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香气强度和活度值的贵州烟叶蜜甜香特征风味成分分析
1
作者 罗俊华 龙勇 +5 位作者 汪雪娇 蔡凯 林叶春 赵瑞娟 孙振春 曹建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5-1065,共11页
为了解贵州不同产区蜜甜香型烟叶的烟气特征香气成分,利用剑桥滤片捕集结合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GC-O-MS)对9个烟气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通过多元统计手段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筛选烟叶烟气的蜜甜香韵特征香气成分,并探... 为了解贵州不同产区蜜甜香型烟叶的烟气特征香气成分,利用剑桥滤片捕集结合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GC-O-MS)对9个烟气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通过多元统计手段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筛选烟叶烟气的蜜甜香韵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凸显贵州烟叶蜜甜香特征风味的内在物质基础。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1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31种酮类、22种烃类、22种杂环类、22种酚类、15种酯类、13种酸类、11种醇类、6种醛类及2种其它组分。经GC-O-MS共嗅辨到69种香气化合物,香气特征主要呈现果香、奶香、焦甜香、花香、坚果香、蜜甜香等香韵,并筛选出1-戊烯-3-酮、乙酸苄酯、愈创木酚、乙位大马酮等25种香气活性化合物(ROAV≥1)。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共筛选VIP>1的34种关键差异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依据VIP>1(P<0.05)和ROAV≥1的条件,得到1-戊烯-3-酮、甲基环戊烯醇酮、乙基环戊烯醇酮、对异丙基苯酚、丁香酚、吲哚、反式橙花叔醇、乙位大马酮8种特征香气组分,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8种香气物质对于整体香气轮廓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是贵州烟叶蜜甜香韵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贵州地区烟叶烟气的香气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烟叶 蜜甜香 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 相对香气活度值 多元统计分析 特征致香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堡工艺两个云南茶树品种加工茶叶的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蕊 高斯婷 +6 位作者 周小慧 郑茂新 张丽君 杨雪怡 肖雪 李亚莉 周红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264,共11页
为揭示云南两个品种基于六堡茶工艺加工后的茶叶的香气成分,探讨较为合适制作六堡茶的茶树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 为揭示云南两个品种基于六堡茶工艺加工后的茶叶的香气成分,探讨较为合适制作六堡茶的茶树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分析云南两个品种茶叶渥堆发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52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主,以芳樟醇、月桂烯醇、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亚麻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相对含量较高。ROAV贡献值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品种加工过程中主要香气贡献挥发性成分有19种,两个样品显著(P<0.05)贡献的香气化合物包括苯甲醇、癸醛、壬醛、α-紫罗酮、1-辛烯-3-醇、雪松醇、芳樟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壬醛、癸醛、β-紫罗兰酮等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云抗10号(Y6)陈香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α-雪松醇、长叶蒎烯、β-柏木烯、右旋萜二烯、α-紫罗酮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黑龙潭群体种(H6)陈香透参香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本研究从香气成分的角度明确了云抗10号、黑龙潭群体种均适合作为六堡茶原料,其中黑龙潭群体种在感官审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都高于云抗10号,因此黑龙潭群体种相较于云抗10号更适合做六堡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工艺 茶树品种 品质 香气成分 相对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干燥方式云南白茶的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刚骅 李沅达 +4 位作者 邓秀娟 苏丹 沈远载 李亚莉 周红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83-292,共10页
为研究四种干燥方式对云南白茶香气品质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 为研究四种干燥方式对云南白茶香气品质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分析阴干、阴晒结合、晒干、烘干云南白茶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检测出91种有效香气成分,以醇类、烯烃类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主,芳樟醇、β-蒎烯、水杨酸甲酯、苯乙醇、α-石竹烯、苯乙醛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干燥方式下茶香螺烷、反式青叶醇、己醇、2,2,3-三甲基-环丁酮、1-辛烯-3-醇、3,5-辛二烯-2-酮、苯甲酸甲酯、(E)-2-辛烯醇、苯甲醇的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ROAV法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白茶的主要香气贡献挥发性成分有6种,分别是2-庚醇、1-辛烯-3-醇、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醛、β-蒎烯。综合评价结果可知:不同干燥方式影响云南白茶香气类型和品质,阴干白茶清香带毫香,加工时间较长。晒干与晒阴结合干燥白茶带有日晒味。烘干白茶显花香,加工周期较短且不易受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晒干 烘干 香气成分 相对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晒醋的香气成分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唐杰 龙晓琴 +1 位作者 何银 张惟广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5-139,共5页
为了解赤水晒醋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晒醋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依据相对香气活度值法(ROAV)确定其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从晒醋中共鉴出39种主要香气成分,其中... 为了解赤水晒醋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晒醋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依据相对香气活度值法(ROAV)确定其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从晒醋中共鉴出39种主要香气成分,其中酸类成分有5种(47.72%),乙酸作为醋中酸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最高为40.77%,其次为4-酮庚乙酸、2-甲基丁酸、异丁酸、3-甲基丁酸,其他成分:酯类化合物5种(6.08%)、醇类化合物4种(5.39%)、醛酮类化合物8种(18.50%)、萜烯类化合物5种(4.96%)、芳香类化合物2种(0.09%)、其他化合物10种(17.26%)。依据ROAV值确定乙酸仲丁酯、2-甲基丁醛、壬醛、癸醛、α-紫罗兰酮、D-柠檬烯、2,4,5-三甲基唑这7种成分为晒醋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香气成分 相对香气活度值法(ROAV)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泉香型白酒为酒基的秋梨杏仁露酒设计及风味研究
5
作者 王鸣浩 张彦青 +4 位作者 张晨曦 贺梓薇 贾若鸣 李菲菲 贾士儒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6-202,共7页
为了了解以泉香型白酒为酒基的植物类露酒的风味物质,该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秋梨杏仁露酒勾调工艺,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方法对秋梨杏仁露酒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 为了了解以泉香型白酒为酒基的植物类露酒的风味物质,该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秋梨杏仁露酒勾调工艺,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方法对秋梨杏仁露酒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利用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筛选出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并与基酒比较。结果表明,秋梨杏仁露酒的最佳勾调工艺为杏仁浸提液7%、玉竹浸提液5%、枸杞浸提液6%、秋梨蒸馏液8%。在此优化条件下,秋梨杏仁露酒香气淡雅,层次突出,口感绵柔,酒体饱满,感官评分为90分。秋梨杏仁露酒样品共检出80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有25种特征风味化合物。与基酒相比,新增酯类、醇类、酸类、醛类、酚类和酮类的数量分别为20种、7种、5种、5种、4种和4种。秋梨杏仁露酒的重要贡献香气物质(ROAV≥10)共12种构成该露酒的香气骨架,而苯甲醛和异戊醛是该款露酒特有香气贡献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酒 感官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挥发性香气物质 相对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香气特征差异分析
6
作者 饶自蕾 颜一军 +2 位作者 陆建伟 严慧婷 高峻 《茶叶通讯》 2025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香气特征差异,分别以施用生物有机肥(TB)、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和不施肥(CK)处理‘云抗10号’春季鲜叶加工滇红茶为供试茶样分析其香气特征。感官结果表明,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处理茶样甜香最浓郁并带...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香气特征差异,分别以施用生物有机肥(TB)、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和不施肥(CK)处理‘云抗10号’春季鲜叶加工滇红茶为供试茶样分析其香气特征。感官结果表明,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TI)处理茶样甜香最浓郁并带花蜜、果香和木质香,香气评分最高;PCA、OPLS-D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滇红茶可明显区分;HS-SPME-GC-MS结果显示,3种滇红茶供试样共鉴定出616种挥发性代谢物,利用VIP>1、p<0.05、FC≥2或≤0.5条件共得到170个差异挥发性代谢物。rOAV评估揭示了关键挥发性代谢物(rOAV>100)是2-乙酰基噻吩、(6Z)-壬烯-1-醇和2-乙酰基。施肥处理滇红茶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如芳樟醇、香叶醇和顺式-6-壬烯-1-醇等有益香气物质,且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提升滇红茶香气水平的效果强于生物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茶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相对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