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K模型的相变诱发塑性钢板的成形极限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余海燕 高云凯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M-K模型的基础上,将描述相变诱发塑性的硬化方程引入到成形极限的推导中,通过考虑板料冲压成形过程中硬化性能的变化对TRIP钢极限变形能力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TRIP钢板的成形极限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提出的考... 在M-K模型的基础上,将描述相变诱发塑性的硬化方程引入到成形极限的推导中,通过考虑板料冲压成形过程中硬化性能的变化对TRIP钢极限变形能力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TRIP钢板的成形极限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提出的考虑相变诱发塑性效应的成形极限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了相变诱发塑性钢的极限变形能力,有利于指导相变诱发塑性钢板成形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trip) 成形极限曲线(FLC) M-K模型 冲压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流动应力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海燕 高云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39-1243,共5页
在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单向拉伸代表体单元模型,分析了TRIP钢单向拉伸变形中各组成相的弹塑性变形行为,获得了考虑相变诱发塑性效应的TRIP钢流动应... 在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单向拉伸代表体单元模型,分析了TRIP钢单向拉伸变形中各组成相的弹塑性变形行为,获得了考虑相变诱发塑性效应的TRIP钢流动应力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模型建立了由相变引起各微观相体积比的变化与TRIP钢宏观流动应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正确地预测了TRIP钢的流动应力,将为TRIP钢材料性能的描述及相关的数值仿真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材料 相变诱发塑性(trip) 流动应力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海燕 高云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0-663,共4页
在连续介质力学和Eshelby夹杂理论的基础上,将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中铁素体当作基体,其他相当作夹杂相,通过单向拉伸体单元模型,详细分析了各组成相及各夹杂相间的相互作用对材料整体硬化性能的贡献.并以各组成相体积比作为变量,建立... 在连续介质力学和Eshelby夹杂理论的基础上,将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中铁素体当作基体,其他相当作夹杂相,通过单向拉伸体单元模型,详细分析了各组成相及各夹杂相间的相互作用对材料整体硬化性能的贡献.并以各组成相体积比作为变量,建立了考虑相变诱发塑性效应的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应变硬化模型能正确地预测TRIP钢的应变硬化指数;TRIP钢应变硬化指数随应变呈抛物线变化,并非恒定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钢板 相变诱发塑性(trip) 应变硬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鉴别相变诱发塑性钢的显微组织
4
作者 王晓东 黄宝旭 +1 位作者 戎咏华 王利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3-283,共1页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 显微组织 原子力显微镜 鉴别 trip 残余奥氏体 汽车轻量化 汽车工业 双相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TRIP效应的TRIP型多相钢本构模型及其在冲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单体坤 张卫刚 李淑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7,共5页
提出了一个耦合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效应和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TRIP型多相钢的本构模型.TRIP效应通过与应力状态和塑性应变相关的马氏体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把所建立的TRIP钢本构模型在商业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二次开发,... 提出了一个耦合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效应和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TRIP型多相钢的本构模型.TRIP效应通过与应力状态和塑性应变相关的马氏体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把所建立的TRIP钢本构模型在商业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二次开发,对TRIP型多相钢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成形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由于TRIP效应减小了材料的弹性模量,因此在回弹仿真中考虑到弹性模量变化来提高回弹预测的精度,与传统的认为弹性模量在成形过程中保持不变的仿真结果相比,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说明TRIP钢回弹大的主要原因,为提高TRIP钢的成形性能和精度打下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 本构方程 相变诱发塑性效应 板料成形 回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P高强度钢板成形极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余海燕 陈关龙 李淑慧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2158-2161,共4页
简要回顾了相变诱发塑性 (TRIP)高强度钢板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了预测成形极限的三种模型 ,对TRIP钢的成形极限进行了预测和实验研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 ,这三种模型都没有准确地预测TRIP钢的成形极限 ,其中NADDRG模型预... 简要回顾了相变诱发塑性 (TRIP)高强度钢板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了预测成形极限的三种模型 ,对TRIP钢的成形极限进行了预测和实验研究。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 ,这三种模型都没有准确地预测TRIP钢的成形极限 ,其中NADDRG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最接近 ,Swift-Hill模型预测结果偏小 ,而修正的Swift-Hill模型预测结果偏大。对两种高强度钢DP和ZStE1 80的成形极限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trip) 成形极限 高强度钢板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硅TRIP钢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壮 吴迪 王佳夫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2-455,共4页
无硅TRIP钢采用临界区加热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及大量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通过对其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形貌分析,与高硅TRIP钢力学性能的相互比较,探讨了无硅TRIP钢相变诱发塑性的行为·结果表明:无硅TRIP钢... 无硅TRIP钢采用临界区加热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及大量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通过对其显微组织观察,断口形貌分析,与高硅TRIP钢力学性能的相互比较,探讨了无硅TRIP钢相变诱发塑性的行为·结果表明:无硅TRIP钢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其拉伸断口形貌呈韧性断口特征;经790℃加热在400℃等温5min时,抗拉强度达到754MPa,延伸率达到36%,综合性能(强塑积)达到27144MPa%的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硅trip 临界区等温淬火 残余奥氏体 应变诱导相变 相变诱发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P钢微观组织的TEM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宝旭 王晓东 +1 位作者 戎咏华 王利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7-287,共1页
关键词 trip 微观组织 TEM观察 相变诱发塑性 残余奥氏体 马氏体相变 力学性能 结构鉴别 奥氏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速率对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陈海龙 周雯 +2 位作者 张绍龙 胡锋 吴开明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9,共12页
目的通过对高应变速率和准静态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明高应变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强塑性机理,为推广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等先进高强钢在高应变率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对微纳结构贝氏体... 目的通过对高应变速率和准静态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明高应变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强塑性机理,为推广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等先进高强钢在高应变率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对微纳结构贝氏体钢进行准静态和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透射电镜(TEM)等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表征。结果相较于准静态拉伸,试验钢在高应变速率拉伸条件下的延伸率大幅度提高,从6.7%提升至12.7%,但抗拉强度从1665 MPa降低到1553 MPa,屈服强度由1088 MPa降低至1070 MPa。高应变速率拉伸时,在真应变小于0.04阶段,绝热升温效应使断口附近组织软化程度加深,断口附近应力松弛,更有利于韧窝的形核和长大;当真应变超过0.04后,TRIP效应处于主导位置,更多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试验钢在2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塑性提高。高应变速率下的位错密度低于准静态拉伸的位错密度,这是由于在高应变速率拉伸过程中,贝氏体基体塑性变形程度较大,减少了与形变诱导马氏体之间的变形不相容,不需要产生额外的位错。结论高应变速率拉伸后,微纳结构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大幅减小,贝氏体板条发生较大塑性变形,使强塑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贝氏体钢 拉伸变形 应变速率 残余奥氏体 相变诱发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A1代Si对TRIP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肖鸿飞 李壮 李平瑞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21,共4页
用A1替代Si的TRIP钢,采用临界区加热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及大量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通过对其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分析,探讨了以A1代Si的TRIP钢的相变诱发塑性的行为。结果表明:以A1代Si的TRIP钢在拉伸变形过程... 用A1替代Si的TRIP钢,采用临界区加热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及大量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通过对其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分析,探讨了以A1代Si的TRIP钢的相变诱发塑性的行为。结果表明:以A1代Si的TRIP钢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在400℃等温5min时,抗拉强度达到754MPa,伸长率达36%,综合性能强塑积达到最高值(27144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 临界区等温淬火 残余奥氏体 应变诱导相变 相变诱发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锰系TRIP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壮 张平礼 +1 位作者 王佳夫 吴迪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2-45,共4页
硅 锰系TRIP钢仅含碳、硅、锰等合金元素,采用亚温等温淬火及完全淬火加亚温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三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分别呈块状和针状。该钢在Ms~Md温度之间拉伸试验表明其力学性能提高显著。完全淬火加亚... 硅 锰系TRIP钢仅含碳、硅、锰等合金元素,采用亚温等温淬火及完全淬火加亚温等温淬火热处理,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三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分别呈块状和针状。该钢在Ms~Md温度之间拉伸试验表明其力学性能提高显著。完全淬火加亚温等温淬火试样在50℃拉伸时,伸长率最高值达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温等温淬火 相变诱发塑性 硅-锰系tr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Mn-Si TRIP钢经配分处理后显微组织的TEM观察
12
作者 钟宁 王晓东 +2 位作者 黄宝旭 戎咏华 王利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B08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trip TEM观察 配分 显微组织 相变诱发塑性 热处理工艺 抗拉强度 汽车用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伸预应变对TRIP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宇卓 李光耀 刘迪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28,101,共4页
对TRIP 590和TRIP 780两种强度级别的钢板进行了应变量为5%,10%,15%的拉伸预应变,通过静态拉伸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对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马氏体转... 对TRIP 590和TRIP 780两种强度级别的钢板进行了应变量为5%,10%,15%的拉伸预应变,通过静态拉伸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对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马氏体转变;拉伸预应变提高了钢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预应变量的增大,强度明显增加,塑性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 相变诱发塑性 拉伸预应变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钢开发出为汽车“减重节能”的热镀锌TRIP钢
14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6年第3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trip 成功开发 热镀锌 汽车板 宝钢 节能 减重 高强度钢板 相变诱发塑性 产品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留奥氏体含量对20SiMn2MoV钢强韧性的影响
15
作者 武保增 高万夫 +1 位作者 雷晓维 张东东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1-55,共5页
采用新型Q-P-T(淬火-碳分配-回火)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通过改变淬火介质温度(QT)和碳分配+回火时间(PT+TT),改变其组织,旨在提高钢的强韧性。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 采用新型Q-P-T(淬火-碳分配-回火)工艺对20SiMn2MoV钢进行热处理,通过改变淬火介质温度(QT)和碳分配+回火时间(PT+TT),改变其组织,旨在提高钢的强韧性。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新型Q-P-T工艺对20SiMn2MoV钢、微观组织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SiMn2MoV钢经Q-P-T工艺处理获得了板条马氏体+含量较多的残留奥氏体,残留奥氏体含量为8%~11%;试样拉断后,测量试样中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变化,显示了残留奥氏体量明显减少。通过对比应力-应变曲线发现,在缩颈前试样曲线斜率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20SiMn2MoV钢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淬火介质温度为110℃,碳分配90s时。钢的抗拉强度为1331MPa,伸长率达23.0%,强塑积为30613MPa%,具有优良的强韧性匹配.强韧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iMn2MoV钢 淬火-碳分配-回火工艺 强韧性 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应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