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VM稀疏表示的类特别字典学习算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宋银涛 杨宝庆 +2 位作者 刘计 赵宇 闫敬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7-445,共9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对大规模训练样本的依赖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在面对小样本数据集时,字典学习算法被提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字典学习在图像分类领域的竞争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类特别字典学习算法。该算... 近年来,深度学习对大规模训练样本的依赖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在面对小样本数据集时,字典学习算法被提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字典学习在图像分类领域的竞争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类特别字典学习算法。该算法创新性地引入了类特别系数相异性约束项。该约束项将原本独立的重建项、稀疏项和判别项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学习框架,以显著提升字典的判别能力。实验证明,该模型的分类性能优于其他先进的字典学习模型。此外,本文提出将深度学习预训练与字典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证明该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字典学习算法在大规模训练样本中的分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典学习 稀疏表示 支持向量机 系数异性约束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五指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24
2
作者 胡玉佳 汪永华 +1 位作者 丁小球 黄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6-89,共4页
从物种相异性、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主要植物种类的重要值分布特征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海南岛五指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该地区不同坡向森林类型之间的植物物种相异性系数较大,S ransen指数与Kulezyski指数都大于0.782 8... 从物种相异性、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主要植物种类的重要值分布特征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海南岛五指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该地区不同坡向森林类型之间的植物物种相异性系数较大,S ransen指数与Kulezyski指数都大于0.782 8,植物种类成分的相似性较低;②东坡低地雨林的Simpson指数和Berger-Park-er指数均比较大,分别为0.07和57.51;③五指山西坡山地雨林和东坡低地雨林中,重要值最大的前3种植物所占比重较大,占重要值总数的57.5%和38.6%;而在南坡与北坡的山地雨林中,重要值最大的前3种植物所占比重不大,各个物种的重要值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五指山 坡向 植物种类 物种多样性 物种相异性系数 Sφransen指数 Kulezysk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柄小勾儿茶伴生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胡理乐 闫伯前 +1 位作者 江明喜 朱教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4-600,共7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小勾儿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伴生群落4个分布点(浙江省临安市湍口和马啸、安徽省霍山县马家河和舒城县万佛山)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後果表明:(1)种类丰...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小勾儿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伴生群落4个分布点(浙江省临安市湍口和马啸、安徽省霍山县马家河和舒城县万佛山)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後果表明:(1)种类丰富,但含多属或多种的大科、大属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极小科(仅含1属)、极小属(仅含1种)所占比例大;(2)属的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科的世界分布类型比例大,仅次于泛热带分布类型;(3)4个分布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均很低;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大,在4.13~4.49之间,乔木层和草本层较低.湍口、马家河、万佛山以灌木层Heip均匀度指数最大,马啸以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最大;(4)马家河与万佛山之间的植物种类组成最相近,湍口与马啸也较相近;乔木层种类组成差异最大,灌木层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相异性系数 区系特征 Simpson优势度指数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Heip均匀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马鞍山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8
4
作者 伊贤贵 张金鹤 +1 位作者 王贤荣 谢春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1-454,共4页
对马鞍山城市各类型绿地中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290种(含变种),隶属于198属,95科,并对各绿地类型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风景区绿地与其他3个绿地类型群落优... 对马鞍山城市各类型绿地中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290种(含变种),隶属于198属,95科,并对各绿地类型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风景区绿地与其他3个绿地类型群落优势种群组成差异明显;道路绿地与风景区绿地植物群落10种优势种群重要值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75.56%与64.95%,公园绿地与庭院绿地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47.56%和49.79%。②城市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风景区绿地类型其灌木层Simpson与Shannon-Wiener最高,为0.91与2.55,各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总体表现为:风景区绿地>公园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地;物种多样性与干扰程度呈负相关,受植物配置及群落营造影响明显。③风景区绿地类型与其他绿地类型植物群落物种相异性系数高,以灌木层植物种类成分的相似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群落 Simpson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Pielou-Jsw指数 相异性系数 马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β多样性探讨不同更新模式对米槠群落高度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世品 游水生 +1 位作者 陈子英 游章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69,共8页
运用β多样性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群落高度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新前各米槠林样地均有7个高度级,Cody指数(βC)和共有种数随高度级增大迅速减小... 运用β多样性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群落高度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新前各米槠林样地均有7个高度级,Cody指数(βC)和共有种数随高度级增大迅速减小;更新期各样地的高度级均减少,但随更新期延长高度级有所增加,低(第1至第3)高度级的物种数也有所增加。物种周转主要发生在第1至第3高度级。更新前各样地低(第1至第3)高度级间非共有种数和共有种数均较多,相异性系数较小并随高度级差异增加而增大;但受到干扰(皆伐)后相异性系数急剧增大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择伐更新导致米槠群落高度级减少但可逐步恢复;天然更新样地中米槠生长很快,在12年更新期内已进入第6高度级;人工更新样地中米槠已不能生存,人工种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成为优势种。总体上看,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后米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但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属轻、中度干扰,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而人工更新为重度干扰,导致群落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速率和总物种周转速率均大幅下降,使群落演替方向大幅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槠群落 更新模式 Β多样性 高度级 相异性系数 物种周转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alization of pullout behaviour of geogrid in sand with emphasis on size effect of protrusive junctions 被引量:1
6
作者 苗晨曦 郑俊杰 +2 位作者 章荣军 谢明星 殷建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121-2133,共13页
Geogrid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due to its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y. Deep 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ckfill soil and the geogri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rope... Geogrid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due to its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y. Deep 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ackfill soil and the geogri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prop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geogrid reinforced earth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calibrated model of sand and geogrid, a series of numerical pullout tests are conducted using PFC^(3D) under special considerations of particle angularity and aperture geometry of the geogrid. In this work,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the displacement and contact force developed among particles and the deformation and forc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geogrid are all visualized with PFC^(3D) simulations so that new understanding on how geogrid-soil interaction develops under pullout loads can be obtained. Meanwhile, a new variable named fabric anisotropy coefficient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scopic strength and microscopic fabric anisotropy. A correlation analysis is adopt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between the newly-proposed coefficient 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one. Furthermore, additional pullout tests on geogrid with four different joint protrusion heigh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hat extent and how vertical reinforcement elements may result in reinforcement effects from perspectives of bearing resistance contribu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s well as volumetric respons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magnitude and the directional variation of normal contact forces gov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croscopic strength and the reinforcing effects of joint protrusion heigh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ccelerated energy dissipation across the particle assembly and the intensive mobilization of the geogr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ID pullout behaviou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joint protrusion fabric anisotropy energy dissip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