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方成族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2
|
浅谈现代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形式 |
庄寿康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9 |
0 |
|
3
|
提高劳动强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生产方法——读《资本论》札记 |
石启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2
|
|
4
|
正确理解和图示相对剩余价值 |
邹春林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5
|
提高劳动强度对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一学习《资本论》札记 |
顾志明
顾士明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0 |
|
6
|
“机器人”与剩余价值 |
张鸿猷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7
|
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三级追问 |
彭五堂
余斌
|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8
|
|
8
|
介绍马克思有关消费的两段精辟论述 |
于光远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9
|
劳动与资本关系发展过程的科学论述——学习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札记 |
董瑞华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4 |
1
|
|
10
|
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剥削 |
孙德华
|
《思想战线》
|
1983 |
0 |
|
11
|
政治经济学问题解答(一) |
|
《党校教学》
|
1986 |
0 |
|
12
|
一部活的辩证法——《资本论》第一卷的方法试析 |
吕时达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
198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