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反应合成Al_4SiC_4材料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承继 李涛 +1 位作者 白晨 顾华志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6-248,252,共4页
采用粒度14μm的磨料级碳化硅,粒度10μm的工业级金属铝粉和粒度5μm的工业级炭黑粉为原料,按SiC∶Al∶C质量比为22∶59∶19配料制成试样,在氩气保护下,分别在1200℃8h、1600℃2h和1650℃2h烧成,研究了通过固相反应合成Al4SiC4材料的条... 采用粒度14μm的磨料级碳化硅,粒度10μm的工业级金属铝粉和粒度5μm的工业级炭黑粉为原料,按SiC∶Al∶C质量比为22∶59∶19配料制成试样,在氩气保护下,分别在1200℃8h、1600℃2h和1650℃2h烧成,研究了通过固相反应合成Al4SiC4材料的条件和动力学过程。通过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形貌分析以及能谱分析确定成分。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在1200℃以下,铝和炭黑反应首先生成中间相Al4C3;从1200℃开始通过SiC+Al4C3=Al4SiC4固相反应生成Al4SiC4;当合成温度达到1650℃时,获得Al4SiC4材料;制备的Al4SiC4材料的颗粒均匀,尺寸在几百纳米到几微米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4SIC4 相反应合成 机理 材料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AL4C3 X射线衍射仪 金属铝粉 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合成丙二胺合钴氧合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红伟 岳凡 +4 位作者 陈玲 封顺 王吉德 刘爱华 陈华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21-1425,共5页
Eight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propane diamine and cobalt with four different ions under the reaction of liquid-solid and solid-gas, respectively. After reacted with O2, they are characterized with elemental an... Eight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propane diamine and cobalt with four different ions under the reaction of liquid-solid and solid-gas, respectively. After reacted with O2, they are characterized with elemental analysis, IR, XR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heir ability to bind O2 was studied with gas volume try. As a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ability to bind O2 was related to cobalt salt with different ions, and the types of synthesize methods due to different r eactio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反应合成 丙二胺 钴配合物 氧合性能 氧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粒磷酸锌锂固相反应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映恒 黄小佳 +1 位作者 廖森 童张法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以聚乙二醇-400(PEG-400)为模板,用硫酸锌和磷酸二氢铵为原料经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得到磷酸锌铵[NH4Zn2(PO4)(HPO4)],再以磷酸锌铵和氢氧化锂为反应体系进行了固相反应合成研究,并进行了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反应体... 以聚乙二醇-400(PEG-400)为模板,用硫酸锌和磷酸二氢铵为原料经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得到磷酸锌铵[NH4Zn2(PO4)(HPO4)],再以磷酸锌铵和氢氧化锂为反应体系进行了固相反应合成研究,并进行了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反应体系在700℃保温2 h后进行固相合成反应,可获得比较纯的纳米晶粒磷酸锌锂,合成工艺简便,为企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锌锂 磷酸锌铵 相反应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3纳米粉末的固相反应合成(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凯锋 郭金山 +3 位作者 陶彩虹 刘相 力虎林 苏中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90-1092,共3页
Vanadium sesquioxide (V2O3) nanopowder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the solid phase reaction of themixture of vanadyl hydroxide (VO(OH)2) and ammonium chloride (NH4Cl) at 500 ℃. The as-obtain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 Vanadium sesquioxide (V2O3) nanopowder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the solid phase reaction of themixture of vanadyl hydroxide (VO(OH)2) and ammonium chloride (NH4Cl) at 500 ℃. The as-obtain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V2O3 nanoparticles were well dispersed and displayed sphere-like particles with diameters in the range of 30~5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2O3 相反应合成 纳米粉末 SOLID PHASE RANGE the and with was 500 T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等离子烧结W—Ti—Cr—B的相反应合成
5
作者 亓家钟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1-371,共1页
关键词 相反应合成 火花等离子烧结 W-Ti-C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合成Gd_2O_2S:Pr陶瓷闪烁体粉末 被引量:7
6
作者 黄存新 刘翠 +4 位作者 余明清 袁家铮 范仕刚 赵春霞 李建保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3,69,共6页
本文采用固相反应合成Gd2O2S:Pr陶瓷闪烁体粉末,确定了固相反应时Gd2O3 与S的配比分别约为Gd2O3与S总质量的 88%和 12%,并往其中成功地掺入了痕量Pr2O3,测量了GOS:Pr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制备出的GOS:Pr粉末的主发射峰位于 512nm处,与... 本文采用固相反应合成Gd2O2S:Pr陶瓷闪烁体粉末,确定了固相反应时Gd2O3 与S的配比分别约为Gd2O3与S总质量的 88%和 12%,并往其中成功地掺入了痕量Pr2O3,测量了GOS:Pr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制备出的GOS:Pr粉末的主发射峰位于 512nm处,与硅光电二极管光谱感光度匹配。此法制备出的GOS:Pr粉末适于制造GOS:Pr闪烁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2O2S:Pr 陶瓷闪烁体 相反应合成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Mn、Cu掺杂对K_4 Nb_6 O_(17)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亚辉 陈启元 +1 位作者 尹周澜 李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7-119,124,共4页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铌酸盐 K_4Nb_6O_(17)及 Ni^(2+)、Co^(3+)、Mn^(4+)、Cu^(2+)(5.0%mol)掺杂的 K_4Nb_6O_(17),并采用 X 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等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在甲醇为电子给体、P...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铌酸盐 K_4Nb_6O_(17)及 Ni^(2+)、Co^(3+)、Mn^(4+)、Cu^(2+)(5.0%mol)掺杂的 K_4Nb_6O_(17),并采用 X 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等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在甲醇为电子给体、P(?)为助催化剂的情况下,研究了 K_4Nb_6O_(17)及 Ni^(2+)、Co^(3+)、Mn^(4+)、Cu^(2+)掺杂的 K_4Nb_6O_(17)作为催化剂在约400nm 紫外辐射下分解水产氢的光催化活性,并讨论了引起催化剂活性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活性 掺杂 NI^2+ Co^3+ MN 相反应合成 比表面积分析 X射线衍射 漫反射光谱 催化剂活性 Cu^2+ 紫外可见 扫描电镜 形貌表征 电子给体 助催化剂 紫外辐射 铌酸盐 分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o_(0.5) Ni_(0.5)O_2的恒流充放电容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文衍宣 郑绵平 +1 位作者 童张法 薛敏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2-124,共3页
为研究 LiCo_(0.5)Ni_(0.5)O_2的充放电容量和电流间模型,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性能优良的 LiCo_(0.5)Ni_(0.5)O_2,用一维扩散控制方程 Q=Q_m-(I^2/3·D)·I 描述了 LiNi_(0.5)Co_(0.5)O^2的充放电容量与电流的关系,并用该模型... 为研究 LiCo_(0.5)Ni_(0.5)O_2的充放电容量和电流间模型,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性能优良的 LiCo_(0.5)Ni_(0.5)O_2,用一维扩散控制方程 Q=Q_m-(I^2/3·D)·I 描述了 LiNi_(0.5)Co_(0.5)O^2的充放电容量与电流的关系,并用该模型计算了最大可逆容量和扩散系数。恒电流充放电过程的扩散系数和最大可逆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且与循环次数间存在对数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放电容量 恒流 相反应合成 可逆容量 循环次数 充放电过程 控制方程 扩散系数 模型计算 线性关系 系数和 恒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研究性综合化学新实验中融合E时代要素的尝试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森 吴文伟 +2 位作者 林翠梧 王凡 谭国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期11-13,156,共4页
开发了一个新的综合创新实验,在该实验中对合成氧化锌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含结晶水的硫酸锌粉末与加有聚乙醇-400为表面活性剂的碳酸钠粉末为原料,经室温固相反应合成得到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前驱体经过高温裂解即得到了纳米氧化锌... 开发了一个新的综合创新实验,在该实验中对合成氧化锌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含结晶水的硫酸锌粉末与加有聚乙醇-400为表面活性剂的碳酸钠粉末为原料,经室温固相反应合成得到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前驱体经过高温裂解即得到了纳米氧化锌。基于均匀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多种因素对氧化锌晶体合成的影响。XRD表征的结果表明,用最佳工艺条件合成得到的产物为24nm的氧化锌晶体。整个实验不仅综合了化学学科的多个知识点。而且也综合数据挖掘技术的多个知识点,实现了化学实验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相反应合成 均匀设计实验 数据挖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镨锆黄高温颜料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玉书 王正平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用铂丝标记技术研究了镨锆黄颜料的形成机理.锆石的合成是气态硅和固态锆之间的反应,石英与卤化物反应生成了挥发性四卤化硅.镨也是与矿化剂反应后,以气态迁移到锆石反应位置的.加入复合矿化剂,颜料可以在800~900℃温度下合成.
关键词 锆石 颜料 相反应合成 镨锆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Ca_xMn_(1-y)Co_yO_(3-δ)阴极材料的电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文会 谢刚 王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5,28,共3页
降低电池叠堆的运行温度是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一个重要目的。利用固相反应合成与直流四探针法讨论了复合掺杂阴极材料La1-xCaxMn1-yCoyO3 -δ(LCMC ,x =0 .1~ 0 .4;y =0 .1~ 0 .3 )的合成原料、组分及烧结温度等因素对其电导率... 降低电池叠堆的运行温度是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一个重要目的。利用固相反应合成与直流四探针法讨论了复合掺杂阴极材料La1-xCaxMn1-yCoyO3 -δ(LCMC ,x =0 .1~ 0 .4;y =0 .1~ 0 .3 )的合成原料、组分及烧结温度等因素对其电导率的影响。实验发现 ,La0 .8Ca0 .2 Mn0 .9Co0 .1O3 -δ80 0℃时具有最高的电导率 ,而导电表观活化能却最低 ;反应原材料成分及烧结温度越高则导电性能越好。LCMC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可以用p型小极子的绝热空隙理论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反应合成 电导率 复合掺杂材料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电性能 阴极材料 La1-xCaxMn1-yCoyO3-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时代综合化学实验的开发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映恒 廖森 童张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7年第2期8-11,27,共5页
开发了一个新的综合化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对合成磷酸锌锂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均匀设计试验方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了研磨时间、保温时间、保温温度对磷酸锌锂晶体合成的影响。XRD表征的结果表明,用最佳工艺条件合成得到的... 开发了一个新的综合化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对合成磷酸锌锂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均匀设计试验方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了研磨时间、保温时间、保温温度对磷酸锌锂晶体合成的影响。XRD表征的结果表明,用最佳工艺条件合成得到的产物为63 nm的LiZnPO4,且产物产率高达99.5%。故实验成功地同时优化控制了磷酸锌锂的组成及产率,从而得到比较纯净的,结晶态的磷酸锌锂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锌锂 相反应合成 均匀设计实验 数据挖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体吸收剂粉体的两种不同制备工艺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斌太 杜林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0期163-164,共2页
采用凝胶固相反应合成法制备了铁氧体吸收剂粉体,并与化学共沉淀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前者的性能略好于后者,且成本较低,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是一种具有很高适用价值的新型粉体制备工艺。
关键词 铁氧体吸收剂粉体 凝胶固相反应合成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元复合功能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斌太 杜林虎 +2 位作者 赵新英 华文君 陈大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3-34,共2页
综述了多组元复合功能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较详细地介绍了新出现的凝胶相反应合成法的工艺及其特点。
关键词 多组元复合功能陶瓷粉体 聚丙烯酰胺凝胶法 凝胶固相反应合成 制备技术 固相法 液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effects of W-doping on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pinel Li_4Ti_5O_(12)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新龙 胡国荣 彭忠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151-1155,共5页
W-doped Li4TisO12 in the form of Li4Ti4.95W0.osO12 was firstly synthesized via solid state reac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gEM)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m... W-doped Li4TisO12 in the form of Li4Ti4.95W0.osO12 was firstly synthesized via solid state reaction.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gEM)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Li4Ti4.psW0.05Ol2. W-doping does not change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particle morphology, while remarkably improves its cycling stability at high charge/discharge rate. Li4Ti4.95W0.05O12 exhibits an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with a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31.2 mA.h/g at 10C and even 118.6 mA.h/g at 20C. The substitution of W for Ti site can enhance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Li4TisO12 via the generation of mixing Ti4+/Ti3+, which indicates that Li4Ti4.psW0.05O12 is promising as a high rate anode for the lithium-ion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battery lithium titanate anode material DO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Li_6La_3BiSnO_(12) with cubic garnet-type structure via solid-state reaction
16
作者 彭红建 肖理红 +1 位作者 曹远尼 栾向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883-2886,共4页
The synthesis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 Li6La3BiSnO1212 solid electrolyte by a solid-state reaction were reported. The condition to synthesize the Li6La3BiSnO1212 is 785 °C for 36 h in air. The refined latt... The synthesis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 Li6La3BiSnO1212 solid electrolyte by a solid-state reaction were reported. The condition to synthesize the Li6La3BiSnO1212 is 785 °C for 36 h in air. The refined lattice constant of Li6La3 BiSnO1212 is 13.007A. Qualitative phase analysis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s combined with the Rietveld method reveals garnet type compounds as major phases. The Li-ion conductivity of the prepared Li6La3BiSnO12 is 0.85×10^-4 S/cm at 22 °C,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the Li5La3Bi2O12. The Li6La3BiSnO1212 compounds are chemically stable against Li CoO2 which is widely used as cathode material up to 700 °C but not against the Li Mn2O4 if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550 °C. The Li6La3 BiSnO1212 exhibits higher chemical stability than Li5La3Bi2O12, which is due to Sn substitution for 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ion solid electrolyte lithium battery garnet-type electrolyte solid-state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