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测井间储集层参数的相控模型法 被引量:17
1
作者 董伟 冯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8-70,共3页
在后期成岩作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 ,砂岩储集层物性与沉积微相之间关系密切。据此 ,针对砂岩储集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 ,研究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 ,提出建立井间储集层参数模型的相控模型法 ,其实质是进行带地质约束的井间... 在后期成岩作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 ,砂岩储集层物性与沉积微相之间关系密切。据此 ,针对砂岩储集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 ,研究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 ,提出建立井间储集层参数模型的相控模型法 ,其实质是进行带地质约束的井间参数预估 ,即由井间沉积相地质信息提取储集层参数软信息 ,增补井间约束条件 ,与井点数据共同预测井间储集层参数。该方法适用于井控不足情况下的储集层描述。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井间储集层参数 相控模型 油气井 沉积微相 砂岩厚度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物性参数展布的相控模型 被引量:35
2
作者 蒋建平 康贤 邓礼正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12-17,共6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储层物性参数描述方法──相控模型。该方法与现有主要以数学插值为特点的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建模紧密结合地质理论和研究区实际地质特点;(2)可以在钻井稀少但有一定沉积相研究基础的地区实施;(3)...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储层物性参数描述方法──相控模型。该方法与现有主要以数学插值为特点的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建模紧密结合地质理论和研究区实际地质特点;(2)可以在钻井稀少但有一定沉积相研究基础的地区实施;(3)能够解决目前地震方法尚难以解决的问题。文中阐述了相控模型的基本思路、主要技术方法及软件,并简介该方法在塔北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模型 油藏 PCMS软件 储集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间储层参数预测的相控模型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勇飞 董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4-25,共2页
提高储层建模精度的关键是采用相控建模思路。在后期成岩作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砂岩储集层物性与沉积微相之间关系密切。据此提出建立井间储集层参数模型的相控模型法,给出了沉积学微相建模与参数定量预测的思路、方法和主要步骤。该方... 提高储层建模精度的关键是采用相控建模思路。在后期成岩作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砂岩储集层物性与沉积微相之间关系密切。据此提出建立井间储集层参数模型的相控模型法,给出了沉积学微相建模与参数定量预测的思路、方法和主要步骤。该方法适用于井控不足情况下的储集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模型 储层参数 井间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石楠 刘源 +4 位作者 冷玥 文一华 潘海峰 孙博 王兵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5-382,共8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北地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油气藏受岩性控制。早期勘探证实,葡北地区七克台组底部发育厚度为6~15 m的含油薄砂层。常规反演方法对该薄砂层的预测存在难点,且常规反演方法受地震资料频带限制,反演误差大。为了提高反演精...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北地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油气藏受岩性控制。早期勘探证实,葡北地区七克台组底部发育厚度为6~15 m的含油薄砂层。常规反演方法对该薄砂层的预测存在难点,且常规反演方法受地震资料频带限制,反演误差大。为了提高反演精度,提出了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结合研究区构造高差大及沉积相带变化快的特点,联合压实趋势校正法和地震属性约束法建立低频模型,得到确定性反演结果,并据此建立相控模型,进而开展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实现对研究区薄砂层的识别。该方法既有效补充了地震信号中缺少的低频信息,又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利用该方法可识别厚度为7 m的薄砂层,反演结果与实钻砂体厚度基本吻合,证实了该方法在葡北地区薄砂层预测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葡北地区 七克台组 低频模型 压实趋势 地震属性 相控模型 地质统计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间参数预测的相控神经网络模型
5
作者 谭成仟 张建英 +2 位作者 苏超 吴向红 赵丽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4-257,共4页
谭成仟 ,张建英 ,苏超 ,吴向红 ,赵丽敏 .井间参数预测的相控神经网络模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3) :2 5 4~ 2 5 7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相研究的神经网络井间参数内插预测新方法。该方法结合油藏微相研究成果 ,采用井位和... 谭成仟 ,张建英 ,苏超 ,吴向红 ,赵丽敏 .井间参数预测的相控神经网络模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3) :2 5 4~ 2 5 7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相研究的神经网络井间参数内插预测新方法。该方法结合油藏微相研究成果 ,采用井位和微相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 ,对储层参数进行空间预测。本文以孤岛油田渤 2 1断块油藏为例 ,利用空间分散井位点的渗透率资料和地区沉积微相信息进行井间渗透率内插预测。结果表明 ,该方法不仅可以方便地将一些先验的地区知识和专家经验用于井间参数预测之中 ,而且大大提高了井间参数的预测精度 ,为油藏建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参数预测 相控神经网络模型 沉积微相 孤岛油田 渤21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相控建模法的系统误差及消除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范廷恩 宋来明 胡光义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2期45-51,共7页
相控建模方法的2个关键因素是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和沉积相类型的划分,决定了储层非均质性的类型及强度,是相控模型精度的主控因素。沉积相控建模思路及工作方法决定了相控模型精度受人为影响,结合储层非均质性分析,目前常用的"优势... 相控建模方法的2个关键因素是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和沉积相类型的划分,决定了储层非均质性的类型及强度,是相控模型精度的主控因素。沉积相控建模思路及工作方法决定了相控模型精度受人为影响,结合储层非均质性分析,目前常用的"优势相"方法划分沉积相具有固有缺陷,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模型正演的角度对这一点进行了论证。分析表明,细分地层框架是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进而提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精细格架约束下的岩石相控建模思路,在保障建模单元等时性的同时,提高储层模型的精细程度。实际工作表明,岩石相控建模方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人为划分优势相而带来的系统误差,从方法本身出发克服了相控建模方法的这一缺陷,对油田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相 相控模型 储层非均质性 岩石相控模型 系统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描述精度的方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音 张立秋 +1 位作者 丁一 董静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5-70,共6页
提高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描述精度是油藏工程师追求的目标。为此,采用“模式预测绘图法”绘制沉积相带图,提高储层描述精度,深化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认识;通过建立精细构造模型,深化了断层分布特征认识;通过实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 提高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描述精度是油藏工程师追求的目标。为此,采用“模式预测绘图法”绘制沉积相带图,提高储层描述精度,深化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认识;通过建立精细构造模型,深化了断层分布特征认识;通过实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数字化,建立相控+岩控的三维地质模型,提高了地质模型精度,深化了储层空间非均质特征的认识;综合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取心井资料、监测资料、分层注水资料以及新井和油水井动态资料实施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提高了数值模型精度,深化了油水分布特征的认识。从而实现了精细描述和研究剩余油分布,进一步提高了剩余油描述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描述 储层精细描述 相控三维地质模型 精细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aging dynamic water invasion behavior in microfractures based on microfluidics
8
作者 ZHANG Ji-cheng CHEN Shao-jie +3 位作者 JI Song-tao FENG Fan ALEKSEY A.Khoreshok ZAKI M.Mohamme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986-4001,共16页
Fluid invasion through fracture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ubsurface engineering. To elucidate the microkinetic behavior of fracture fluids, the microfracture structure of coal from the Surat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 Fluid invasion through fracture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ubsurface engineering. To elucidate the microkinetic behavior of fracture fluids, the microfracture structure of coal from the Surat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a 3D morphometric system and stitching algorithm, then the transparent models characterizing the fracture structure were produced using microfluidics, and water invasion in the microfracture model was measured via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High flow rate facilitated the invasion of the water phase into the closed channel,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invasion in the neutral wetting system. Wettability reversal changed the dominant channel for water invasion in the hydrophobic system. The invasion efficiency in closed and small aperture bypass channels was low.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seepage channels led to 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time. Higher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curvature promoted the hysteresis effect. Th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seepage channels led to the fastest breakthrough time. The larger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curvature make the hysteresis effect more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will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gas-liquid multiphas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under unsaturated conditions of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RACTURE visualized models MICROFLUIDICS phase distribution capillary hyster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