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女大学生心理求助特点的调查 被引量:13
1
作者 纪骁纹 张宁 王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行为的发生与积极的预期效用和积极的态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求助行为 性别 相似与差异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德修斯、孙悟空的漂泊与追求——古典时期中西英雄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汤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6-143,共8页
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和中国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是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两部文学作品,然而它们在英雄海外漂泊、回归等情节的描写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上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奥德赛》将英雄奉为城邦的祖先或缔造者... 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和中国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是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两部文学作品,然而它们在英雄海外漂泊、回归等情节的描写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上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奥德赛》将英雄奉为城邦的祖先或缔造者来崇拜,赞扬他们的壮举,为人们提供理想英雄行为的榜样和范式,是特定时期人们生存的需要,希腊人将他们的希望与梦想寄托在英雄身上,英雄的传说有助于加强新兴城邦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西游记》希望通过树立孙悟空,唐僧等人的英雄形象来给迷失了方向的人们树立榜样,改良社会风气,描绘出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理论 英雄 相似与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精神与文艺片类型生成的知识考古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权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13,共6页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用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1]),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反思。他试图厘清一个社会是如何思考事物间相似与差异,以及如何被把握和表达的话语实践。更确切地说,是秩序的历史...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用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1]),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反思。他试图厘清一个社会是如何思考事物间相似与差异,以及如何被把握和表达的话语实践。更确切地说,是秩序的历史如何在网络中被组织,并依据合理图式而被描绘。文艺片有关类型知识与话语实践的考古,尤其是在知识话语实践中呈现的层层累积、错综复杂的话语关系,与博尔赫斯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的分类似乎有某种契合与相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知识考古与其说是研究方法或者是方法论式的实践,不如说是贯穿整体研究的思想指引。因此,通过文艺片概念的缘起追溯,以及其在电影实践中的本土化,探究文艺片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艺术精神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片 中国艺术精神 博尔赫斯 知识考古 话语实践 动物分类 《词与物》 相似与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