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小平 李晓婷 杨书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为研究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以质量分数为30%的甘油水溶液为试验工质,在入口温度为70℃、质量流率为121.25 kg·m^(-2)·s^(-1)、热流密度为90.31~151.23 k W·m^(-2)的工况下,针对0、800... 为研究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以质量分数为30%的甘油水溶液为试验工质,在入口温度为70℃、质量流率为121.25 kg·m^(-2)·s^(-1)、热流密度为90.31~151.23 k W·m^(-2)的工况下,针对0、800、1 600 V不均匀电场,在截面为2 mm×2 mm的不同相分离结构逆流微细通道内开展流动沸腾试验,研究不同电场和不同相分离结构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内局部饱和沸腾传热系数及影响规律,结合可视化结果分析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受限气泡长径比变化以及强化机理。利用平均传热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评估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微细通道的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无电场无相分离结构,相分离结构与电场协同作用下,局部饱和沸腾传热系数和受限气泡单位时间长径比变化比率ζ分别最大提高了61.22%、605.5%;平均传热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最高可达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相分离结构 电场 流动沸腾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流相分离结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与均温性
2
作者 罗小平 侯云天 范一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4-2485,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参数对强化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微细通道试验段,分别为相分离结构(PSS)位置不同的PSS-1(上下游均匀分布)、PSS-2(上下游靠近中部)和PSS-3(上下游靠近两... 为探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参数对强化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微细通道试验段,分别为相分离结构(PSS)位置不同的PSS-1(上下游均匀分布)、PSS-2(上下游靠近中部)和PSS-3(上下游靠近两端),其中PSS-1分为A、B、C三种,分别对应4孔、6孔、10孔。以乙醇为试验工质,在有效热通量为17.12~87.25 kW/m^(2)、入口温度为70℃、质量流速为86.11 kg(/m^(2)·s)的工况下,对截面为2 mm×2 mm的矩形微细通道开展流动沸腾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影仪对通道进行可视化研究,通过引入传热强化因子和壁面温度标准差研究了不同相分离结构对强化微细通道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以及相分离结构在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内的强化机制。研究表明,传热强化效果随相分离排气孔数增加而提升,相分离结构位置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在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内有所不同。PSS-1-C微细通道的温度均匀性最好,在热通量为83.11 kW/m^(2)时微细通道平均壁面温度较无相分离相同通道降低了1.9℃,温度标准差降低了14.2%。可视化图像表明,相分离结构在压差作用下能实现气相转移,进而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相分离结构 逆流 流动沸腾 传热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龙6/多单体接枝聚丙烯合金中的微相分离结构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续明 陈年欢 李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159-1161,共3页
近年来,有关高聚物微相分离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微相分离形态[1~5].但这些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嵌段或接枝共聚物上,即共聚物本身具有的链结构导致了微相分离结构.前文[6,7]采用多组分熔融接枝法,将甲基丙... 近年来,有关高聚物微相分离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微相分离形态[1~5].但这些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嵌段或接枝共聚物上,即共聚物本身具有的链结构导致了微相分离结构.前文[6,7]采用多组分熔融接枝法,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聚丙烯 相分离结构 共混物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纳米填料对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加英 伍林 +2 位作者 陈红祥 周瑜 熊肖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35,共3页
针对聚氨酯弹性体的机械强度不够高,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可通过无机纳米填料来改性聚氨酯,综述了无机纳米填料形态结构、添加量等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以及无机纳米填料对聚氨酯氢键和微相分离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无机纳米填料 聚氨酯弹性体 氢键 相分离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和聚苯乙烯共混体系的微相分离结构 被引量:2
5
作者 谢瑞 景蛟凯 +1 位作者 刘春梅 姜炳政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1-83,共3页
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研究表明,改变某一组分的体积分数 f、聚合度 N、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参数 x 都可以改变其微相分离结构.当 xN>>10时,嵌段共聚物处于强相分离区;xN≤10时,体系处于弱相分离区.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相分离结构 聚苯乙烯 聚丁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L/PLLA共混体系的微相分离结构调控及力学性能和气体水蒸气阻隔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成培芳 马晓芳 +3 位作者 胡健 云雪艳 王莉梅 董同力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0,共8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聚乳酸(PLLA)组分的聚己内酯/聚乳酸(PCL/PLLA)非均相共混薄膜,研究了其力学性能、气体和水蒸气阻隔性能,并探讨了共混物相结构与各阻隔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PLLA共混比例的PCL/PLLA共混膜形成了具有...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聚乳酸(PLLA)组分的聚己内酯/聚乳酸(PCL/PLLA)非均相共混薄膜,研究了其力学性能、气体和水蒸气阻隔性能,并探讨了共混物相结构与各阻隔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PLLA共混比例的PCL/PLLA共混膜形成了具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非均相体系。当PLLA共混比例高于50%时,共混薄膜体系的相分离结构和相容性得到改善,共混膜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大幅度增加,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断裂伸长率,而气体和水蒸气透过性却明显降低。相比于纯PCL,PCL/PLLA(75)共混膜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68.1 MPa和1136.4 MPa,较PCL分别增加了166%和289%;5℃时,PCL/PLLA(75)共混膜的O2和CO2透过系数分别降低了70%和87%;此外,在室温条件下,PCL/PLLA(75)共混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降低了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聚乳酸 共混 相分离结构 气体阻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分离结构作用下细通道散热器流动沸腾强化传热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小平 张嘉宇 杨书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4-75,共12页
为探究相分离结构作用下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该研究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细通道试验段,通过相邻两通道间的高低压切换实现气相分离作用。相分离结构通道加工有:少排气孔的1型相分离结构通道(SPS1通道)(structure ... 为探究相分离结构作用下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该研究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细通道试验段,通过相邻两通道间的高低压切换实现气相分离作用。相分离结构通道加工有:少排气孔的1型相分离结构通道(SPS1通道)(structure of phase separation,SPS)和多排气孔的2型相分离结构通道(SPS2通道),并与无相分离结构的通道(SPS3通道)进行对照试验。以质量分数为30%的甘油水溶液为试验工质,在有效热流密度为103.54~151.43 kW/m2,质量流率为121.25 kg/(m2·s),入口温度为70℃的工况下,在截面为2 mm×2 mm的矩形细通道内开展流动沸腾试验,研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对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和均温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高速摄像机对受限气泡长径比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SPS3通道相比,SPS2通道的局部饱和沸腾传热系数最大提高了26.65%。在两相区内,SPS2通道的均温性最好,SPS1次之,SPS3最差,SPS2通道的沿程壁面温度标准差最大降低了18.91%。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相分离结构能减小受限气泡的长径比,并影响通道内的流型转变,进而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 细通道 流动沸腾 均温性 相分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相分离结构聚氨酯膜的丁醇/水体系渗透汽化分离 被引量:2
8
作者 葛玲玲 吴礼光 +2 位作者 白云翔 张林 陈欢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9-163,共5页
制备了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HTPB-PU)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聚氨酯(HTPB-VTES-PU)两种聚氨酯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征了两种膜的结构,结果发现,HTPB-PU有两个... 制备了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HTPB-PU)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聚氨酯(HTPB-VTES-PU)两种聚氨酯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征了两种膜的结构,结果发现,HTPB-PU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其膜具有一定程度的微相分离结构;HTPB-VTES-PU有三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于HTPB-PU膜,HTPB-VTES-PU膜的微相分离程度更高。两种膜对1%丁醇/水体系渗透汽化分离结果表明,随HTPB-PU膜内异氰酸酯基/羟基(-NCO/-OH)的增加,膜的分离因子增加,丁醇通量略有增加,而总通量下降;对于HTPB-VTES-PU膜,随VTES添加量的增大,膜的丁醇通量略有增加,水通量增加显著,而膜分离因子下降;与HTPB-PU膜相比,HTPB-VTES-PU膜的丁醇通量增加,但分离因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HTPB-PU膜 HTPB-VTES-PU膜 相分离结构 丁醇/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糖/液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易正戟 谭凯旋 +2 位作者 澹爱丽 何海 周长忍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用溶液共混浇铸法将胆甾型液晶(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向列型液晶(4-乙氧基苄叉-4′-正庚基苯胺和4-正戊基-4′-氰基联苯)分散到甲壳糖溶液中制成三个系列的甲壳糖/液晶复合膜.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研究了材料中液... 用溶液共混浇铸法将胆甾型液晶(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向列型液晶(4-乙氧基苄叉-4′-正庚基苯胺和4-正戊基-4′-氰基联苯)分散到甲壳糖溶液中制成三个系列的甲壳糖/液晶复合膜.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研究了材料中液晶含量和成膜条件对复合膜表面结构形态的影响,用动态凝血实验、溶血实验和血小板粘附实验,对改性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做了评价.结果发现,只有当复合膜中的液晶含量超过30%时,复合膜表面呈现微相分离结构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复合膜表面吸附的血小板数量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糖 液晶 复合膜 相分离结构 抗凝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挤出成型法制备具有夹芯结构的三层特殊梯度材料 被引量:8
10
作者 戴亚辉 折原胜男 +3 位作者 仓本宪幸 佐藤志美雄 石川优 都田昌之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6-62,共7页
采用单螺杆挤出成型机和流线形挤出模具,通过高密度聚乙烯(PE-HD)和聚氧乙烯(PEO)的共混挤出,研究了自组装成型三层特殊梯度结构的可能性。实验中挤出成型机和模具的温度设定与生产PE-HD膜时的相同,通过赋予成型物一定的温度梯度AT,并... 采用单螺杆挤出成型机和流线形挤出模具,通过高密度聚乙烯(PE-HD)和聚氧乙烯(PEO)的共混挤出,研究了自组装成型三层特殊梯度结构的可能性。实验中挤出成型机和模具的温度设定与生产PE-HD膜时的相同,通过赋予成型物一定的温度梯度AT,并迅速冷却固化定型,成功地制备了PE-HD在表层富集、PEO在断面的中心附近富集的三明治式三层特殊梯度相分离结构材料。并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明确了挤出成型过程中形成梯度结构的驱动力是由温度梯度引发的热扩散索雷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材料 高密度聚乙烯 聚氧乙烯 梯度相分离结构 挤出成型 自组装成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S-b-PS防污涂层的表面结构及性能
11
作者 张旭茗 李莉 +1 位作者 金国 张玉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6,共5页
利用大分子引发聚合法制备出了PDMS摩尔含量分别为32.1%,40.7%和49.5%的PDMS-b-PS共聚物,利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共聚物薄膜。研究了不同PDMS含量下,3种PDMS-b-PS共聚物膜的表面形貌以及蛋白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种PDMS-b-PS共聚... 利用大分子引发聚合法制备出了PDMS摩尔含量分别为32.1%,40.7%和49.5%的PDMS-b-PS共聚物,利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共聚物薄膜。研究了不同PDMS含量下,3种PDMS-b-PS共聚物膜的表面形貌以及蛋白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种PDMS-b-PS共聚物膜都呈现出良好的表面微相分离结构,并且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量均很小,其中PDMS含量为40.7%的PDMS-b-PS共聚物膜表面结构的粗糙度最大,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最小,为13.2μ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MS—b—PS 共聚物 防污涂层 相分离结构 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含离子嵌段聚醚氨酯的合成、精细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12
作者 陈慧英 冯士清 孙学慧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9-88,T001,共11页
合成了新的扩链剂8-二(2-羟乙基)胺基-1-辛磺酸钠和新的大分子单体——含烷基磺酸钠的端烃基丙二酸二聚醚酯,并由此合成了一系列精细结构明确的、分别在硬段或软段上悬挂有正辛基磺酸钠侧链的阴离子型聚醚氨酯,通过FTIR、粘弹谱及透射... 合成了新的扩链剂8-二(2-羟乙基)胺基-1-辛磺酸钠和新的大分子单体——含烷基磺酸钠的端烃基丙二酸二聚醚酯,并由此合成了一系列精细结构明确的、分别在硬段或软段上悬挂有正辛基磺酸钠侧链的阴离子型聚醚氨酯,通过FTIR、粘弹谱及透射电镜的研究、血液相容性的评价,阐述了精细结构、分子中的相互作用、微相分离和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氨脂 相分离结构 血液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及SBS-EVA共混体系的结构和性能
13
作者 谢静薇 金小玲 《塑料工业》 CAS 1986年第3期44-47,5,共5页
本文在合成SBS树脂的基础上,研究了SBS及SBS-EVA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随组成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一定组成的共混物可用作“刚柔兼顾”的医用导管材料。从动态力学温度谱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共混体系的微相分离结构。
关键词 共混体系 力学性能 力学性质 相分离结构 SBS-EVA 分子量分布 聚合塑料 聚苯乙烯 嵌段比 镶嵌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EV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苝二酰亚胺类非富勒烯受体共混体系凝聚态结构调控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杰 梁秋菊 +2 位作者 曲轶 刘剑刚 韩艳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1-406,共16页
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高性能材料开发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1%。其中,苝二酰亚胺(PDI)类分子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高性能材料开发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1%。其中,苝二酰亚胺(PDI)类分子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然而,PDI类材料刚性稠环结构使得分子间具有强烈的π–π相互作用(受体–受体分子间及给体–受体分子间),导致共混体系相分离尺寸可控性差,给受体分子间共混程度难于调控,从而发生严重的成对以及非成对电荷复合。本文从分子间作用力入手(溶剂–溶质、给体–受体分子间作用力)详述了非富勒烯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相区尺寸及共混相含量调节的相关原理及方法。研究表明基于PDI共混体系,固–液相分离及分子扩散能力是决定相分离结构的本质因素,通过调控给受体比例及热退火温度实现了孤岛及互穿网络结构的构筑。同时,通过平衡受体分子间π–π作用及给受体间电荷转移,实现了低相容性及高相容性共混体系相区尺寸的可控调节。在此基础上,利用添加剂手段通过调节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溶度参数差值,实现了薄膜内共混相的可控调节,并针对具有不同相容性共混体系给出了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非富勒烯 形貌调控 相分离结构 区尺寸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酞基聚芳醚酮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子豪 阮英波 杨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76,83,共9页
针对耐高温环氧树脂韧性低的问题,采用酚酞基聚芳醚酮(PEK-C)增韧改性耐高温环氧树脂。研究了PEK-C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对改性树脂的固化反应、增韧效果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K-C的加入对固化反应、耐热性能的影响较小,但会显著... 针对耐高温环氧树脂韧性低的问题,采用酚酞基聚芳醚酮(PEK-C)增韧改性耐高温环氧树脂。研究了PEK-C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对改性树脂的固化反应、增韧效果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K-C的加入对固化反应、耐热性能的影响较小,但会显著提升环氧树脂的韧性,且在一定范围内,PEK-C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添加量越大,增韧效果越好。15%相对分子质量为8×104的PEK-C改性树脂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了80 MPa和3.1%,较未改性树脂分别提高了68%和121%,冲击韧性高达23.3 kJ/m2,较未改性树脂提升了99%。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不同PEK-C含量改性树脂的微观相结构,结果表明,随PEK-C含量增加,依次观测到了从海岛相到双连续再到相反转的相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酚酞侧基聚芳醚酮 相分离结构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州窑绿釉的无铅化复现与呈色调控
16
作者 温梦涛 张效华 岳振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07-3416,共10页
吉州窑作为宋代南方八大民窑之一,因绚丽的釉色而闻名于世。本文采用景德镇地区的传统陶瓷原料,以CuO为着色剂成功实现了吉州窑绿釉的无铅化制备,研究了CuO含量对铜釉色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O含量的增加,釉层粘度逐渐降低,釉... 吉州窑作为宋代南方八大民窑之一,因绚丽的釉色而闻名于世。本文采用景德镇地区的传统陶瓷原料,以CuO为着色剂成功实现了吉州窑绿釉的无铅化制备,研究了CuO含量对铜釉色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O含量的增加,釉层粘度逐渐降低,釉面依次呈现淡青色、青绿色、绿色、墨绿色、蓝色。Cu^(2+)的呈色主要以绿色为主,但高浓度的Cu^(2+)作为玻璃改性剂破坏了SiO_(2)网络,增加了非桥氧的数量和Cu^(2+)周围氧离子的密度,此时Cu^(2+)的呈色主要为蓝色。掺入CuO后,样品均存在圆形和蠕虫状两种相分离结构。当CuO含量较高时,圆形相分离结构尺寸较小满足瑞利散射,产生蓝色乳光,加深釉面呈色;当CuO含量较低时,圆形相分离结构尺寸较大满足米氏散射,产生白色乳光。吉州窑无铅绿釉的呈色机制是铜离子价态和相分离结构协同耦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州窑 无铅绿釉 CUO 相分离结构 离子配位 呈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凝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侯朝辉 李新海 +2 位作者 何则强 刘恩辉 邓凌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1-586,共6页
采用新型聚合物混合法,在合成炭前驱体聚合物的单体溶液中混入热不稳定的聚乙二醇,制得了比表面积达710m2/g,平均孔径为2.8nm的新型中孔炭干凝胶PEG RF炭。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及N2等温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炭前驱体的微相分离结构和热... 采用新型聚合物混合法,在合成炭前驱体聚合物的单体溶液中混入热不稳定的聚乙二醇,制得了比表面积达710m2/g,平均孔径为2.8nm的新型中孔炭干凝胶PEG RF炭。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及N2等温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炭前驱体的微相分离结构和热稳定性较差的聚乙二醇的存在导致了炭干凝胶中孔特征孔隙结构的形成。在30%H2SO4溶液中,对PEG RF炭和比表面积达1720m2/g的微孔T82型活性炭的电化学电容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电比电流为0.2A/g时,PEG RF炭和T82型活性炭的比容量分别为36F/g和48F/g;当放电比电流增至1A/g时,PEG RF炭和T82型的比容量分别为105F/g和94F/g;PEG RF炭具有比T82型活性炭更优异的电化学电容性能,两者孔隙结构的差异导致了炭凝胶电化学电容性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凝胶 聚合物混合法 相分离结构 炭干凝胶 电化学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细胞用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志斌 彭学林 +1 位作者 陈慧清 单连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法,一步合成聚氨酯水溶液,再用凝聚相分离法合成聚氨酯微胶囊.探讨了聚氨酯水溶液和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胶囊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的影响,总单体含量对...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法,一步合成聚氨酯水溶液,再用凝聚相分离法合成聚氨酯微胶囊.探讨了聚氨酯水溶液和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胶囊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的影响,总单体含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形态的影响,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乙二醇配比的影响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等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氨酯微胶囊进行表征,测出聚氨酯微胶囊直径2 mm,内腔直径50-500μm,膜孔直径20-100 nm.研究表明,合成稳定的膜孔径一定且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聚氨酯微胶囊的最佳条件是:预聚温度为60℃,扩链温度为50℃,中和温度为30℃;预聚和扩链时间均为2 h;预聚和扩链搅拌速度为500-600 r/min,分散溶解的搅拌速度为700-8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微胶囊 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 凝聚分离 相分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脲酰亚胺膜的制备、性能和液晶分子定向功能的表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铭钧 杨晓慧 姚洪喜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四甲基-双(γ-氨丙基)二硅氧烷(APDS)合成了氨端基聚酰胺酸预聚体,然后分别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制得聚脲酰胺酸,经亚胺化制备了两种聚...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四甲基-双(γ-氨丙基)二硅氧烷(APDS)合成了氨端基聚酰胺酸预聚体,然后分别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制得聚脲酰胺酸,经亚胺化制备了两种聚脲酰亚胺POAU(T)和POAU(M)。通过TGA和IR研究聚脲酰亚胺的热稳定性,测试聚脲酰亚胺在频率为0.1-105Hz和温度50-300℃的介电常数(ε)和介质损耗(tanδ)。结果表明:聚脲酰亚胺分子链段中存在两个转变温度Tg,脲基链段的Tg为244℃(POAU(T))及243℃(POAU(M)),酰亚胺环链段的Tg温度为329℃(POAU(T))及331℃(POAU(M))。预倾角测定(TBA)结果表明该聚脲酰亚胺是一种良好的液晶分子定向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酰亚胺 热稳定性 相分离结构 介电性能 预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OE/BaSO_4三元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春阳 李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18,共4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工艺,首先制备BaSO4填充(乙烯/辛烯)共聚物(POE)母料,再将母料与聚丙烯(PP)共混制得两种具有不同界面相互作用的PP/POE/BaSO4三元复合体系。研究表明,采用表面处理的BaSO4所制备的PP/POE/BaSO4三元复合体系呈核-壳结构;... 采用两步法制备工艺,首先制备BaSO4填充(乙烯/辛烯)共聚物(POE)母料,再将母料与聚丙烯(PP)共混制得两种具有不同界面相互作用的PP/POE/BaSO4三元复合体系。研究表明,采用表面处理的BaSO4所制备的PP/POE/BaSO4三元复合体系呈核-壳结构;采用未经表面处理的BaSO4所制备的PP/POE/BaSO4三元复合体系为完全相分离结构;具有核-壳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大于具有完全相分离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但前者的弯曲弹性模量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三元复合体系 核-壳结构 相分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