅冲断带、塔里木盆地相速度不断升高,意味着青藏低速区受到南、西北、东三个方向的高速区夹击,可能导致高原中部软弱的低速物质向东南方向迁移;同时,东部地区由高速逐渐转变为大面积的低速分布,反映东部地区岩石圈较薄而软流圈发育.随着青藏地块低速特征的减弱,印支地块北部及相邻海域、东海、东北吉林深震区、日本海、中-朝地块至蒙古东部成为120s周期上突出的低速异常体,而上扬子地块包括四川盆地高速特征依然明显,显示出稳定的古板块特征.南北地震带始终呈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特征,并成为划分中国大陆具有不同岩石圈相速度特征的东部与西部的天然分界.
关键词
Rayleigh面波
相速度分布
双台法
中国大陆
Keywords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tribution, Two-station method, Continental China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德国南部地区Love波相速度分布
2
作者
黄忠贤
W.Friederich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InstituteofGeophysics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87-794,共8页
基金
地震联合基金!95231
文摘
在利用远震面波资料研究小区域内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时,传统的面波层析成象所依据的大圆路径和平面波入射假设不能成立.本文利用德国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Love波资料,根据Friederich和Wielandt提出的面波波场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对德国南部地区的Love波相速度横向不均匀分布作了初步研究.反演得到各个周期面波相速度分布的主要特征是稳定的,不随资料选取而改变.30s左右Love波相速度主要受地壳厚度控制,反演得到的相速度分布与该区域已知的莫霍面深度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9-66s周期的Love波相速度图像随周期逐渐改变,过渡到一个主要受岩石圈下部上地幔构造活动控制的格局.在75-113s周期范围内的相速度分布图像表明,莱茵地堑等构造活动区为明显的低速区.在研究区域东北部的构造稳定地区,从20-113s周期始终显示为高速区.
关键词
面波波场
速度
结构
LOVE波
相速度分布
地震波
Keywords
Wave field, Velocity structure, Joint inversion, Love wave, Phase velocity map
分类号
P631.4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大陆及邻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易桂喜
姚华建
朱介寿
Robert D.van der Hilst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德国南部地区Love波相速度分布
黄忠贤
W.Friederich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